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池云岗上的小康梦

2020-09-29 10:39冉开梅汪茂盛
当代党员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农家乐山村村民

冉开梅 汪茂盛

3年,0.42%,5064人。

巫溪县红池坝镇的这3年,大致可以用这3个数字来概括。

这3个数字指的是:3年来,红池坝镇通过强化基层党建、深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使得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5%下降至0.42%,累计减贫1304户、5064人。

从“外无出路,内无好路”到“干线公路通县乡,宽阔大道连山岗”;从“污水遍地流,水沟闻着臭”到“门前花锦簇,庭院满芬芳”……

千百年来,饱受贫穷落后之苦的红池坝镇,如今正大力书写着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深山致富华章。

山路辗转十八弯

“吃上旅游饭,日子有奔头。”对于红池坝镇的村民来说,这句话带来的感受尤为深刻。

红池坝镇背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本是有山有水有风光。然而,当地村民背靠“大树”,却没能“好好乘凉”。

受制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红池坝镇始终没有一条直达通道与外界联通,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能在大山里沉寂。

“每一个人都盼望着通公路,但巍巍大山挡在前面,修路何其难。”一直以来,红池坝镇茶山村村民胡光元都认为改善交通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让胡光元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红池坝镇被精准识别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红池坝镇,大批利好政策纷至沓来。

第一个利好消息就是修路。

为了让当地村民一改肩挑背磨求温饱的日子,2017年底,红池坝镇规划“一横一纵”互联互通道路,力图打通红池坝镇通往景区的瓶颈。

胡光元至今仍清晰记得施工队进山修路的情景:“挖掘机挥着挖斗‘左突突右突突,每家每户都很高兴。”

3年来,红池坝镇始终坚持以深度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四好农村路”230公里、人行步道110公里。到组通达率达100%,“一横一纵”干线公路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

交通畅,百业兴。这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犹如一条条“生命线”,串联起这片土地上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

农旅融合两相宜

如今,胡光元家的用电量比2年前涨了10多倍。

“电都用在哪了?”

胡光元妻子段诗平掰着手指头算道:“家里现在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器多到一只手数不过来,她干脆挥了挥手笑道,“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好!”

然而,就在两年前,胡光元还是在土里刨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两年时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改变?

交通条件改善后,茶山村便开始统筹产业布局规划,走农旅融合之路。

经过反复摸索,村集体牵头流转土地,探索出“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旅融合模式。一时间,微型菜园里面成行的瓜果、红砖铺成的采摘通道、泥水塘改造的休闲广场等微景观“遍地开花”。

去年3月,红池坝镇茶山村与九坪村共同打造的“红池云乡”正式挂牌国家3A级旅游景区,茶山村由此开始嬗变之旅。

农旅融合之路渐渐步入正轨。就在此时,镇村干部来到胡光元家,劝其开办农家乐。

“我们这里搞啥旅游嘛,谁来看!”胡光元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开办农家乐的提议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要翻过压在村民头上的穷山,首先就得搬掉村民思想上的大山。找出路,得先开思路。

“客流方面有红池坝景区起辐射带动作用,资金方面也有一定补贴。”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胡光元经不住“诱惑”,开办了茶山村第一间农家乐,取名“古月居”。

“去年8月份营业以来,农家乐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胡光元兴奋不已。

这种兴奋之情,茶山村的其他村民也同样深有体会。如今,茶山村已引进业主4家,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设标准化果园400余亩、茶园370余亩、中药材基地430余亩,还建成一个民宿接待中心,10户“森林人家”示范户,15户星级农家乐……

茶香悠悠沁心脾

骤雨初歇,红池坝镇银洞村云雾缭绕。朦胧中,几个茶农正在行行茶树间缓缓移动。

村民王以学头戴斗笠、身着蓝衫,双手交错翻动,飞快地摘下嫩黄茶尖,麻利地投入背篓。

“采茶这份工作,手脚麻溜一点儿,旺季一天能采40公斤茶叶,每月能有一两千元收入。”王以学满脸幸福,忙得不亦乐乎。

如此情景,让人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片天地。

“我刚来红池坝镇工作的时候,这里還是一片荒山,到处都能看见散乱栽种的茶树。”红池坝镇党委宣传委员胡威说,红池坝镇原本是产茶重镇,但由于地处偏僻,长期粗放式种茶、作坊式加工,导致茶叶经济效益低下,茶产业逐渐没落。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如何培育产业、创造就业,让村民富起来,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反复调研后得出结论:红池坝镇茶产业存在“三有三缺”,即有质、有量、有人,但缺标准、缺规模、缺品牌。

几经研究,红池坝镇决定“重拾旧业,借茶脱贫”。于是,当地从提升茶叶标准化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着手,全面推进茶产业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一系列实招纷纷出台,红池坝镇茶产业重焕生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如今,红池坝镇培育了“巫溪秀芽”公用品牌,茶叶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累计新建、改建茶叶基地7600余亩,栽植核桃、脆李等经果25000余亩,套种马铃薯10000余亩,种植中药材16000余亩。

人居环境美如画

清晨,阳光唤醒了红池坝镇渔沙村。村民李志贤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打扫前庭后院。

“李大叔,您这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这么干净,还打扫呀?”

“我都还没被评选过最清洁户,说明我清洁做得还不彻底。”

“看来您是铆足了劲儿要拿下最清洁户的名号呀!”

这样的对话,在3年前是难以听到的。

“那时,人们的卫生习惯普遍较差,垃圾随处扔,畜禽粪便随地流,走到哪儿都是臭烘烘的。”李志贤回忆道。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2018年,红池坝镇建立健全“345”环境及田园综合整治机制,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乡村风貌的改造、村庄道路的改建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构建最美乡村形态,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合一”。

思路既定,规划同行。渔沙村首先明确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桃子,桃树下套种辣椒,深化打造“微田园”,变农田为景观。

“村子离县城这么远,种了辣椒能卖出去吗?”提起种辣椒,村民都担心卖不掉,迟迟不敢行动。

对此,驻村工作队将辣椒、脆桃等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带到村里,并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就这样,李志贤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到2018年底,李志贤通过种植辣椒等作物一年收入3万多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而他的成功,也让曾经观望犹豫的村民渐渐打消顾虑,纷纷跟进。

同时,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在大刀阔斧地推进。

“通过‘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环境治理机制,让农村的生产生活也变成风景。”胡威表示,红池坝镇还探索出一条“党员带头、群众主体、政府补助”的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由村社牵头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定期上榜公布。

置身如今的渔沙村,树木葱郁、花草掩映,青瓦白墙的村舍、成行的庄稼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景。

猜你喜欢
农家乐山村村民
农家乐里去休闲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山村日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山村一天一个样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