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仁锋,周小靖
(宁波大学a.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b.海洋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211)
海洋经济教育是教育活动中普及有关海洋经济的理论、知识、技能与素养,即让不同年龄段群体理解与掌握有关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基础、海洋经济活动的科技与工程基础、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体制等学校或社会教育活动[1]。1970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直到1985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才提出建立“海洋经济”学科和专门研究机构。1996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和学界日益重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2]。海洋经济研究文献中涌现出如下观点:一是海洋经济包括人类在海洋中的社会经济活动,由不同海洋经济活动部门相互联系形成,包括海洋产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3];二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及海洋资源的过程[4],特别是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5]。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来,普及海洋教育的任务日益迫切,但是海洋教育并非单纯的海事教育或者渔业教育,而是基于“人—海关系”的思维习得与学习过程。海洋教育广义上是指对“人”与“海洋”的关系,涵盖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的公民素养习得及其在不同地区(如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化基线;狭义指将海洋专业知识由施教者传授给受教者,从而使受教者掌握相关海洋知识与技能。这种人与海洋关系及其广泛内涵的学习过程涵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公民教育等不同阶段和类型[6-8]。长期以来,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疆域认识度低,国情教育停留在陆域主导阶段[9]。海洋经济包含范围广泛,涉及资源环境、科技与工程、权益体制等方面,推动基于人—海关系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活动并形成系统的海洋经济理论、知识与技能传授—习得体系,亟待廓清与阐明。
海洋经济以人类海洋活动为研究对象,海洋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开展得较晚。美国于1974年率先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认为海洋生产总值反映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连续性和关联性。[10]美国学界研究海洋经济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利用海洋资源(如渔业、生物、矿产等资源)形成的产业活动,包括海洋建筑、船舶舟艇建造及修理、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及休闲等。[11]到20世纪80年代,国外海洋经济研究仍然局限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海域规划的个别部门。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发布《90年代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政府海洋管理原则。加拿大坚持按照生态系统发展海洋产业。日本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海洋开发作用和国际竞争力。同期,中国学界强调海洋经济学是多学科融合,研究海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政府管理等活动,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研究主体[10]。概而言之,海洋经济就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形成各种活动的统称,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等,也可按形成时间划分为传统、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因其技术经济区位不同呈现多元空间组织特征[12]。由于海洋资源利用是随着人类认识海洋的广度与深度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海洋资源利用逐渐从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扩展到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船舶制造、滨海旅游业等,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海洋生物工程、深海采矿、海洋能源等未来产业正迅速崛起。中国多数沿海省份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划定海洋产业分类,其中:海洋渔业为第一产业,既包括海水养殖、捕捞业、养殖业等,又包括水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渔业用具制造等辅助部门,该行业利用海洋的生物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对环境具有依赖性,并且周期长,对开发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海洋工业为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重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开采海洋自然资源,对海洋资源进行处理加工,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大规模生产;海洋服务业为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产业和海洋社会服务业,该产业服务于海洋生产、提供信息、维护商贸设施,包括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服务部门,依附于海洋第一、二产业,并适应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而发展[13]。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海洋产业主要为近海渔业、修造船业和港口运输业,改革开放后海洋经济结构由海洋资源利用为主向海洋服务业转变,海洋第二、三产业稳步增长[14-15]。长期以来,海洋资源利用处于粗放状态,历经海洋资源未充分利用、某类资源过度开采、海洋生态环境污染较低到逐渐加剧等阶段。由于海洋产业无序发展,造成海洋资源环境受损,海洋产业亟待优化。升级传统海洋产业和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都对海洋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创新是科教资源和财政的不断投入,催化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将会起到强有力的彼此支撑和促进作用,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省份纷纷提出海洋战略,逐渐形成北起辽宁南至海南的“S”形滨海经济带。国外学者关于海洋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空间差异等[16-17],国内研究则集中在空间差异与集聚[18-20]、海岸带功能区划[21-22]、空间结构演变[23]等,可以看出:一是海洋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大多是基于经济学计量经济范式,以及部分经济地理学者运用空间视角解读和刻画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结构演化;二是多运用基尼系数等统计方法或运用空间分析法进行定量刻画。由于过分依赖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导致海洋经济学研究不够重视海洋资源环境的困境出现[24]。
海洋经济社会实践主要指法律、政策等方面所建构的海洋经济活动主体规制知识体系。海洋经济的相关法律研究主要是以国际海事与海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等法律为对象,中国海洋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全面,但是立法导向以海洋经济活动行业形式为着眼点,未能形成体系化、统一范畴的海洋经济法体系[25]。海洋政策是国家出于开发或保护海洋而出台相关法规、条例等,中国海洋政策呈现多层次、多主体特性,海洋政策的重心逐渐呈现重视宏观战略与总体协调的特点,但海洋政策在政府施政文件中的占比仍然较低[26]。海洋经济主体是海洋企业及各种群体,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逐渐升高,要求海洋企业将有限资源集中在最关键领域,较好地支撑海洋金融与海洋技术研发从而形成竞争优势[27-28]。
综合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热点,以“区域海洋经济学”为出发点结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及《海洋科学文献分类标准》梳理海洋经济学体系,以及与其他科学的交叉,选取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地理学、海洋科学)、海洋经济活动的技术与工程研究(水产养殖、海洋工程、海洋技术等)、海洋经济活动的权益维护体制(海事等)构成如图1的区域海洋经济学科树。可知区域海洋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分属学科分支及其领域延伸,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学科整体状态。图1囊括了地理学、海洋科学、水产养殖、海洋工程与技术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分支数量不一,说明其发展水平不一致,其中海洋科学源自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交叉融合,水产养殖、海洋工程与技术等应用海洋学科发展早且发展成熟,产生众多三级分支,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科研机构规模。地理学科相关海洋经济知识主要源自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及人—海关系如何调控,核心分支是河口海岸、海洋地理、海洋人文—经济地理学以及海洋地缘政治。
图1 区域海洋经济知识的学科树
世界滨海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海洋教育。美国已建成较为成熟的海洋教育标准。我国台湾地区海洋教育也比较成熟,而祖国大陆仅沿海个别省市设立了相应的地方课程,多数地区学生海洋意识淡薄。借鉴海洋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业已实施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公民素养阶段所需掌握的海洋经济知识,初步提出适应中国不同年龄群体的海洋经济知识点学习基本要求(见表1)。
表1 中国不同年龄群体学习海洋经济知识的要求
(1)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相关知识点参照我国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基本知能融入中小学课程纲要计划》,并依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人教版、湘教版相关海洋教材,其海洋教育内容的学科专业来源主要是海洋地理学;
(2)高等教育阶段的海洋经济知识点分为海洋相关专业和非海洋类专业两类,海洋相关专业开展多源于海洋科学以及海洋工程与技术学科群的人才培养方案;
(3)公民素养阶段的海洋经济知识点较少,也是争议最多、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多为各渠道(部门、大众传媒等)传播海洋知识,如出台《关于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权教育的工作方案》《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指导纲要》等培养海洋意识。
海洋教育贯穿于不同年龄阶段,但在各阶段侧重知识点及其习得程度有不同基线。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阶段可以参考美国“K-12年级海洋知能”计划,在中小学开展“融入式”海洋教育,即把海洋教育融入现有的课程之中,并设立分阶段的指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课程体系。中国现行海洋教育集中在高中阶段,高中地理教材中仅有选修部分对海洋知识进行概括介绍,没有在必修教材中进行海洋知识的梳理[29]。高等教育阶段的海洋教育以学科树为基础实施,海洋教育最先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因此该阶段海洋教育研究深度与广度相对较好,但仅限于海洋类专业学生。中国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非海洋类专业的海洋教育仅限于大学通识课程中巩固高中阶段海洋知识以及部分海洋环境教育[30]。公民素养阶段海洋教育侧重于海洋意识的培养,但内容较为简单且教育渠道非常有限。为此,海洋经济教育的知识体系在适应不同年龄段群体时,理应紧扣海洋空间的概念、边界与类型,海洋空间的利用与保护及其形成的产业部门,海洋空间利用与保护的规制,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在海洋空间保护与利用过程的主体性与权力、权利,继而形成系统化适应性分层次海洋经济教育知识与实践体系。
不同年龄群体获取海洋经济知识的路径各有不同。高等教育阶段前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课堂传授,且多为在各科目中海洋经济知识的渗透,课外获取的知识相对较少,其中海洋自然地理知识内容较多[31];高等教育阶段之后的海洋经济知识则根据专业要求掌握度有所不同,除了课堂知识传授外,海洋经济相关知识更多来自于各类媒介,如在政府官网及其APP中关于海洋经济政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推送[32],以及相关海洋知识竞赛等;普通群众具备基础的海洋意识,但相关涉海专业、涉海行业的从业者则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或工作内容具有更深入掌握的要求(见表2)。
表2 中国不同年龄群体获取海洋经济知识点的途径以及相关要求
我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同时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整体上看,我国的国民海洋教育亟待提高,对于海洋意识领悟不足,对海洋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海洋意识对于海洋的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提高海洋意识则需通过多渠道加强海洋教育[31]。中国已经在中小学及高等教育阶段开展了海洋教育的初步探索。作为海洋教育重要组成的海洋经济教育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梳理海洋经济的概念、构成与统计标准,结合中国海洋经济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构建区域海洋经济学科树,发现海洋经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点。海洋经济教育研究多关注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动向,其次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研究产出份额,对于学前教育、公民素养阶段的海洋经济教育仍缺乏关注度。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全球和国家海洋发展的海洋经济教育体系,培养海洋人才,尤其是应当注重适合地方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多维协同与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空间的演化规律的科学探索与社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