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问题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对增强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运用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淡化难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文章将重点探索运用问题情境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小学;设计运用
一、 前言
小学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课堂实效性。教师运用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综合理解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同时,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互动性,增强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部分数学教师不重视问题情景的构建和运用,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高,因而在文章中首先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设计与运用的现状以及数学教学的具体问题开展探讨正式的探讨。
二、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情景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率较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的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实践活动。但是现阶段部分数学教师却并没有做到和学生交流互动,提高二者之间的沟通频率。反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问题情景,并且进行相应的运用,忽视了对学生的客观情况进行调研,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之间的沟通频率在逐渐地下降。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却并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引和帮助,使得问题形成了积累效应,逐渐地让同学们感到苦恼,甚至失去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对于问题情景设计与运用不够熟练
问题情景设计与运用需要数学教师紧密地依托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情景模拟,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运用理念来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水平。但是现阶段部分数学教师只是對于问题情景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积极的教学情景。合理地运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没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进行问题情景的运用,因此实际的教学效率有待提高。对于现有的教学环境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够充分,没有将其和问题情景设计与运用进行紧密地结合,充分地保障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当
在构建问题情景并且进行相关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巨大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却存在着不当之处,过度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备课活动和授课活动。教师所寻找的教学视频和PPT没有和课堂实际环境进行衔接,没有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匹配。过度地运用多媒体,反而是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师的授课时间。没有将问题情景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进行结合。没有运用多媒体来为同学们构建相应的问题场景,营造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同时,也有的数学教师对于多媒体足够信任,认为这些并不能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频率。仍然采取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其实际教学效率并不高。
(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应当发挥辅助性的角色,并且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却认为课堂的主体应当是教师,学生应当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按照预定的教学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不重视课堂突发情况以及突然问题的处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情景的设计方面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的。甚至有的教师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故步自封,进行单纯的知识讲解和习题演练。企图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提高所谓的学习效率,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点。对于学生的考试分数有着较高的期待,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却没有相应的研究,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高,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亟待改进。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设计与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设计问题情境,利用灵活、多变的形象,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激发自身潜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自主地融入数学知识学科中,探索数学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因此,教师在创设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时,应结合课堂目标与学生情况,设立合理问题,增强课堂趣味性,促使教学实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钟”这一数学问题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播放幻灯片,设置问题情境,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开展猜字谜的游戏,将时钟知识与游戏进行结合,通过对字谜进行讲解和分析,探索数学知识,利用谜语对数学的知识进行复习,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趣味情境中,不断学习数学知识,促使数学思维得到发展,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
(二)明确问题情境的目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有明确目的,才能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任务,增强课堂实效性,促使学生进行综合发展。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抓住教学的要点,找到问题中心,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理清知识脉络,理解学习重点,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增强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以教学大纲为参考,设计问题情境,明确学习要点,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千克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应借助多媒体等,构建问题情境,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利用问题“两克的棉花和两克的铁哪个重”,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够得到发展,在探索教师设置的问题中,深刻学习数学知识,找到学习要点,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发展。
(三)构建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实际,又能够有效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数学知识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处理和解释生活现象。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运用问题情境,应从生活的角度为切入点,紧密结合生活,促使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构建问题的情境时,应结合学生情况,参考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情境,分析数学现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促使学生能够激发自身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参与感,发展自身的观察能力,进行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厘米和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构建具有生活化的情景,如:哪一名学生的身高最高?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之间会进行比较和互动,在这一时,教师可以引出厘米和米相关的概念。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索中,深层次理解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
(四)构建具有体验化的问题情境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着力点,都要以提高学生的体验感为改进的方向,才能更好地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在问题情景设计和运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将学生的体验和学生的情况放在首要考量的位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开展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体验感,突出学生课堂的主體地位,促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融入数学知识探索中,发展数学思维,增强自身的数学素养,进行全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凑十法”这一知识点时,可拿出两盒粉笔,分别是一盒9支,一盒3支,根据这一基础,设置问题,如:怎样快速比较出哪一粉笔盒中的粉笔多?学生进行亲自尝试,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感,能够使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加强记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五)注重开展问题情境设计与运用的反馈工作
对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运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研究工作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分内之事,同时也是当务之急,不论是具备引导性的问题设置,还是具备趣味性的问题情景都需要对于课堂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调查和反馈,才能更好地提高问题情景运用的实际效率,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一些数学教师选择了运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上一节课所构建的问题情景的实际运用效率以及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然后对于本节课的情景设置进行不断的改进,并且在此过程中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积极的反馈和改进。并且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反馈体系。鼓励学生们按照提前划分好的问题反馈小组进行具体情况的反馈。将自己的见解和所思所想第一时间和组长进行交流,组长再和数学课代表进行反馈,再由数学课代表进行总结和整理报告给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在课堂之上进行集中的处理。从而使得课上课下的时间都得到了高效的运用,问题情景设计和运用的效果也达到了最大化。
四、 总结
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运用问题情境这一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结合课堂目标与学生情况,优化课堂技术与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数学新知识,增强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们选择了为同学们进行问题情景的设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问题情境设计与应用的内涵会得到更大的拓展,运用频率会更加的频繁,进而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的构建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端丽.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
[2]颜丽娟.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性的研究[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3(8).
作者简介:王东,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平凉路小学南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