粮食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研究

2020-10-09 04:00马森汪桢李力田双起鲍庆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本科生

马森 汪桢 李力 田双起 鲍庆丹

[摘 要] 粮食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河南工业大学的一张名片,对粮食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深入发掘和补充建设极为重要。文章分析了现行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举措。

[关键词] 粮食工程;本科生;科技创新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资助项目(2)

[作者简介] 马 森(1983—),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谷物化学与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205-02    [收稿日期] 2019-12-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1]。”高校的重要使命和目标之一就是进行学术创新和培养专业人才;进行学生能力创新,全面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2]。粮食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立足于粮食的产后研究,以提高粮食附加值,有效促进粮食的加工与转化为目标。如今,在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大背景下,让学生能够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是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长期以来的目标。通过师生课内课外联动、培养方案改革、科技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加大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等措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然而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养方案及科技创新体系概况

(一)培养方案

粮食工程培养方案中指出,要以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粮食工程相关领域的研发、设计、管理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标准学制为四年,分为通识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集中实习三个大的阶段来学习完成。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形势,粮食工程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自2010年至今坚持2—3年修订一次,对主干课程和课时进行调整,结构设置趋于合理。

(二)科技创新体系概况

总体来看,粮食工程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已经形成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机制,学校针对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鼓励、支持、实施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如:校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专门设有“粮油食品”。

专项赛事。学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引导;在粮食工程专业方向,配备专职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立足所学专业知识,利用好设于本校的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谷物资源转化与利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粮油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及学院内各课题组良好的实验环境,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以适合的实验课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实验成果整理发表;有意义的科研成果经审核后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对于在赛事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学院给予奖励。

二、现阶段科技创新体系的不足

(一)培养方案总体而言偏重于对知识的学习

不可否认的,粮食工程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在改革中趋于合理,但依旧偏重于对知识的学习。以2017级培养方案为分界,之前的培养方案,在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以数学、化学、英语、物理等通识课程为主,除《粮食工程导论》外,学生极少接触专业课程知识;17级培养方案下放了一些专业课程的修习年限,使二年级学生能够学习部分专业课程;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依旧较为薄弱,也谈不上科技创新能力;三年级学生修习绝大部分专业课,学生课业压力较重,无法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四年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了考研与就业上。总体来看,培养方案并未凸显对学生科技创新等的支持,这也许是造成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

(二)科技创新活动未形成自发性

一个良性的体系应该形成一种闭环,对于科技创新来讲,应该是学生具有自发性、教师具有主动性,最后定向输出,取得成果形成良性效应并引起下一组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发行为。而目前来看,粮食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依赖校院政策驱动以及教师引导,自发性不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首先是学生时间精力有限,除课业外,并不能予以科技创新活动足够的关注;其次是现阶段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缺乏,除课堂外,绝大部分师生课余时间接触较少,师生之间信息不畅通。久而久之,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及思考

(一)培养方案应肯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

培养方案把握着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涯的主要方向,所列出的修习项目也是学生最为看重的。因此,要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就应该首先在培养方案上下功夫。举例而言,可以将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在学分、课时等方面予以肯定,在已有的物质奖励的基础上,给予学业认定,从而调动本科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二)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纳入本科生人才评选机制

现有的人才评选机制虽然以综测成绩取代了单纯的学分绩点,然而就其比例来看,依旧更加倾斜于课业成绩。在保研、推优等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并不能明显地为学生带来好处。而从全国其他兄弟院校来看,参加以“挑战杯”为代表的顶尖赛事,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直接拿到保研资格;这对于课业成绩一般但科技创新能力极强的本科生是一条绝佳的道路,且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们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独的卷面分。

(三)构筑师生沟通桥梁

师生沟通不畅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3];沟通的缺乏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等,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认识较少,缺乏相关知识、经验和团队;学生自己拟定的课题缺少调研,或已經过时或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完成,而对于一些老师给定的题目似懂非懂、没有持久的兴趣,也导致了课题进展困难。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对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且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推动形成本科生创新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本科生良性循环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靠学生自己,教师、学院应在其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设置团队时,注意梯度搭配,尽量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承担不同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使任务的执行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同时,形成以老带新,以老传新的格局,在减少了学院和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

(五)将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毕业实践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活动,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之一。应与学生中广泛开展的其他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本科上毕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工作站等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促实践。而在毕业实践环节,可鼓励学生以深入探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新发现为毕业课题,以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学习取代仅在四年级下学期进行的较为仓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四、结语

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本科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继续搞好科技创新活动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独来独往到团结协作、从缺乏沟通到有效交流等的能力。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挑战,这就同时要求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使学生的素质在创新中提高,也希望学生在享受创新成果的同时,能够感受创新过程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8.

[2]李文静,林宇,杨宏艳,王玉春,丛欢,苑家鑫,洪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9):10-13.

[3]马森.浅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J].时代教育,2014(13):20-21.

猜你喜欢
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以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地方高校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