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洋轶
(华中农业大学 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为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方针战略的实施,2017 年以来,教育部陆续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形态、内涵与方向,这是高等教育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1-4]。
“机械设计”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论述通用零部件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技术基础课程[5]。该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无重点,又都是重点,设计工作必须详尽,细小的疏忽也会导致严重事故;设计问题无统一答案,更多地谈论谁设计得更好,需要求异思维。在“新工科”的驱动下,先进计算机技术与机械设计相互渗透,由此对“机械设计”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运用先进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机械设计理论,解决现代工业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高效设计与智能制造[6-7]。
目前,机械基础工程教育课程知识比较陈旧,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不一致,产学研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即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新工科”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存在严重矛盾[8-9]。针对该问题,本文以轴系零件设计为载体,分析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突出先进高效设计特色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轴系零件的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末尾章节,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轴系零件主要包括:齿轮、轴、轴承。这些零部件设计有如下特点[5]:关系多——与诸多先修课关系密切;要求多——强度、刚度、寿命、工艺、重量、安全、经济性;公式多——计算多,有解析式、半解析式、经验的、半经验的公式及定义式;图表多——结构图、分析图、原理图、示意图、曲线图、标准、经验数表;门类多——各类零件,各有特点,设计方法各异。
上述特点导致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设计方法与手段的落后。当前,轴系零件的设计仍采用手工计算,学生对于复杂图表的查询(尤其是在齿轮传动的设计与校核时)心生畏惧,缺乏兴趣,工作量巨大。而且,诸多设计基本是基于传统理论设计和经验设计形成的设计方法,致使设计出的结构强度较为富余。此外,学生图纸的绘制主要还是手工绘制,作图时间较长,严重制约了设计效率。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在二维图形环境下进行,学生普遍反映设计对象抽象,设计难度大、收获少[6,10]。学生在设计时依赖网络或者前人资料,直接套用或者修改数据,雷同严重,对自己所设计的轴系各零件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很少,教学质量不甚理想。
“新工科”背景下,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应运而生,融合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学生学习轴系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后,易于学生掌握设计软件的操作要领,快速高效地对轴系零件进行设计,进而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图1 轴系三维模型
图2 轴系关键尺寸图
以某工业齿轮箱的高速级轴(图1)为案例进行分析,其轴系的关键尺寸如图2 所示。已知驱动电机输入功率 P= 75 kW ,轴转速 n1=980 r/min,轴两端正装有圆锥滚子轴承SKF 32008X。齿数: z1= 35,z2= 53。模数 m= 3.5mm,螺旋角β = 15°,中心距a= 160mm 。变位系数: x1= 0, x2=0.164。要求齿轮副工作寿命为10 000 h,轴承工作寿命为5 000 h。减速器采用浸油润滑,工作平稳,转向不变。下面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校核该齿轮副和轴,并验算轴承的寿命。
对于齿轮传动的设计,传统的设计思路可分为4步:(1)选择齿轮的材料和热处理,初选齿数;(2)按接触疲劳强度确定分度圆直径;(3)按弯曲疲劳强度确定模数;(4)对比两者计算结果再优选计算。虚拟仿真技术下(机械设计软件[11-12])的齿轮设计可归纳为:依次输入配齿方案、齿轮材料、齿廓情况和工况情况,选择ISO 6366: 2006 Method B 作为计算标准,进而计算出的齿轮弯曲与接触疲劳强度分别如表1 和2所示。小齿轮材料为42CrMo4,大齿轮材料为45 钢,采用完全硬化钢,齿面和齿根硬化处理。小齿轮与大齿轮的弯曲疲劳安全系数分别为2.93 和2.80,接触疲劳安全系数分别为1.37 和1.39,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软件获得了齿面接触应力随转角的变化图,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知,接触应力呈现类似抛物线分布,在啮入和啮出时刻接触应力较大。图4 为大、小齿轮齿根弯曲应力沿其半径方向变化图,齿根附近的弯曲应力同样表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规律。图5 为小齿轮齿面应力分布云图,应力分布较为均匀。这与斜齿轮传动啮合情况相符。
传统的滚动轴承寿命计算一般步骤为:(1)计算轴承支反力;(2)计算轴承轴向力;(3)计算轴承当量载荷;(4)计算轴承寿命。采用机械设计软件[12]可以直接计算出轴承支反力,由ISO/TS 16281: 2008 标准,核算出左轴承基本额定寿命为7 763 h,右轴承基本额定寿命为54 122 h,满足设计要求。
表1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计算表
图6 为轴承寿命与其可靠度之间的关系。由图6可读出,当其可靠度为90%时所对应的寿命即为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图7 直观地显示出圆锥滚子轴承内各滚动体上接触压力分布云图。可以发现,下半圈滚动体受力更大,且由于轴向力的作用,各滚动体上都承担一部分载荷。
传统的轴强度校核步骤为:(1)确定轴的最小直径;(2)轴的结构设计;(3)求轴上载荷;(4)按照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5)校核轴的刚度。采用机械设计软件[13]对轴进行设计,选定材料为42CrMo4,输入工况条件后计算。图8 很直观地显示出轴上各零部件的受力三维图,左端轴承被“压紧”,右端轴承被“放松”。图9 和10 分别为轴所受力的大小以及扭矩/弯矩图。图11 与12 分别为轴受载后的变形挠度和角度图。通过图 11 和 12 可以较直观地看到轴上何处负载最高、何处变形最大。图13 为轴上的von-Mises 等效应力分布曲线,可得出轴上最大应力约为200 MPa,小于其许用应力。综上结果表明,该轴的设计合理可靠。
表2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表
图4 小齿轮与大齿轮齿根弯曲应力沿其半径方向变化
图5 小齿轮齿面应力分布云图
图6 轴承寿命与其可靠度之间的关系
图7 轴承滚动体上接触压力分布云图
虚拟仿真技术在轴系零件设计中的应用可总结如下:(1)对于齿轮设计,可根据其所需的传动比在机械设计软件中进行配齿,直接计算得出齿根弯曲疲劳与齿面接触疲劳安全系数。(2)对于轴与轴承的设计,可通过轴在纯扭矩作用下的剪应力计算公式得出其最小直径后,再按照轴上零件的周向与轴向定位,确定阶梯轴的各部分尺寸,最后计算获得轴的强度与刚度及轴承的寿命。
图8 轴系受力图
图9 轴各方向受力大小
图10 轴的扭矩/弯矩
图11 轴的变形挠度
图12 轴角度变形情况
图13 轴上等效应力分布曲线
相比于传统的设计方法,虚拟仿真技术有以下优势:(1)综合地考虑了结构设计的问题。例如在齿轮设计时,校核公式中的参数比传统方法要多,考虑更为细致和周全。(2)提高了设计效率。传统的设计方法需要一步步计算,查图表,过程繁琐,较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导致设计进程缓慢。现在的设计方法软件操作相对容易,学生在理解了传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运用软件提高设计效率。(3)增加了零部件的可视化效果。在设计时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集中在数学公式的堆砌上,物理模型比较模糊,而虚拟仿真技术,尤其是其高阶进程,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设计结果,如齿轮的应力变化、轴承滚动体的应力分布情况、轴受载后的变形行为等。
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中“轴系零件设计”教学为载体,在经典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虚拟仿真技术,综合考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提高了设计效率,让所设计的零部件更为可视化。本文采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方式可将繁琐、模糊的专业知识简便化,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科研探索能力,实现了“新工科”的培养理念。本文采用的虚拟仿真技术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