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数科秀出了自主研发的可穿戴AI仿生手,可在0.5秒之内快速识别和响应肌电信号,准确率接近100%,基于此助力特种人群劳动效率大幅提升50%。
据了解,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可穿戴AI仿生手外形灵巧,综合运用了仿生学、机械电子、材料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拥有15个灵活的关节。在此基础上,仿生手可实现多关节协同控制与精细操作,也能通过内置智能感知模块和AI算法进行自动操作。
京东数科可穿戴仿生手基于AI技术,能帮助伤残人士自己叠衣服、拉拉链、开关门、喝水、握笔写字、点按手机、提箱子等,成为手臂残疾人士的“再生手”,帮助其日常生活中更便捷。
此外,这款仿生手还可用于特种作业,代替人员进入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环境中执行精细化的操作任务,也可进行复杂物品的分拣、搬运、摆放等,大幅提升特种作业工人的劳动效率50%。
图文来源:快科技
原标题:京东自研可穿戴AI仿生手:0.5秒快速识别肌电信号 准确率近100%
原作者:随心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在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RSS2020上展示了一对搭载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的机械手,它们能够灵活操作电缆、电线等可变形物体。研究团队称,这是机器人首次在没有其他机械帮助的情况下实时操作电缆。
论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佘宇介绍,该机械手可以应用于任何涉及绳索操作的场景,比如工厂里的缆绳、电缆自动加工和装配。“潜在的应用包括任何含有可变形物体的操作,比如铺床单、穿衣服、叠衣服。”他透露,下一步研究团队会进行更复杂绳索的自动化操作,也会开展对更复杂的可变形物体的自动化操作,比如衣服和床单。这项研究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与机械工程系合作完成。
双“手”配合插耳机线
对于机器人来说,实时操作诸如电缆、金属丝之类的可变形柔性物体是困难的。因为这些柔性物体的形状会随着滑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而机器人的“手指”必须不断感应并调整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通常,机器人操作电缆需要在有机械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即通过把绳子放置在桌上等方式,形成准静态结构,降低电缆的自由度后,机器人再进行操作。而该团队的目标是在没有机械约束的条件下实时操作电缆。
他们在公开视频中演示了这对机械手插耳机线的过程:“左手”轻轻夹住耳机线的尾部,“右手”夹住耳机线一侧并进行滑动,在感知到插孔时停止并调整姿势,让耳机线插头对准孔位。此时“左手”手指配合松开耳机线,“右手”随之将耳机插头插入插孔。
视频显示,面对操作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外力干扰,机械手做出了及时调整。
隐藏在“指尖”的触觉传感器
如何有机地融合机械设计、触觉传感和控制器设计这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系统也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困难的。因此,团队在设计的每一步过程中都不断结合、考虑三个领域。比如,在最初进行机械设计的时候,他们就会考虑后续的传感和控制设计问题。
在机械设计方面,该款机械手主要由一对夹具状的两指抓爪和机械臂组成。两只具有力和位置控制功能的抓爪位置相对,并能够迅速移动。这对抓爪被安装在机械臂上,机械臂也能够移动。
实现机械手实时跟踪并操作电缆需要满足多种条件。首先,机械手需控制抓握力以实现电缆在抓爪中平稳滑动;其次,机械手需要控制其“抓握姿势”以防止电缆从抓爪的“指间”掉落。研究团队通过触觉传感和控制器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
传统触觉传感器的反馈信息非常有限,很难获取接触物体的姿态信息。因此,研究团队在抓爪的“指尖”安装了内置摄像头的“Gelsight”触觉传感器。这种内置摄像头的触觉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提供了“非常高维”的反馈信号,包括接触物体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同时,能够有效做到实时反馈。
根据传感器的信息,研究团队设计了同时运作的两个控制器,使机械手能够灵巧操作可变形的物体。一个为电缆夹具控制器,用于调节抓力,使电缆能够在抓爪中平稳滑动。另一控制器为电缆姿势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保持电缆居于抓爪“手指”的中央。
基于触觉传感与控制器设计,当抓爪被安装在机械臂上时,能够从最初随机抓握的位置开始,像人类一样用“双手”移动电缆,找到电缆的末端。该感知和控制系统还能够应用于控制其他不同材料、不同刚度和直径的电缆,也适用于不同的电缆跟踪与操作速度。
图文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MIT开发出带触觉柔性机械手,能灵活操作电线等可变形物体
原记者:张唯、王祎琛(实习)
俄罗斯技术集团史瓦贝公司下属的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兹韦列夫工厂与俄卫生部加马列亚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国家科研中心合作,成功开发出一种“生物探测仪”,能检测空气中是否含有病毒,包括新冠病毒,并在俄罗斯举办的“军队-2020”论坛上进行了首次展示。
兹韦列夫工厂总经理诺维科夫表示,“生物探测仪”的工作原理建立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法两种独立的检测方法之上。使用该仪器可以同时查明空气中多达86种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以及有毒物质,包括新冠病毒,能够实现病毒的完全自动化检测。检测时间在10分钟至30分钟之间,取决于空气中病原体或其他要素的浓度。
诺维科夫称,“生物探测仪”既可以民用,也可以用于保障生物安全。既可用于保障集体场所大型活动安全,也可安装在地铁、机场、火车站和交通枢纽等场所。他还称,“生物探测仪”的国家试验已于6月完成,是独特的国产研究成果,俄罗斯国内市场没有同类产品,国家认证正在办理中。在不久前俄罗斯举办的“军队-2020”论坛上是首次展示。
图文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俄“生物探测仪”可检测空气中新冠病毒
原作者:董映璧
近日,日本藤田医科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实验发现,低浓度(0.05 ppm或0.1 ppm)的臭氧气体也具有清除新冠病毒的效果。
在医疗机构和公共交通设施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可始终利用臭氧发生器以人体可接受的浓度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藤田医科大学医院从9月上旬开始,利用购置的臭氧发生器来降低医院候诊区和病房等地方的感染风险。
此次实验证明,对人体无害的低浓度臭氧气体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此外还确认在高湿度条件下效果尤其明显。这是首次研究表明在湿度较高的房间里,即使有人也可以通过持续低浓度臭氧气体处理的措施,来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风险。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低浓度臭氧能灭活新冠病毒
原作者:陈超
“未来一段时间,南京将关注8大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营造开放型产业生态,实现项目示范性,重点解决难点问题和加速产业化。”南京市副市长沈剑荣近日在南京市首批新产业应用场景发布会上说。
据了解,南京市首批新产业应用场景分为8大产业链和数字化治理两大类共17个。从产业类别上看,涵盖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大产业和数字化治理等领域。“这是一套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沈剑荣表示,“希望各类市场主体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南京应用场景建设。希望所有的项目可复制、可推广。”
“由政府牵头督办对中小微企业是一种提振,我们希望可以在落地上更好地实现”,在发布会上进行展示的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李定成表示。他带来的项目是智慧灯杆,由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进行督办。
“智慧灯杆聚合交通指示、城市管理(如照明)、气象预测等功能为一体,牵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协调交流有很大的困难。现在南京市政府主动提揽,对我们这样的新研机构也是一种鼓励。”李定成说。
与会代表对南京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前景表示期待。南京鼓楼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张鑫表示,我们医院的全流程全系统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正将脱敏的医学影像数据共享,开发和验证人工智能算法。希望可以与实力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打造全流程全系统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
此外,包括面向城市综合监测需求的5G网联无人机行业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基于城市公共服务的低速自动驾驶“芯机联动”应用平台项目等,进行了现场汇演。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南京发布首批新产业应用场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作者:张晔
近日,一个来自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关键的光子组件,实现了半导体量子阱的子带间跃迁与金属腔的光子模式超强耦合,有望用可饱和吸收体(SA)来制造廉价的、可引发短太赫兹脉冲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这将成为太赫兹应用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上。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的电磁波,由于其性质特殊,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机场安全扫描仪、痕量气体检测、超高速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但目前商用的太赫兹源还只能以连续波模式运行。因此研发廉价的、能产生很少甚至单周期脉冲的紧凑型量子级联激光器,替代结构复杂且昂贵的台式激光源,将加速带来太赫兹领域各种激动人心的应用。
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发射过程基于半导体多量子阱(MQW)结构中的子带间(ISB)跃迁。采用饱和吸收器的被动锁模是激光器产生超短脉冲的一种方法。该模式需要响应时间短且饱和阈值低的可饱和吸收体,但用于太赫兹光谱范围的可饱和吸收体一直难以实现,而且所需的光强度远远超过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能力。
现在,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由金镜和金栅格组成的微结构装置,它们共同构成了太赫兹辐射的共振体。它的共振可以与特殊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电子紧密耦合。通过高精度慢动作相机观察发现,新结构很好地响应强太赫兹脉冲的刺激,在飞秒的时间尺度上吸收器就达到饱和。强烈的光脉冲可以将可饱和吸收体(金栅格)转换成几乎完美的镜面。所需光强度比单独的纯半导体结构低十倍,且反应比太赫兹脉冲的单个光振荡更快。
意大利国家纳米科技中心的米瑞安·维迪耶罗教授说:“我们现在掌握了使用饱和吸收体制造超快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所有必要组件。”这将是人们在太赫兹应用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太赫兹在很多领域的重要应用将有望变为现实,包括电信、化学分析和医学诊断等。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太赫兹光子学组件研究获重大突破,有助实现6G电信连接
原作者:李山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言强调,人工智能要瞄准学科交叉前沿。
潘院士的报告内容指出,中国人工智发展特别迅猛,这也是中国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领域非常广泛,在图像理解、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无人系统(智能自主系统)等领域发展很快。
但是人工智能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第一,从事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的人士,应该更好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的“人工智能要‘勇探无人区’”这一理念。比如医疗智能领域装备、智能自主系统、从大数据到知识到决策的大数据智能以及视觉知识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投入的研究方向。第二,要以更大力度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尤其要加大交叉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加大对企业现有的科技人才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培训,使得企业能够考虑自身怎么向智能化转型,怎么能够转型更成功。第三,需要对人工智能伦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求真”和“求善”是人工智能伦理中两个非常根本的标准。保护隐私等问题可以通过这两个标准推理出来,从而产生二级标准或者三级标准。
潘院士最后强调全社会关注的整个人工智能发展应由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来推动。中国正在形成产、学、政联合有机营造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一方面政府、产业、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要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另外一个方面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的基本元器械、平台和应用等也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潘云鹤院士:人工智能要瞄准学科交叉前沿
原记者:崔雪芹
为促进德国本土电子制造业发展,联邦教研部推出旗舰计划“值得信赖的电子设备”。德国希望保持自己创新国家的地位,在关键技术上保持国际竞争力和技术独立自主,特别是承担了关键安全功能的电子设备,如医疗技术、工业4.0中的自动化工厂、自动驾驶和移动通讯。在这些领域打造值得信赖的电子设备。
该旗舰计划是德国数字战略的组成部分,德国希望通过该计划确切了解电子设备如何工作,以及它们的制造过程,并能够对其功能进行检查。以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参加的Scale4Edge框架项目为例,该校IT专家研发了一款数字追踪软件工具,即微芯片安全性分析软件,用于识别处理器硬件的安全漏洞。近期获得的150万欧元资助有助于科研人员将软件推向市场,将其集成到商业验证环境中。
该计划的背景是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电子设备的信赖需求不断上升,如自动驾驶等,德国认为需要在这些领域树立德国和欧洲的数字化价值观和目标,这要求技术上的能力和独立性(也称为技术主权),其中的重点领域是作为数字系统核心和数字化关键技术的微电子。这是德国数字化战略中值得信赖电子产品旗舰计划的源头,该计划将支持从设计、制造到测试各阶段的研发。
来源:科技部
原标题:德国推出数字化战略新计划——“值得信赖的电子设备”
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迎来新一轮加速扩围。科技部日前发函支持广州、武汉两个城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自此,加上先前获批的北京、上海、合肥、杭州、深圳、天津、济南、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和浙江省德清县,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拟将扩容至12市一县。
根据科技部的函,对于广州来说,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人工智能激发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而于武汉而言,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人工智能在复工复产和提升城市韧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示范带动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除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不断扩容之外,此前获批的试验区落地建设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8月25日,天津印发的《天津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4年,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将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8月13日,杭州市召开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工作推进会,为入选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培育名单的余杭区、萧山区、滨江区和西湖区进行授牌。杭州市科技局还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扩至12市一县
原作者:钟源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一项电子学重磅研究成果,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团队报告了首个微芯片内的集成液体冷却系统,这种新系统与传统的电子冷却方法相比,表现出了优异的冷却性能。这一成果意味着,通过将液体冷却直接嵌入电子芯片内部来控制电子产品产生的热量,将是一种前景可观、可持续,并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随着全世界数据生成和通信速率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努力减小工业转换器系统的尺寸和成本,人们对小型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使得电子电路的冷却变得极具挑战性。
一般而言,水系统可用于冷却电子器件,但这种冷却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仅美国的数据中心每年就使用24太瓦时的电力和1000亿升水进行冷却,这与费城这种规模的城市的用水量相当。
工程师认为,将液体冷却直接嵌入微芯片内部,是一种很有前途和吸引力的方法,但目前的设计包括单独的芯片制造系统和冷却系统,因而限制了冷却系统的效率。鉴于此,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埃利松·梅提奥里及其同事,描述了一种全新集成冷却方法,对其中基于微流体的散热器与电子器件进行了共同设计,并在同一半导体衬底内制造。研究人员报告称,其冷却功率最高可达传统设计的50倍。
电子电路的冷却被认为是未来电子产品最主要的挑战之一。团队总结称,一般冷却时通常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水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现在人们需要新技术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冷却,换句话说,需要更少的水和能源。
对于此次的新成果,研究人员认为,这可以使电子设备进一步小型化,有可能扩展摩尔定律并大大降低电子设备冷却过程中的能耗。他们表示,通过消除对大型外部散热器的需求,这种方法还可以使更多的紧凑电子设备(如电源转换器)集成到一个芯片上。
很多因素都可能限制芯片的性能,但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热量。摩尔定律一直警告我们:更多的晶体管、更高的切换频率,必然意味着更多的热量。多年来,为了冷却电子器件产生的过多热量,工程师们已绞尽脑汁。但面对尺寸越来越小的器件,冷却方法也需要彻底变革,一个好办法就是整合它们——将散热器与电子器件集成在一起。这一技术目前仍然在优化中,但其针对冷却难题给出的新答案,已经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首个微芯片内集成液体冷却系统问世
原作者:张梦然
近日,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颢教授等在《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创建出一种新型元DNA结构,这些元DNA结构可自我组装成形状各异的微米级结构,应用于光电子学及合成生物学领域,从而促进信息存储和加密等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员解释,DNA结构的独特特征使其可用作复杂纳米结构和设备的通用组件。借助DNA折叠技术,长的单链DNA(ssDNA)可在数百条短DNA链的帮助下被折成指定形状。但迄今科学家一直很难组装出更大(微米至毫米级)的DNA结构,这限制了DNA折叠技术的广泛使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元DNA结构。这一新型元DNA结构与人头发丝的宽度相当,直径是天然DNA纳米结构的1000倍。研究人员证明,这一亚微米级的6螺旋束DNA结构可像放大版的单链DNA一样自我组装。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这种元DNA构建了一系列亚微米到微米级DNA体系结构,包括元多结、3D多面体以及各种二维/三维晶格等。他们还在元DNA上演示了分层链置换反应,这一反应将DNA的动态特征转移到元DNA上。此外,仅通过改变单个元DNA的局部柔性及其相互作用,就能构建从一维到三维的一系列亚微米或微米级DNA结构,包括四面体、八面体、棱柱和6种紧密堆积的晶格等。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他们可以使用这些元DNA设计出更复杂的电路、分子机器和纳米器件,并将其用于与生物传感和分子计算有关的应用中。而且,这项研究也使创建动态微米级DNA结构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这种元DNA策略的引入将使DNA纳米技术从纳米级跃升至微米以上级别,帮助科学家在亚微米和微米尺度上创建一系列复杂的静态和动态结构,从而使许多新应用成为可能。以后,这些元DNA能够成为更复杂的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人的基础,还能为信息存储、精准医疗等应用提供更好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中美创建微米级元DNA结构 有助设计更复杂电路和纳米器件
原作者:刘霞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未来电池可能拥有两倍,甚至三倍于当前标准锂离子电池的功率容量。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数日。更为重要的是,这并不会牺牲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体积会进一步缩小。
该研究团队发现,几种金属氧化物具有超出理论极限的物理储能能力。当前,电池储能的标准方法是让锂离子在材料中移动,或者转换材料晶体结构。而采用这些金属氧化物,能量既可以储存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内,也可以储存在过渡金属氧化物LIBs低电位放电时形成的已经还原的金属纳米颗粒表面。
来自该大学科克雷尔工程学院(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沃克机械工程学院(Walke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副教授Guihua Yu(音)表示:“这项重要的结果是物理学家经常使用,但是在电池界很少使用的技术获得的。这是物理学和电化学结合的完美展示。”
Yu指出的方法是原位磁力测量,这是最基本的实时磁监测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被监测材料内部电子结构中磁性的变化,有助于量化材料的电荷容量。该研究表明,某些材料表面的电荷容量才是电池容量超过标准的主要来源。这种附加的表面电容存在于Fe3O4、NiO、FeF2和Fe2N体系中。
图文来源:cnBeta.COM
原标题:科学家找到新电池解决方案 让续航提升3倍
原责编:study875
在突破电池瓶颈的研究中科学家不断探索着各种替代材料,而硅是受到诸多科学家认可,被认为很有前途的一种材料。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克服了将这种材料融入锂离子电池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展示出了一种轻巧的多用途设备。
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硅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潜力,使用这种材料作为阳极组件可以将这些设备的存储容量提高10倍。但想要商用化,仍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硅并不具备像石墨一样的耐用性。在电池充放电时,往往会膨胀、收缩和分解成小块。这将导致阳极的恶化和电池的失效。过去几年间,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硅转变成海绵状的纳米纤维或微小的纳米球,然后再将它们集成到设备中。
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科研团队希望借助名为“Buckypaper”的碳纳米管薄片来加强硅的可靠性,这种碳纳米管薄片被用于开发下一代飞机的隔热罩。这些薄片与微小的、纳米级的硅颗粒配对,团队称这种排列方式很像一副牌,硅颗粒夹在每层牌之间。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Shailendra Chiluwal表示:“独立的碳纳米管片使硅纳米粒子之间保持电连接,这些纳米管形成了一个准三维结构,即使在500次循环之后,也能将硅纳米粒子保持在一起,并减轻了纳米粒子破裂所产生的电阻”。
该团队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即使电池的充放电导致硅颗粒破裂,它们仍然被锁在夹层内,能够发挥其功能。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让电池具备更高的容量,能量可以存储在更轻的电池中,从而降低设备的整体重量。
科学家称,作为一个额外的奖励,纳米管的使用创造了一种缓冲机制,使电池能够以当前迭代速度的四倍进行充电。这种轻质、支持快充的高容量电池可以实现多种用途,包括电动汽车、太空探索等。目前该研究已发表在《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上。
来源:cnBeta.COM
原标题:科学家克服硅融入锂电池难题 可打造轻便、高容量电池
原责编:study875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工艺技术大学开发出一种把热转化为电能的新热盒装置,借助它可利用人体体温为各种电子装置充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可再生能源》杂志上。
利用体温发电的想法并不新鲜,但以前的同类装置都无法为充电装置提供足够的电量。俄罗斯学者们首次开发出采用氧化金属电极和含水电解质的新型热盒。这种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电流,降低内部电阻,与同类产品相比电能大大提高。
该大学基础纳米系统和高温材料系研究员伊戈尔·布尔米斯特罗夫解释说:“我们所设计的热盒装置材料可固定在衣服上,利用体温和环境为电子装置供电。温度梯度到处都存在,环绕着我们,这种类型的装置有助于吸收工业设施、建筑物和其他能源所散发到环境中的能量。”
该项技术将在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未来,研究人员计划制造电化学冷凝器,通过与加热表面简单接触的方式充电,且长时间带电。
来源:cnBeta.COM
原标题:新技术能用体温为电子装置充电
原责编:Vivian
2020年8月18-19日,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家用新风机安装规范》《家用新风机用热交换器》和《家用新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三项行业标准制定启动工作召开了首次会议。标准制定计划号分别为:2019-0844T-QB、2019-0857T-QB、2019-1571T-QB,工作周期预计24个月。
会上,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李鹏主任介绍了三项行标的制定背景、下达日期和工作周期。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健康家电检测中心郭侃,就本次制定的《家用新风机安装规范》行标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新风机在室内场所使用时的通风净化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风机的安装是否合适。他提出,标准主要通过新风机的选型、安装位置、安装人员的操作、验收效果评价等技术内容来规定新风机如何安装。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健康家电检测中心王迪,就本次制定的《家用新风机用热交换器》行标的目的和内容进行了分析。目前,行业内只对新风机的性能指标有相关标准规定,而对于其内部使用的热交换器的评价指标尚属空白,其热交换器的性能与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本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对家用新风机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等重要指标提出限制要求,保证了热交换器在使用过程中的高效性与安全性。他提出,标准主要通过交换效率、阻力、亲水性、耐候性能和整机适配性等技术指标评价热交换器性能。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健康家电检测中心张维超主任,就本次制定的《家用新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行标的背景和标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家用新风机在夏天和冬天使用时,与外界通风仍需维持室内的温度,这将会增加室内其他家用电器的用电功耗,亟需对家用新风机规定能效限定值并进行等级划分。她提出,标准划分了常温、冬季和夏季三个试验工况分别评价新风机能效,通过能效数值和能效衰减比两项技术指标考核新风机的能效水平。
与会代表和专家就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并充分发表了意见,会议就标准内容及总体框架达成了基本共识,并达成统一修改意见。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后续相关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单位结合行业和消费者现状,在标准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加强技术领域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标准的核心内容。
来源: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原标题:家用新风机安装规范、热交换器和能效等级三项行业标准启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