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9-29 09:31崔颖刘家国
航海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海丝航运国际化

崔颖,刘家国

(大连海事大学 a.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b.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2013年10月,习近平提出与东盟国家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深化区域整合、推进互联互通、缓解海上安全冲突的战略举措,是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作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负责任大国的鲜明体现。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问题,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策略调整[2];高等教育如何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点,创新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国际化人才[3]。航运是实现国家之间互联互通的关键载体,航运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体支撑作用不言而喻,“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航运人才培养问题已引起业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王艳玲[4]深入剖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航海教育国际化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从大学理念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园文化国际化五个方面打造国际化航海人才培养体系;毕鹏杰等[5]在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从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适任能力方面提出政府层面统筹规划、相关单位积极配合、院校培训有的放矢、后备人才准备充分四项战略举措;吕红光等[6]分析了智能船舶对航海学科的影响,进而从航海师资及团队培养,交叉学科航海学生培养、共享知识与技术交流平台的构建等方面,提出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复合型航海人才的建议;还有学者[7]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投融资与航运金融人才培养等。

文献检索可见,现阶段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对航运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于航运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阶段性培养的研究十分有限。“海丝之路”建设正逐步深化,对相关航运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同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能船舶中的应用也对航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航运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新业态、新政策背景下航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海丝之路”背景下本科及以上层次航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PDCA循环理论,将PDCA理论的“阶梯式提升”“长期持续改进”特征应用于航运人才培养中,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二、“海丝之路”背景下航运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剖析

(一)人才培养国际化不足

航运业国际合作密切,国际化程度很高。随着“海丝之路”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中国积极加强航运领域的相关国际合作,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当前,中国航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我国航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全球第一,迫切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航运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主体支撑作用不可忽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逐步推进,为我国航运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打开了新视角,与此同时,也对航运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航运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化知识,了解相关国际惯例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活动能力。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颁布互通政策,积极促进高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国际交流,包括境外办学、交流互访、短期国际夏令营、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但是中外合作交流办学的数量和质量尚不令人满意,学术交流深度仍然有待加强;同时,现阶段我国航运教育发展不均衡,航运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我国高校的航运人才培养大多采用传统的中文授课形式,全英授课或双语授课的课程设置较少,难以达到国际化培养的要求。

(二)航运人才培养新兴技术缺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产业发展迅速,船舶更新换代快,新能源船舶、智能船舶和无人船舶等新型船舶将逐渐投入到港航运输产业中,我国现已通过对导航自动化、轮机自动化和舾装自动化的研究,基本实现了船舶的自动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控制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船舶和无人船舶成为全球船舶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航运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各国都在努力抢占工程技术制高点。

随着我国经济和航运业的飞速发展,船舶本身及所载货物的经济价值将越来越大,面对复杂的海上环境,智能导航监控、智能避险避碰和智能决策工程将是保证人员安全和财物完整的重要技术,智能船舶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船舶无人化时代的到来,对远程监控、远程操作和远程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我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国,应该发挥保护海洋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领导作用,在进行航运贸易的过程中,应通过采用水域监控等手段时刻关注海洋生态状况,做到船舶航行的零污染。这些工程技术在智能船舶中的应用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分不开,这就要求航运人才在掌握除航运类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应该了解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在内的一系列工程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弥补航运人才培养中新兴技术缺位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航运人才培养以航运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为主,但是对于国际前沿科技的学习与应用非常有限,对于新兴技术的探索与研究难以与时俱进。同时,国内部分高校对航运人才的培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实践机会和实习经历的欠缺,大部分航运人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不到位,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将新兴技术与现实发展相融合,更不能促进航运行业的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正如邢辉等[8]指出,传统的航运人才不再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高等教育应该面向智能船舶全生命周期培养航海类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以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航运专业教育能力亟待加强

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航运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是保证航运人才高质量的根本所在。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进行本科及以上层次航运人才培养的高校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薄弱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航运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而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现阶段,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形式,虽然部分教师逐渐引入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但是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覆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航运类高校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于航运科研和工程技术方向的学术型教学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丰富的船上经验和实践经历的职务型教学人员。首先,对于学术型教师来说,该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但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缺少在海事组织、船舶机构、航运企业等单位的工作经验,在海上船舶操作技能的实践和应用方面对学生的指导较弱,而且对于航运专业性的把握参差不齐;其次,对于具有船长、轮机长等职务资格的教学人员来说,该群体虽然在专业性和技能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学术科研方面的造诣有限,且教学经验和技巧也相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和科研探索。与此同时,由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沿线国家大多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具有留学交流经验和意向的教师大部分会选择去欧美等科技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航运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大多缺少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习、工作的经历,缺少对“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市场的准确认知,不能有效实现我国航运类高校与沿线国家航运发展的沟通与交融,难以满足“海丝之路”背景下航运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于数字报纸产业而言,整体经济环境也会影响其发展。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媒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依靠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革新等,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4689万,网民使用比例为83.8%,网络新闻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值得关注的是,资讯聚合平台在网络新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各报业机构数字报纸在发展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数字报纸而言,蓬勃发展的新闻传媒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航运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保持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多样性、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是“海丝之路”背景下高级航运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我国航运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一)PDCA循环理论概述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为“质量环”或“戴明环”。一个完整的质量环由四个阶段组成:计划阶段(Plan),该阶段是PDCA循环中耗时最长、最繁复的部分,主要包括对问题的描述和分析、目标的确定以及计划的制订;实施阶段(Do),主要任务包括具体执行方法和方案的设计和对上一阶段制订的计划的执行;检查阶段(Check),该阶段需要以计划阶段设定的目标对实施阶段项目的完成效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达标;处理阶段(Act),此阶段是保证质量环可以循环改进、不断提升的关键,主要任务是结合检查阶段的效果评估结果,对问题进行总结反馈,并根据项目整体情况提出新的待解决的问题,继续进行PDCA循环过程[9]。PDCA循环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的螺旋式、阶梯形改善特征,与现实联系密切,可以实现质量的长期性提升与改进。

(二)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PDCA循环理论较多应用于产品的质量改善环节,少数学者将PDCA理论应用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李宏亮和李星莹[10]通过对现阶段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PDCA 循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出以“计划—实施—检查—调整”为流程路径的全面的、连续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教育理念系统性、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互动发展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王立坤和王芳[11]对高校电商人才培养现状和培养改革方向进行分析,指出人才培养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以PDCA循环理论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构建符合社会、企业、高校要求的高质量电子商务人才。

虽然,以上文献对PDCA循环理论与人才培养研究相结合提供了建设性建议,但是,将PDCA应用于航运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研究很少。本文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以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航运人才为对象,构建“计划—实施—监控—改进”四阶段的“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以解决我国现阶段航运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把握机遇,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实现我国航运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图1 PDCA四阶段“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1.“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计划制订

基于以上对“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应从国际化、新技术和教育能力三个角度制订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加深国际化。“海丝之路”航运人才既需要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满足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制订培养计划时,首先要增设国际化的航运类课程,培养航运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其次,增加双语授课或全英授课的课程数量,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增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及航运专业密切相关的航运特色专业外语课程,为进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最后,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航运文化交流项目,实现航运人才的国际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双重提升。

第二,强化新技术。新兴技术的引入和强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航运人才专业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智能航运发展为导向,通过优化整合数学、工程科学、工程设计与综合等课程,构建多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共享各高校的仪器设备、图书文献等资源,进而提升航运人才的工程技术运用、数据处理、工程构思等能力。另一方面是航运人才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在学习航运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工程训练中心、航海实践示范基地等平台,开展基础训练、操作练习、海上实训、结果反馈的多环节实践能力培训,提升航运人才的实践能力。

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应增强授课形式的丰富性,鼓励教师使用新兴的、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日常授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是“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展开后,对航运人才的质量要求提升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航运专业的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此外,还应对“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宗教习俗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相关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航运专业经验的专家或企业家参与授课,帮助师生了解最新的航运动态,同时借助论坛、讲座等形式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在航运方面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派遣教师到沿线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学习进修,借鉴国外先进的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并灵活运用于我国的航运人才培养中。

2.“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在“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完成后,需要按照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实施计划,并制订具体、细化的执行方案,包括招生与学生录用安排、教师招聘、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再造、教学设备购置与安装等。为了保证各项活动完成的速度和效度,高校应建立完备的制度规章,健全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海丝之路”航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保证各项计划可以顺利、圆满地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参与,实现多主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联合培养。政府应起到引导和大局把控的作用,长期承担调整协调、统筹规划等职责,通过颁布政策方针和行动指南来支持企业和高校进行“海丝之路”航运人才的培养,通过推出留学交流、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等政策,为在读和毕业的航运人才争取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实习实践机会。企业为高校人才强化新技术提供实习实践平台,采用实习与就业结合的模式,与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实习结束并通过考核后为其提供就业机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在整个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应秉承以“学生为主”的培养理念,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备、重建组织架构,为“海丝之路”航运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术氛围。各高校应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举措,抓住时代背景下的宝贵机遇,与国内外航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尤其是要加强与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海丝之路”航运人才的高质量、国际化培养。

3.“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海丝之路”航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教务处、督导组、教师群体、在校学生、后勤辅助等全员参与评价监督过程,以培养计划制订时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检查的标准,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督。其中,直接检查指对航运人才本身情况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和学生毕业后发展等方面;间接检查是指通过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评价和监控,间接地反映高校航运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进行评价。主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进行评估和检查。由教务处对学生总体情况进行把控,关注并监督学生的专业学科成绩和综合测评水平;而教师队伍由于和学生接触较为密切,除了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开展、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实习实践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外,还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关注,保证航运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健康的身心。

第二,对学生毕业后发展进行跟踪。高校应充分利用与政府、企业间的良好合作,以国内深造、留学交流、公司任职等为切入点,对航运人才毕业后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追踪。通过对求学深造人数、就业工作人数、跨国企业就业比例、国外高校留学比例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就业率、专业对口程度、薪金水平等数据进行横、纵向分析,跟踪研究航运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

第三,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价。高校在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开展教师招聘、培训和轮换调岗后,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学术能力等进行持续监督,可以通过教务处检查、督导组巡视、学生评教等方法实施评估检查,以更好地激发全体师生的创新发展。

第四,对教学条件进行检查。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是保证航运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高校除了定期组织后勤部门对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进行检查外,任课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通过信息反馈平台对有故障和不符合教学和实践要求的设备进行报备,做到问题及时反馈和故障及时解决。

4.“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结果反馈与改进

该阶段代表着一个PDCA循环的结束和新的循环的开始,是保证PDCA不断循环、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高层次航运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进行反馈与改进。

首先,高校应结合上一个PDCA循环的实施与监控结果以及不同时期发展需要,对本、硕、博不同层次的航运人才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选择性地引入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根据体系模式提出教学设备的建设方案,建设实践基地与创新训练中心,保证创新教学的顺利实施;最后,优化师资力量的配比,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岗位调配,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通过对以上四方面的分析与反馈,高校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个PDCA循环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专业化的改进,即下一循环中“计划”阶段的开启。PDCA循环阶梯形、螺旋式上升的特性,可以有效保证“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不断推进,我国港航运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航运教育也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形势。

本文将PDCA循环理论与“海丝之路”航运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出符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航运人才培养,也可以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拓展应用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的高级航运人才。

猜你喜欢
海丝航运国际化
我校成功主办2022年闽港澳大学生海丝文化研学夏令营活动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