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柱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考察现实中的教学,要注意两种现象:一是“轻视”,备课不足,缺乏思考,手持一本教材上讲堂,上得讲堂来手忙脚乱;二是“麻痹”,照搬他人教学,缺乏积极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如同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学生兴趣索然。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到“三思而行”,方能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一思:深思熟虑 谋划之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坚持谋划之思,精心设计教学。
精读之要,吃透教材。讲课首先要抓住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逻辑之本,教师不能游离教材任意发挥、讨好学生,也不能停留于教材内容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做到立足教材并高于教材,提升课堂的学术质量。因此,钻研学深悟透教材是备课的关键,包括篇章、段落、关键词。教师要知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指导性、方法性去思考教学。一要通读全文(全篇章),教材编辑过程中,倾注了编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思政课教材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二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对字、词、句的准确解释和表达非常重要。三要在深学细悟中领略文章的风范,以准确性、实在性、必要性使学生加深印象和提高理解程度。
贯通之畅,理清思路。一是贯通学科。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需要贯穿于经济学、逻辑学、行为学、未来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做到融会贯通,行云流水。二是贯通学情。要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方面下真功夫、下苦功夫,研究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讲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让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产生应有的效果。三是贯通内外。课内讲深、讲好、讲透,努力使学生有所启迪、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布置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弥补课堂教学听课的不足。四是贯通渠道。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学习通”等的实践运用,为思政课的贯通渠道找到较好的突破口,极大丰富了教学渠道。五是贯通成长。思政课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其人生目标选择、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
设计之道,优化方案。一堂质量较高的思政课,做好设计是关键。一要设计流程。教学思路的设计、开头(开场白)、过程的铺垫、展开、叙事情节、词意表达、小结、总结构成一个完美的逻辑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忽略,每一个重要转折语句都要声情并茂地表达,切忌“照本宣科”。二要设计内容。篇章内容必须完整无一遗漏地表达,必须有层次、有重点、原滋原味体悟表达,使学生紧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前行,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彼岸。三要设计方法。以讲故事、朗诵、快板书等多种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生机勃勃,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四要设计手段。运用教材、道具、视听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形成鲜明、感人、生动的视觉效果。
二思:抓住根本 互动之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怎样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达到学生“自我教育”效果呢?核心就是“互动”。互动是“教”和“学”双边的教学场效应,也是一种情感“磁场”效应。为此,教师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引经据典,文献互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而引导的关键是博古论今、打开思维、丰富头脑,提供“营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善用引导,辩证结合“古”与“今”“雅”与“俗”,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揭示历史与现实的本质联系,深入听众心底焕发出强大的心灵共鸣。课堂教学中的引经据典重在引导学生以文献为载体促进互动。课前要求学生查询教材中涉及的经典文献,课堂上分享交流。如此,善用经典,引导有方,方能发人深思,启迪智慧。
主动作为,过程互动。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留出时间,让学生讲、大家听、教师作评判解疑。学生讲体会、讲认识、讲对此问题的理解,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会产生共鸣“磁场”。比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习近平的个人成长经历,采取分组式、讨论式、个人演讲式、中心发言式、小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讲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使学生在互动中受到感染。只要教师有目的去组织,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学生就能讲出比较生动的故事来。
多元学习,建模互动。进入新时代,学习的革命催生教学的新时代,带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主题报告,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个学会”,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思政课要应用“四个学会”理念,将“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有机对接、互相补充、相互协同,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生思想成长的互动新模式。在多元学习中,教师要做促进者,加强线上线下结合、任务目标分解与检查落实结合、阶段任务与总体任务结合,学做合一、知情意行统一,既延伸课堂教学,又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成效。
三思:善于总结 修为之思
上好思政课,教师是最为关键的角色。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时时学习,终身修炼专业基本功。
接受评价,择善而从。思政课的评价既有学校、部门、学生评价评教,也有自我评教评学,这是以评促教、以评优教的重要举措。学生评教:重在考查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基本状态、教学授课水平;部门考核:重在考核教师师德师风、为人师表;认真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督导专家和学生方面地反映;学校考核:重点是以诊改与改进为抓手,考查教师职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改进性和发展性目标是否呈“螺旋式”上升。教师要择善而从,思考是否达到年度目标,是否成功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剖析自我,持续反思。首先,要反思自我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尽心尽责,只要有这样的自我认识态度,其它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其次,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从备课、授课,到与学生互动等各个教学环节是否存在偏差,核心内容、主要观点的把握阐述是否精准,用时是否合理;开头和结尾是否相互照应,整个教学环节有无差错。再次,要反思学生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知识点是否掌握、重难点问题是否已经释疑,辅之于反思学生的作业对其觉悟、思想转变提升有何帮助;是否发现了新的热点、难点;是否发现了优秀学生,是否发现了课堂活跃之点等。思政课教师既要传“道”,也要善“术”。“道”就是教材内容、主要知识点,而“术”就是教学方法与技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经常自我总结教学中“道”与“术”的贯通经验,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完美無缺,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提炼升华,彰显“五度”。一要把握思想高度。思政课必须以思想性为“魂”,打牢理论教育基础,以良好的哲学思辨、科学的逻辑推演、深刻的理性分析释疑解惑。二要拓宽知识宽度。思政课必须以知识性为“理”,切实系统梳理好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秉持梯度教学原则,将讲理论与讲道理结合,讲知识与讲文化结合,讲观点与讲案例结合,引导和推动学生思想的转变与提升。三要培植文化厚度。思政课人文性、文化性是“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讲文化的角度去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四要增强实践温度。实践性是“情”,通过课堂教学,深入学生实际,督促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志、报国之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行,使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五要彰显人格亮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性为“本”,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做好“慎独”,不断从人格品德、为人师表上作表率,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代共振共鸣,使自己的发展与祖国共命运,努力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SKSZ105)人文社科一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基础教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余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