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探索应用

2020-10-09 04:00吕晋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吕晋

[摘 要]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心理治疗模式。中国历来重视家庭建设,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萨提亚理论虽然诞生于西方,却极其适用于中国的家庭。文章通过一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介绍,探索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作者简介] 吕 晋(1984—),女,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077-04    [收稿日期] 2019-12-02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简介

家庭治疗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继精神动力学派、认知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之后崛起的“第四势力”。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20世纪80年代末,家庭治疗传入中国,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以及萨提亚家庭治疗纷纷以连续性专业培训项目的形式,在从业人员中间推广。而在此其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跟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结合的最为紧密。

维吉尼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流派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称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在其72年的生命历程当中,萨提亚一直怀着“人可以持续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这一信仰,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家庭治疗的教育工作和写作。萨提亚模式的创建者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相信,通过使用我们的内部资源和我们的力量,去成长和发展为更具责任感的人类,我们都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健康。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她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至“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有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 Banmen 1976, Satir 1991)。

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因这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她在进行家族治疗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特别的活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这也表示萨提亚并不抱持强烈的本位色彩,她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兼容并蓄。

目前,萨提亚模式已经在中国和华语世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萨提亚模式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给该疗法带来神奇的特色。中国历来重视家庭建设,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萨提亚理论虽然诞生于西方,却极其适用于中国的家庭。萨提亚模式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它补充完善了我们的许多信念:改变是可能的,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产生影响,祖上传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我们能够学会为我们自己负责。在萨提亚模式中,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由于萨提亚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得其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具有相当的适用性:辩证全面的系统观增加了学生改变的可能性;基本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易被接受;积极正向的导向符合高校育人目标;形式灵活多样方便开展工作。[1]

萨提亚的方式极具人本主义色彩,在治疗中花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接触,营造安全的治疗氛围。营造非正式的会谈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个体家庭成员不会有压迫感,认为自己可以自然地表现。“维吉尼亚经常通过举一些自己的例子来降低治疗的正式性。告诉家庭成员她本人也有一般人的困扰,她会在需要时讲述自己的经历。”[2]

二、举例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来访者姓名:小张(化名)

来访者主诉:在公交车上,她与别人发生了口角时,直接把手中的饮料泼到了别人的脸上。最后导致与乘客发生扭打,送至派出所。在生活中,她也一直深陷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困扰。心里总是觉得很堵,很委屈。覺得大家都欺负自己。经常无法自控的哭泣。与男友感情稳定,大学即将毕业前往美国名校深造。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

咨询次数:六次

咨询师观察及判断:小张(讨好型)小张母亲(超理智型)小张男友(表里一致型)小张外婆(讨好型)

咨询目标:使来访者变得自我整合和表里一致

萨提亚模式将人的生存姿态分为五种: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以及表里一致。其中表里一致型为理想型生存姿态,也是心理咨询努力实现的目标。另外的四种生态姿态,全都来源于一种低自尊和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们将属于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而个体之所以会使用这些生存姿态,完全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免遭那些言语或者非言语的、知觉到或是假定存在的威胁。讨好型是主要的生存姿态,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是不重要的。同时,坚持为那些出错的事情背负责骂。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得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超理智人所认为的成熟就代表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也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

在本案例中,小张的母亲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理智和强硬,“应该做这个,不应该做那个”成了与小张常见的沟通方式。由于害怕母亲的指责,小张变得凡事小心翼翼,努力讨好母亲,并将这样的沟通方式带到了与其他人的沟通中。由于她天性善良,于是一味地隐忍和付出,企图换来别人的认可。在与其男友的沟通中,由于男友认可了她的价值,她的情绪一般情况下十分的平缓。但当与其他人接触时,别人的一句否定很容易激发她对自己的否定。小张男友评价她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别人一丝的摧残。为了避免被别人“摧残”,小张常见的方式便是收起自己的自尊,一味讨好别人,以换取别人的认可。本案例的咨询采用的方式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治疗目标是“将控制着个体或家庭病态表现的能量重新塑造和转换,将其用于有用的目的。这一观点与我早些时候的看法相反,我以前认为自己的任务局限于消除个体的病症。现在谈到的治疗方法是健康取向的,尽管实际上其内涵不仅于此。”[3]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假设:第一,坚信人类适合成长和改变,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转变。因此,对于案例中的来访者小张来说,其“无法控制情绪导致向乘客脸上泼饮料”只是一种迹象,沟通系统有缺陷的迹象,或者是其家庭规则正在阻碍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成长的迹象。由于个体家庭成员的自尊对家庭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萨提亚家庭治疗方法的重点在于帮助个体家庭成员提升自尊。在本案例中,需要提升自尊的是来访者小张。第二,每个人都拥有他们成长发展必需的所有资源。在这个框架中,“无法控制情绪导致其向乘客脸上泼饮料”只是一个切入点,对应对过程的解释才是重点,需要找出小张应对功能失调的过程。第三,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人、每件事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任何的情况都是复合刺激与复合效应的结果,无法将结果归咎于某一个人。小张的“讨好型应对姿态”与其母亲的“理智型应对姿态”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其母亲的“理智型应对姿态”又与其外婆的“讨好型应对姿态”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小张男朋友小张表现出“表里一致”的应对姿态,对其起着非常关键的支持作用,也是本次心理咨询的突破口所在。第四,治疗师本人及其理念是治疗时最重要的工具。治疗师必须坚信人类有成长和改变的能力,必须能够为家庭成员做出一致性沟通的示范,为了改变,家庭需要看到何为沟通一致性。治疗师能够对沟通中的隐含信息做出反应。人性比他的专业技术更重要。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小张、小张母亲以及小张男友都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整个治疗过程平稳流畅的向前发展,没有明显的转折,但又是高度结构化的。

三、模式之探析

一般来说,我们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阶段。与家庭成员建立关系阶段,从治疗师与家庭进行会谈开始,到治疗师认为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为止。在本案例中,小张是由于自己在控制情绪上表现不良而前来,并且对于这种控制情绪的能力,她感到了对自己深深的失望和无助。这是一种情绪的叠加,如何看待自己对于控制情绪的低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显然,小张对此的看法,加剧了对自己的不认同。因此,在本案例中,面对惊慌且极度无助的小张,咨询师采取了面带微笑,专注聆听的方式给予积极关注,让她感到此刻自己是唯一重要的人。营造非正式的会谈氛围也可以发展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个体的家庭成员不会有压迫感,认为自己可以自然地表现。在本案例中,由于涉及母女、恋人、同学之间的交流,咨询师采用了“自我表露”的方式,坦然分享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当与小张母亲谈起母女感情时,咨询师又从一个长大了的女儿的角度,与小张母亲进行沟通。回忆到自己的母女交流时,咨询师会向小张母亲进行提问:“阿姨,我有一个问题一直不太明白,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会觉得比较受伤,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您能和我解释一下,当时我妈的想法是怎样的吗?”而小张母亲明显受到了触动,表现得十分动情,和咨询师分享自己的心情。当面对小张及其男友时,咨询师也会分享自己在爱情中的感悟,并指出,小张男友和自己的爱人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并以自己的个人经历,鼓励小张勇敢迈出第一步,从男友身上开始自己新的尝试。

在第一阶段,咨询师会尝试着向家庭成员提出大量有关他们感受的问题,比如对小张,咨询师一般会问:“当妈妈说你不好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痛苦?是想逃避,还是觉得可以接受?”嗯,听上去真的很不好受。是吗?同时,咨询师会试着提出一些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醒家庭成员的注意。比如说,“小张,我发现你妈妈在和我私下里说到你的时候,语气十分的温柔,而且她为你自豪。和你口中的妈妈不太一样哦~”“小张,我感觉你的男朋友对你真的非常好。对一个女生来说,这可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啊!”而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小张的眼睛睁得很大,先是表现出惊喜,但又随即暗淡了下来,似乎不太相信。在此阶段,咨询师主要通过“套近乎”和“提问题”以及“倾听”的方式,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流,通过这个阶段,咨询师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应对姿态,自我评价方式等。

第二阶段:混乱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还保持着家庭的现状,那么第二阶段的特征则是普遍的困惑与混乱。在这一阶段,咨询师要帮助家庭成员放下自我防御与保护,面对以往不敢展示给自己或他人的部分。个体开始能够表达自己隐藏的痛苦、脆弱,以及让自己感到羞耻的弱点。尽管这些表达很伤痛很痛苦,但他是家庭产生亲密感和支持性氛围的必要条件。混乱阶段的特点是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愿意承担风险而进入未知领域。承担风险的个体被非理性的恐惧所淹没,感到厄运正在接近。有些类似于婴儿时期的感受,失去爱就等同于死亡。直到个体愿意承担风险的时候,他才会成长。在本案例中,由于小张的成长经历,她不敢说“不”,只懂得“顺从”,以及一味的付出。别人的否定、拒绝对她来说,意味着婴儿时期失去爱面临死亡的感觉。在她看来,她付出了,别人就要感受到,并且认可她,同时给予同样的爱。她曾经试图和母亲沟通,但由于母亲过于强势,每每败下阵来,反而更加痛苦和受挫。从第三次咨询开始,咨询师建议小张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去尝试一下和自己的妈妈进行沟通。但结果,小张又与妈妈大吵一架。小张的做法是,和妈妈表明,“妈妈,我希望你以后和我说什么,你如果想让我这样的话,请这样告诉我好吗?”但小张妈妈情绪较为激动,表示不予理睬。由于未能见到小张与母亲的真实互动,咨询师也未能给出合适的建议。与母亲的直接沟通暂时搁置。

第三阶段:整合阶段。当前一阶段的混乱处理完毕,治疗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整合阶段。尽管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困难、绝望和进退两难,但是第三阶段则以充满希望、愿意尝试新的行为方式为特征。在这一阶段,寻找到新的突破口非常重要。在仔细观察之后,咨询师发现,小张的男友是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小张男友成长在较为宽容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成长环境使他更多体现出内外一致,自我整合的应对姿态。小张曾经提到过一个细节:“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手工课,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手工的作业。当我回到家,高高兴兴要做的时候,被我妈批评了,说这东西随便做做就行了,说我不务正业。于是我只能写别的作业,手工作业做得很不好。可是后来我认识了我的男朋友,我和他提起小学的手工作业,我男朋友说,当时他们老师也布置了,于是那天晚上,他们全家,包括爷爷奶奶,都在帮他一起做那个手工作业,那是他生命中非常美好的一个晚上。我非常非常的羡慕他。为什么我没有那样的父母,我讨厌我的妈妈。我做什么她都说我不对。总是一堆大道理。其实我什么都懂。”

咨询师开始建议小张给自己一个“温暖圈”。这个圈子可以很小,小到只有自己和男友以及咨询师。从第五次开始,咨询师建议其男友加入咨询,从而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小张的自我表达。

咨询师:我和小张都会一直支持你。你可以试着,和他(指男友)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小张(为难):可是我怕他会批评我,像我妈一样。

咨询师:你看着他,问问他会这样吗?

小张(迟疑地转过头,望着男友):你会说我吗?

小张男友(握住小张的手,坚定的,温柔的):我不会。永远不说你。

小张(迟疑):你会一直向着我?

小张男友(坚定的,微笑着):当然了,我一直向着你。我不是一直都向着你嘛~

小张(稍微放松):我做什么你都支持我?

小张男友(继续微笑):永远支持你。

小张(转向咨询师):那我能说别人的坏话吗?

咨询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看谁不爽都可以告诉我。我永远不说你。我和小张都会帮你一起骂。(转向小张)是不是?

小张男友(点头):对,我和老师都帮你一起骂。上回你泼人家饮料的时候,我不是也一直陪着你,永远不说你。

小张(面露怯怯的微笑):那你永远不许说我。

小张男友:嗯,永远不说你。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咨询师、小张以及小张男友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为小张建立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在这个平衡中,小张得到了足够的自尊,安全感增强之后,她开始试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随着真实感受被尊重,被认可后,她身上的那些不可控的情绪也逐渐消失,达到内外一致的状态。因此,在第六次咨询之后,小张提出,自己现在的状态不错,可以暂时結束咨询,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此案例成功经验之处:第一,使小张意识到,原生家庭的交流方式并不代表与全世界的交流,意识到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意识到自己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有一个是妈妈的想法,还有一个是我自己的想法。我选择了妈妈的想法,但不代表我自己没有想法。第二,如果无法改变母女之间的交流,那么下一步便是给自己构建一个与原生家庭不同的环境,并构建出新的健康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由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所折射出的积极、人本的光辉,符合高校育人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故我们有理由相信,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局限性:由于其治疗方式更多的要借助于家庭成员互动模式的改变,故对于家在外地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治疗方式受到了地域因素的制约。尽管可以用家庭模拟等方式来弥补,就治疗效果来说,仍然不及原始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治疗模式效果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Satir V,Banmen J,Gerber J,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朱臻雯,徐光兴.萨提亚家庭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适用性[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6).

[3]Satir V,Baldwin M.萨提亚治疗实录[M].章晓云,聂晶,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