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油气藏损害成因及钻完井液技术

2020-10-09 10:07徐安国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三河065201
化工管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喉道油气藏伽马

徐安国(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三河 065201)

0 引言

低渗油气田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其储量较大,截至2007年已探明的低渗天然气地质储量达到4.95×1012m3,其中海上低渗油气藏为新型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在深层油气勘探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预计其在后期的发展规模将逐步扩大。低渗油气藏绝大部分分布在渤海海域,约占总量的72%,排于次位的是南海西部,约占总量的26%。受技术水平、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的共同限制,导致低渗储量的开发进程较为迟缓[1]。为推动行业的发展,有必要从技术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探讨适用于低渗油气田储层孔隙结构的相关技术。文章则以试验分析为主要手段,提出钻井液体系,希望给同行提供参考。

1 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特征

从成因的角度来看,低渗储层孔隙结构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原生低渗储层,该结构的出现与持续性的沉积作用有明显关联,存在较多的原生粒间孔隙,但此类储层的已探明量相对较少,并非主要形式;二是次生低渗储层,其主要与成岩作用有关,存在较多的溶蚀孔隙,在低渗层类型中占比较大。海上低渗储层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存在丰富的次生溶蚀孔隙,与此同时伴有少量的原生孔隙,从而构成了储集空间。喉道类型丰富,以管束状居多,虽然存在弯片状和片状,但其占比相对较小。喉道缺乏良好的连通性,片状自生粘土矿物对喉道的影响较为明显,存在分割孔喉的情况[2]。

某油田项目中,其各井储层在孔隙度方面的表现具有差异性,普遍集中在10.71%~21.41%,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在此条件下钻完井液易进入至喉道,引发较为明显的喉道孔渗现象。主流喉道半径0.4~41.7μm2,若开发过程中因各类原因而导致储层空隙内存在流体,将明显加大清理难度。根据图1可知,压汞曲线的主要特征在于中间增长极为平缓,表明岩石喉道高度集中至某个小范围区域,但平面段的位置略微靠上,其呈现的信息是岩石喉道半径偏小,而排驱压力偏大,最大可达到0.59MPa。

2 低渗透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

非成熟钻井液技术的可靠性欠佳,在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将其应用于海洋钻井作业中伴有较明显的风险,不利于安全生产作业。对此,结合多年的海洋石油钻井经验,以既有的PEM体系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优化措施,以期实现对低渗透储层的防护。此处以低渗透油田为案例,提出了成膜技术和屏蔽暂堵技术,将其综合应用于生产中,以确保储层得到保护。兼顾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性等方面的要求,提出钻开液的配方,具体有:

3%海水膨润土浆+0.2%烧碱A+0.15%纯碱B+0.5%抑制剂+0.4%包被剂 +2.5%SPNH+2%SMP-1+1%DYFT-2+2%GJC+0.15%XC+1.5%CMJ+2%GBL+5%KCL+储层保护剂ZD-1+重晶石。

通过对该油田储层孔隙结构的分析后,提出了暂堵颗粒组成方案,具体成分包含:低渗、特低渗储层保护剂ZD-1:

1.5%400目超细碳酸钙+1.5%纳米碳酸钙+1%2200目超细碳酸钙+0.1%t0.5%纤维LF+3%EP-2。

2.1 性能表现

图1 某油田储层压汞曲线及孔喉分布图

非储层段PEM钻井液和钻开液都具有较良好的性能表现,具体体现在流变性、润滑性、抑制性等方面,将其投入使用后可满足钻进施工需求。

2.2 储层保护效果

通过PEM钻井液和钻开液的综合应用,能够创造可观的储层保护效果,其具备的渗透率恢复值处于较高的水平,正常情况下至少达到80%。由于减少了滤液的进入量,储层喉道的稳定性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储层的保护,虽有液体滤失现象但极为微弱。

2.3 与油基对比实验

钻开液体系的组成包含如下几部分:油:水=8:2+4%主乳化剂+3%辅乳化剂+2%MONYI+0.5%+0.8%HSV+2%润湿剂MOWET+2.5%有机土+5%降滤失剂MOTEX+2%碱度调节剂+1.5% 400目超细碳酸钙+1.5%1250目纳米碳酸钙+1%2200目超细碳酸钙+0.1%~0.5%纤维LF+重晶石。

结果表明,油基钻井液在渗透率方面的表现较为良好,可实现对储层的全方位防护,所产生的渗透率恢复值至少达到85%,能够满足作业需求。

3 基于钻完井技术的研究成果分析

现阶段,在业内人士的持续研发之下,以储层保护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初步形成钻完井技术体系,打破了以往低渗透油气藏开发难度大、效率低的僵局,为开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下文则对几类主流的技术展开分析:

3.1 抗高温随钻测量技术

经验表明,深层低渗透油气层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井底温度明显超出合理范围、井眼轨迹偏位等问题。对此,从高温测控电路的角度切入,围绕其检测机制、制造等相关工作展开探讨,经过元器件的选择以及一系列测试后,提出了175℃高温随钻测温系统,将其应用于175℃的环境中可以持续工作至少400h,即便在185℃的超高温环境中也依然可维持稳定运行状态,具备工作200h的能力。

高温随钻测量系统主要安装在顺北1-7H井等处,通过对4口井工作状况的分析得知,其累计无故障使用时间已达到1300h。具体至顺北1-7H井中,检测结果表明井底最高循环温度为158℃,单次持续使用时间可达到279h,能够给深井高温地层严苛条件下的井眼轨迹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2 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

低渗透气藏储层的作业环境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出薄层分布广泛、非均质现象明显等问题,因此对薄储层的随钻评价提出较高的要求,而通过对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的分析与优化后,可达到跨螺杆电磁波无线短传的效果,具体原理如图2所示。在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的硬件组成中,其容纳了包含伽马探测器在内的多种高精度传感器,伴随钻进作业的持续推进,可及时采集各扇区的参数信息,具体包含伽马射线强度、工作面角等,且配套了井下钻具旋转动态扫描功能,因此可生成全面的伽马成像图。以伽马成像系统的运行机制为依托,设计出了相应的解释系统,在获取扇区的随钻成像数据后,可对其执行自动化的处理和解释操作,给工作人员提供了地层产状计算、地质建模等多种丰富的功能,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地层、井眼轨迹的图像,以便技术人员展开分析,明确井眼轨迹与所在区域地层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图2 跨螺杆电磁波无线短传示意

3.3 全过程储层保护技术

低渗油气藏储层还存在较强的敏感性,而从现阶段的行业发展状况来看,在储层损害评价方面依然有较多的局限之处,鉴于此问题,经研究后提出了综合损害评价装置,其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全程覆盖能力,贯穿至钻进、完井、储层改造等各阶段的各细分环节中。通过该装置的应用,能够为技术人员的定量评价工作提供帮助。此外,根据该装置的特点还采用了专用储层保护关键处理剂,由此构成完整的保护工作液体系。从试验结果来看,低渗透储层在钻进期间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受损情况,水锁、固相污染等问题都较为普遍,针对此问题采用了特定的储层保护剂,其具有高阻渗、低残留的特点,并在既有的环保高效润滑剂的基础上采取了改进措施,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高温高压、饱和盐水等较极端的施工环境中,由此形成具有低渗低伤害特征的钻井液体系,正常使用时其抗温能力可达到150℃。根据2井次的试验结果可知,能够达到单井产量100%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海上低渗储层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储集空间的层面,其以次生溶蚀孔隙居多,喉道则以管束状为主。喉道缺乏连通性,钻完井作业时容易发生水锁等多种类型的损害。

(2)低渗储层的生产条件欠佳,经试验分析后提出了PEM钻井液体系,其建立在常规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安全可靠、流变性好、润滑能力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可有效保护储层。

(3)经过技术攻关后,提出了包含175℃高温随钻测量系统在内的多项新型技术,在低渗油气藏开发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在保证开发质量的同时还可减少成本,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喉道油气藏伽马
一种新型双射流双喉道控制矢量喷管的数值模拟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从常规与非常规油气成藏的正相关性角度预测有利区
——以孤岛1号凹隆域低部位为例
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三坐标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中子伽马曲线受到自然伽马污染影响分析及消除原理
连续型油藏形成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三大抽样分布的理解与具体性质
Understanding Gamma 充分理解伽马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
瓦斯科·达·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