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松华
夕阳像一颗深情的眸子,从西山回望过来,用梦幻的金线勾画出祖母的身影:她坐在磨成红釉似的板凳上,满头银发映衬着夕阳,灿若明霞;手拿鞋底慢悠悠地纳着,脚边搁着一只竹篮,篮里摆着十几双只有三寸左右长短的婴儿鞋。在充斥着娃娃脸的地摊中间,祖母显得那样另类又醒目。
祖母纳鞋底的手也被夕阳染红了,纳完鞋底,她开始上黑布鞋面,鞋面绣上了简笔蝴蝶、蜻蜓、金龟子、小鲤鱼或花朵。抽索时,她像白鹤亮翅,款款地,悠扬地扬起右手抽出白索,有足够的时间看左右摆的地摊。这些地摊真是“洋气”:闪闪发光的装饰品,琳琅满目的玩具,又便宜又好看的衣服、皮包,玻璃缸里摇头摆尾的金鱼,奇书古画乐器……祖母瞧着这些铺天盖地的新巧玩意儿,不免心生几分醋意。这些新玩意儿,她不知道从哪儿能弄到,却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高扬起脸,仿佛要把某种不快扔给夕阳下的远山。
“大奶!这婴儿鞋多少钱一双?”头顶响起一个温和的男中音。
祖母抬头,见面前站着四个男子。在最前面问话的,是个戴眼镜、喷红脸膛的男子,看上去像是他们中的头头。他左侧后站着一个背着个冲锋枪似的黑包裹的男子;右侧后站着两个文质彬彬的男人。
“祖母!叫祖母,不要叫大奶。你看的这婴儿鞋十六元一双。”祖母缝完了一只婴儿鞋,放进篮子里,又拿出一只鞋底。
“这婴儿鞋让人看到自己刚在地上跑时的婴儿模样,仿佛遇见到自己的重生,真让人忍不住想买。”前面戴眼镜的男人说。
“这种婴儿鞋好多年没看到过了,没想到今天又冒出来了。”他后面左侧的一个人说。
“可以当民间工艺品收藏,传统农耕文化又出土了。”另一个人笑道。
那个背着冲锋枪的人,从包裹里取出一台黑镜機器,在祖母身前身后照来照去,像发现了什么似地说:“你们瞧瞧这凳子。板凳面是从树墩上截取的,足有八寸宽;凳腿和脚档都是一整棵树砍成的,稚拙又不失古朴,过上十年二十年,也算得古董了。”他咔咔地拍了好几张照片。
祖母听他们的口音是外地人,觉得生意来了,便从篮子里拿出一双鞋子说:“瞧这鞋底多软!鞋面有绸布的,缎面的,也有尽棉的,穿在婴儿的脚上,又软和,又结实,又跟脚。你们带一双去,家有婴儿的给婴儿穿,没有婴儿的当做个纪念也是好的。”
戴眼镜的男子蹲下身,拿起一双鞋细细打量,回头对身后的人说:“我们都买一双吧,算是支持地摊经济。再说,这双鞋确实很有纪念意义,你们搞文化的更要注意从民间吸收非物质文化资源。”
背着冲锋枪包裹的人把机器对着戴眼镜的男子,咔咔拍下了几张照片。现在祖母知道,他背的不是冲锋枪,而是照像机。他们同行的几个人买鞋的时候,那人又拍下了几张照片。
买了鞋,戴眼镜的男子说:“我们和祖母一起合个影吧。照片洗出来后,也给祖母留一张。”
他们四个人环绕着祖母站着。祖母不错眼珠地望着摄像机,还没来得及笑,拍照的人就跑到照像机架前。祖母说:“我还没有笑呢,再来,再来。”照相的人说:“不用啦,你笑了,笑得可甜了!”
“祖母,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来摆地摊?是不是生活困难?还是子女不赡养?”趁拍照的人还在弄着,戴眼镜的男子问道。
祖母说:“你是乡里的领导吧?说了你别见笑。昨儿个我从街上回来,见人民广场旁边开放了,摆了许多地摊,心溜溜的也想摆个地摊。回家去说了,儿媳说,我们也不差那几个钱。你这么一把年纪了,摆什么地摊?瞧她笑话我老呢!所以我就捡起做布鞋的老本领。我逛过商场,知道现在鞋子多得打不开眼睛,可就是没有婴儿穿的软底布鞋。不瞒你说,我从前是接生的乡村医生,最爱婴儿。我们老了,可是他们又冒出来了,我得用我这双老手,送给他们一双软乎又暖和、通风又透气的鞋子,送他们踏上人生路。看着他们穿着这双鞋向前跑,我这个心里乐啊。——跟你说实话,我这鞋子不赚钱,卖一双只能赚两块钱,我只图个乐和,你们买去不吃亏。”
说话间,拍照的人递给她一张照片。祖母拿过照片瞄了一眼:夕照中,她在四个微笑的男子前面,纳着鞋底笑得那么安详。
天幕拉下来,绿莹莹的星光泻进祖母的窗口。晚饭后,祖母打开电视,看见一个戴眼镜的男子正在电视荧屏里讲话,那可不正是在地摊买婴儿鞋的男子!她把凳子向电视移得更近些,凝了神听。那男子说:“一个七十多岁的乡村妇女,傍晚去摆地摊卖婴儿软底鞋,她那枚在夕阳中闪闪发光的针说明什么?说明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说明了我们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汩汩不竭的创新精神,焕发了搞经济的火热激情。我们的经济虽然被突如其来的疫情耽搁了,但是我们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因为我们有无数个像这位祖母一样的广大民众,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奋力拼搏!我在这里号召全省人民向她学习!”
祖母听了,把颈一缩,笑道:“真能编!不就是纳个鞋底吗?”她指着电视里讲话的男子,回头问儿媳:“那个‘眼镜是什么官?”儿媳妇说:“跟你远着呢!人家是省里的大官!”祖母啐道:“远什么,傍晚时我们还一块唠话呢!不信?我就去拿照片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