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木燕 谢晓嘉
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助力扶贫工作的背景下,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实现“精准扶贫”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因此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共同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思路。随着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政策的落实推进,如今深入农村做志愿者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返乡工作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本文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活动现状和意义,以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依托来进行大学生志愿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措施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活动现状与意义
“精准扶贫”是真正削减贫困、消除贫困的最有效途径,能够加速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自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也极大降低,多个贫困县已顺利实现摘帽,脱贫攻坚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扶贫工作也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与转型时期,“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肯定,并积极倡导把他们组织起来,合力形成强大的驱动力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从我国目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出发,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使命和责任使然,也是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需要。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充满力量和专业技能的群体,通过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将自身能力和科研优势等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带动贫困地区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扶贫压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有助于教育、技术、国家政策等方面内容在贫困地区的传播和实施,增强贫困地区后续发展力。同时,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民生民情,明确其使命与担当,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对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理念的理解。大学生群体生源地域覆盖面广泛,通过“精准扶贫”活动有助于其日后更好更快的实现个人发展定位、参与到扶贫工作、社会发展中去,为实现共同富裕奉献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扶贫工作方向不明确
部分地区扶贫工作帮扶效果不显著,形式过于单一,未立足贫困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扶持、人员培训等工作,未充分了解民情,不能根据人民需求出发,导致扶贫工作进展缓慢,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生存问题。
(二)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很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首先,大部分贫困地区存在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匮乏问题。很多贫困地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道路多为山沟、泥路,不具备改善交通布局和修建公路的条件,致使许多观光旅游、农家乐采摘等活动无法开展,一定程度影响当地经济改善发展。其次,大部分贫困地区人口众多,并且居民居住分散、居住占地面积大,导致建设用地十分匮乏,给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产业的兴建造成了一定影响。最后,公共服务系统不够健全,很多贫困地区依然存在用电、用水、上学等困难,与外界環境接触较少,新信息新技术了解掌握程度低。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难以改善的地方,只能通过临时开课培训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压力。
(三)缺乏足够的助力资金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部分贫困地区目前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难以完成,当地特色项目产业的挖掘开发力度不足,难以为贫困户提供生存保障。部分地方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缺乏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的兴趣,也有部分企业帮扶形式过于单一,以钱、物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并且,部分地区存在资金分配不合理、产业选择有盲区、产业帮扶效果不显著、贫困户筛选不到位等问题。
(四)缺乏持续的发展能力
大部分贫困地区存在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谋生,存留的居民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信息和技术的接受掌握能力不高,缺乏一定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并且由于部分贫困户不愿意劳动谋生,只想等着吃低保,导致扶贫工作开展难度大、任务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志愿扶贫活动结束后,部分地区存在返贫现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精准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抓基础、抓根本,综合当地居民需求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作用直接、效果可持续的措施。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扶贫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其次,要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适宜的经济环境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最后,扶贫工作要结合社会各界力量与现代化科技手段。高校大学生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股新鲜、有活力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教育、信息、科技、专业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能够为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提供帮扶,也能为贫困地区农民科普政策和专业技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技术提升提供动力。高校大学生的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掌握程度能够为贫困地区现代化发展、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
(一)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精准扶贫”工作要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建立完整的系统机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要以学校或志愿者组织为依托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对扶贫工作进行组织指导,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在扶贫工作中,要做到与当地扶贫组织工作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对贫困地区人口进行贫困等级划分,识别真正贫困居民,对其现状进行探讨,分析贫困原因,深入研究贫困对策,积极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热情,并根据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帮扶人员、设定帮扶措施,以确保帮扶效果。同时,要结合当地相关部门对贫困人口、贫困户实施信息化管理,建档立册,对扶贫对象挨户确立针对性的帮扶项目、帮扶计划,确保贫困补助资金落实到户,或者可以推行农村专项产业股份制,也可通过实物补贴的模式帮助贫困户。
(二)“精准扶贫”工作要对症下药、增强紧迫感,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开展工作部署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要将自身优势与贫困地区的真实需求相结合,做好扶贫基础工作,开展教育帮扶。利用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帮助中小学生实现培训答疑,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其次,大学生志愿者要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扶产业项目。在扶贫产业项目开发前志愿者要做好调研工作,听取农民的想法和意见,了解农民的知识储备程度和技术掌握程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产业,以长期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收入。最后,产业项目要落实好跟踪和考核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保证资金落实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创新发展
首先,志愿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学习、落实推广国家政策,收集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为志愿者和农民提供培训,提高其科学素养、拓宽视野。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农产品或当地特色产业,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志愿者可以通过自媒体等进行扶贫工作的传播推广,从而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精准扶贫”志愿活动中去,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做到志愿活动和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最后,还要注重对贫困地区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授予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倡导政府相关部门设立创新创业项目,鼓励青少年服务家乡,吸引专业型人才发展贫困地区,从根本上促进农村脱贫工作的开展。
(四)保證扶贫队伍的创新组合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储备动力,要积极培养其服务人民的意识,引导优秀有志青年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鼓励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解决贫困,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返乡参与家乡的发展建设,为国家的乡村干部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扶贫工作结束后,扶贫小组要认真进行回顾总结,并与当地扶贫团队做好沟通交接工作,可通过进行优秀扶贫青年评选活动,促进青少年树立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理想信念等。
四、结语
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完善扶贫机制、明确工作方向,将扶贫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对贫困人员进行筛选建档,在了解民生民情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精准扶贫”工作要把强化完善基础建设和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产业作为支撑保障,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和吸引专业型人才作为发展保障,把科学规划和创新发展作为动力保障,全方位、多渠道加速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梦龙.高效精准扶贫路径探究—以西北某高校扶贫工作为例[J].社会发展.2020(10):82-83.
[2]郑瑞博.新形势下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