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佳,崔俊辉,张效玮
(1.河北省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1;3.石家庄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河北省生产总值近5年来稳步上升,从2014年的29421.15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6010.27亿元,年增长率稳定在6.5%-6.8%。从产业类型来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波动增长,其中2014-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增加,三次产业比例由2014年的10.8∶51.7∶37.5调整为9.3∶44.5∶46.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从细分产业增加值变化来看,除2018年工业增加值略有回落外,各产业增加值均呈稳定增长趋势。
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产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从各行业的总体发展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近五年来是河北省主营收入最高的产业,2018年达到11601.9亿元,遥遥领先与其他产业。金属制品业在2018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稍有下降,汽车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从2014年的1976.7亿元增长至2522.9亿元,涨幅27.6%。其他产业发展较为平稳。
近年来,河北省企业注重科技研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日益活跃,人员、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从2011年全省有R&D活动的企业数仅656个,到2017年已经增长到2218家,企业占比从2011年的5.67%增长到2017年的15%。同时,企业投入的人员、经费也不断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1年的51498人年增长到2017年的79135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11年的1586189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509684万元,增长了一倍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0.39增长到0.84。在投入增长的同时,产出也不断提高,2017年有效发明专利数14750件,是2011年2601件的5.67倍,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7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情况一览表
2017年,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知识产权情况统计资料,选取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五个重点行业和产业,进行科技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果数据统计分析,如表2、表3所示。
表2 2017年河北省重点传统行业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与知识产权情况
表3 2017年河北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与知识产权占比
根据《河北经济年鉴》,对2009-2017年五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进行统计(2008年没有此项统计数据),分析比较五行业的R&D活动投入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河北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变化趋势(人年)
从图1可以看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R&D人员投入总量居首位,且总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尽管人员投入总量居第三,但增长趋势很明显,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呈现先增长后快速下降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逐年下降趋势,农副产品加工业缓慢增长。
图2 河北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变化趋势(万元)
从图2可以看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R&D经费投入量占有绝对优势,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且2017年增速迅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缓慢增长趋势,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R&D经费投入相对稳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缓慢下降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R&D项目数量仍居首位,保持阶梯增长趋势且近几年增长迅速,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呈缓慢增长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缓慢下降趋势。
图3 河北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量变化趋势(项)
2017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共3248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50.317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73.6184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912个,有科技机构的企业500个,分别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8.08%和15.39%。产业办科技机构666个,机构人员47309人。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5193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59.1102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337.7326亿元。2017年共申请专利7328件,有效发明专利8501件。
2.3.1 按领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情况
按领域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分为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技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产业共7个领域,3248个企业。在7个领域中,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类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37.01%,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类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4.69%、17.06%和21.52%;新能源、环保产业、航空航天类企业则比较少。在各领域企业中,有R&D活动的共912家,占企业总数的28.08%,其总量分布与企业数分布一致,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类企业占比最高,其次是生物、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新材料类企业,新能源、环保产业、航空航天类企业则比较少。从内部结构看,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占本领域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的是航空航天类企业,比例高达72.73%;其次是生物、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类企业,比例分别为39.83%、32.31%和27.95%;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类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本领域企业的比例分别为20.74%、19.31%和12.50%。2017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共500家,占企业总数的15.39%,其分布与企业总数分布基本一致,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科技机构数量相对较多,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产业类企业中则比较少。总体而言,我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类企业R&D活动并不活跃,科技机构的设置比例偏低,如表4所示。
表4 2017年河北省按领域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情况
2.3.2 按领域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情况
从投入产出看,2017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R&D从业人员61644人,折合全时当量为41043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155804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办研发机构666个,机构人员47309人,机构的经费支出962046万元。全年共申请专利7328件,有效发明专利8501件。
从领域分析,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量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2017年,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共投入R&D人员307018人(折合全时当量18567人年),占R&D人员投入总量的49.83%;R&D经费内部支出771407万元,占经费内部支出总量的49.51%;设立的研发机构共265个,机构人员27940人,机构人员占机构总人员的59.06%;机构经费支出592852万元,占全部机构经费支出的61.6%。其次是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类产业,人员与经费投入相对比较高,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产业产业人员与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析,各领域产出与投入相对应,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出量远远大于其他产业,2017年申请专利4255件,有效发明专利3334件,分别占总量的58.06%和39.22%。其次是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类产业,新能源、航空航天、环保产业投入产出都相对较少,如表5所示。
表5 2017年河北省按领域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情况
在分析河北省重点产业科技资源分布产出情况的同时,梳理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体发展情况,对比发现三地间科技资源协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从京津冀区域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构成上看,每万人R&D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科技人才数量和结构极不均匀,北京的每万人R&D人员数远高于天津和河北之和,是河北的9倍多。高层次人才中,北京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更是远远高于河北。三地中无论是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还是组成结构,北京优势明显。
京津冀R&D经费投入强度差别很大,北京明显要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是北京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而企业的试验发展是天津和河北科技投入重点关注的领域。三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已超过50%,北京更是超过60%,对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超过70%的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高新科技研发、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重大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急需突破性进展[1]。
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但三地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极不平衡,其中北京远高于天津和河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之多,其中河北的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以2016年为例,北京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流向津冀的比例只占北京流向外地的7.7%。说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1]。
完善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机制,统筹推进三省市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技术转移等领域开展制度性、多层次合作。积极倡议成立京津冀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与应用协同发展共同体,设立由三地科技部门主管领导组成的京津冀科技基础条件协同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发展决策,包括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国家级、省级研究实验基地,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要以协同发展机制为基础,以政策协同为保障,消除行政障碍与体制壁垒,推动科技资源基础条件跨区域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前瞻布局和共享,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我省布局建设,优先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打破京津冀区域分割人员分类的体制,建立人才流动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区域认可的人才交流价值评估体系,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同京津合作共建项目和京津成果河北转化,通过合作柔性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创建人才信息共享和区域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积极参与构建京津冀人才统一选拔机制,通过政府间的协议和政策激励措施,打破阻碍人才流动和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种政策壁垒和障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京津人才来河北就业创业,服务河北。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趋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2]。
促进区域政策一体化,研究实施促进我省科技创新人才跨省市工作、居住、出入境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京津冀乃至国内外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完善技术转移政策支撑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加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推动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包括仲裁、调解、协商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3]。
在适当时机,积极倡议比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十四五”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规划》,坚持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一盘棋”思想,紧紧围绕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完善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发展机制,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统领三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统筹推进三省市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技术转移等领域制度性合作,集合优质资源与优势平台,加快形成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建立三地政府协作推进科技资源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一体化模式,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