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总是坐不下来,即使坐在椅子上,也总是扭来扭去;总是说话没完没了,不去听大人在讲什么;除了玩游戏、看电视外,几乎没有能让他安静的事儿;情绪波动大,常打破规则,不接受批评……
首先从心理学上,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学龄前幼儿的典型特点就是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爱模仿、自控能力比较弱等。
其次,考虑一下家庭的环境如何,家庭关系是否和谐?遇到问题是以吵架的方式解决,还是商量的方式搞定?平常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嗓门有些大?家里是不是经常来客人?是不是经常带孩子去人员嘈杂的闹市?家里的电视、电脑是不是一天到晚开着?总之,如果家庭环境是嘈杂而热闹的,孩子就很难静下来,很容易被周围的动静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
最后要看家庭的教养方式。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您是怎么做的呢?是打骂训斥,是对抗升级,是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是连哄带骗“贿赂”孩子,还是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下面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家长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促使幼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1.找不同。可以买一些这方面的画刊,发动孩子去找不同,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找,比赛谁先找到。
2.复原游戏。用积木、玩具、图书等物品,摆好之后不再动,可以拍下来作为证据,然后请孩子观察几分钟后向后转身或戴上眼罩,家长改变其中几个物品的位置,然后让孩子寻找哪里发生了变化并复原。
3.唇语猜猜猜。家长张嘴说一个词但不能出声音,让孩子猜说的是什么。一开始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说的是哪一种类,比如“我接下来说的是一种水果”;升级游戏时就不再提示,还可以变词为句,增加难度。家长和孩子可以轮流进行唇语猜测。
4.“指哪不说哪”。以五官为例,家长指鼻子,孩子不能回答鼻子,而是迅速说出不是鼻子的器官,比如“眼睛、嘴巴、耳朵、眉毛”。
5.“面对面”。这个游戏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和孩子面对面,计时开始后,看谁能忍住不动不笑。
6.“慢动作”。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和自控能力,比如慢走,看谁能以最慢的速度走完一步。走快很容易,但是走慢却很难,不信,试试看!
7.“多米诺骨牌”游戏、拼图游戏、123木头人游戏等,既简单有趣,又能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爱听故事同样也是孩子最喜欢的内容。坚持每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可以读一些轻松愉快的绘本,也可以读亲情温馨类的绘本,还可以读一些引人思考的绘本。推荐一本绘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动》,讲的是鸭子和天鹅比谁能坚持下来一动不动,非常搞笑,但最后又很感人的友谊故事。讲完这个故事还可以模仿进行木头人的游戏。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标签”是最强的暗示,因为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就认定孩子有多动症,从而把多动症常常挂在嘴边训斥孩子,这无形之中会强化孩子继续这样做的行为。给孩子起小名,一定要避免容易引起多动倾向的名称,比如“淘淘”“跳跳”“闹闹”等,以免让幼儿疯狂的淘气来匹配自己的小名。
2.统一教育观念。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长之间一定要统一教育观念,如果出现分歧,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一起听一听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看别人家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来吸取经验教训。
3.准备打持久战。不要指望几天就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家长没有耐心,急功近利,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下来,等孩子长大了就更加难改正了。
4.对待奖励。3岁及以下建议以物质奖励为主,5 岁及以上建议以精神奖励为主。如果孩子觉得完成某件事自己很开心,那就无需奖励,只需口头表扬即可。表扬一定要具体,避免空洞的“宝宝真棒!”一定要具体说出哪个方面有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