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瑞雪,贝淑华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新主体经济和各领域合作,为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各个参与成员国在“互利共赢”原则的指导下获得切实的利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在很多重要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东盟与中国以邻为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发展方向和重要合作伙伴,过去十年,中国一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跨境物流运输作为连接国际贸易的“桥梁”,其作用不容小觑。“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将会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跨境物流经贸合作达到新的高度。因此,开展对中国-东盟跨境物流发展问题的研究,对双边经贸往来和贸易合作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中国与东盟由于地缘关系接近,良好的地理优势为双方经贸往来带来极大便利。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和健康发展带动了双边投资和贸易往来,双边贸易额突飞猛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顺利实施更是为双方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如图1所示,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基本呈高速增长态势,并在2017年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东盟已连续七年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中国第三大跨境电商出口产品市场。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经贸密切往来和跨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使得区域内跨境物流量不断增加。另外,中国和东盟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双边跨境物流基础设备设施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其发展前景呈现出良好态势。
图1 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进出口商品总值
目前,我国与东盟跨境物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得到迅猛发展,中国正加快改善以云南和广西为主的西南地区区域跨境物流交通网络建设,东盟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东盟十国至中国新的跨境物流运输和交通线路的开辟和建设。例如,中越沿边公路的建设和使用,带动了中越沿边地区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和国际货运量的提升;温州港致东南亚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集装箱轮班的开通和投入运行,实现了浙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直邮[1]。这些国际交通路线的开通为中国与东盟跨境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各国跨境电商经营企业对于物流模式的选择和使用习惯差异很大,目前中国-东盟跨境企业主要采用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这两种相对陈旧的传统物流模式,这两种模式下不能准确地对快递相关信息情况进行全程实时跟踪,物流信息质量和技术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作政府经济工作报告时,提出“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2]。但由于海外仓的整体构建和运行过程需要支付很高昂的资金成本,而且很多商品因自身特性不适用于海外仓储存,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海外仓模式上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国以及东盟各国存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且中国-东盟尚未形成跨境物流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体系,物流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各国在海关效率、国际运输便利性与时效性方面各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短板。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及泰国这四个国家具有较高的国际运输便利性,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效率方面亟待改进,新加坡和越南在海关效率和物流质量与服务能力方面相对较好,而缅甸在国际运输便利性方面相对薄弱[2]。
中国-东盟跨境物流起步晚,物流标准基础薄弱。目前为止,东盟十国物流标准未得到区域内统一,各国分别采用自己国家或者自己企业的物流标准,在跨境商品运输、包装、集装箱、仓库储存以及物流设备等各个方面的物流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中国-东盟跨境商品在海关流通过程中会因为检验检疫审查等方面不能快速通关,增加了跨境商品流通的难度,降低了流通速度和质量。例如,在运输方面,由于路况、车况、人为等多方面原因,从中国运往东盟国家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同国家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有所差异,仅靠相关的推荐性标准,不具备说服力,最终结果就是双方互相推卸责任[3]。
海外仓是一种具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跨境物流效率优势的新兴物流模式,但海外仓建设所需的资金成本太高,实施难度太大,双方企业在海外仓物流模式的发展相对落后。目前主要采用的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模式包含很多的中间环节和不可控因素,这极大降低了运输效率。另外,东盟十国邮政业发展情况与中国有很大差距,在跨境物流过程中更是无法对包裹快递配送信息进行全程实时跟踪,丢包现象严重。因此,跨境物流模式单一、综合性差限制了中国-东盟跨境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跨国贸易对人才语言、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具体来说,除物流专业知识外,中国-东盟物流业还要求员工熟悉东盟十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习惯以及法律制度。然而,目前很多省份仅专业的物流人才就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此外,物流行业工作环境差强人意,薪资待遇水平低等问题会导致物流人才流失,影响物流行业对新知识的引进,阻碍跨境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要实现中国-东盟之间跨境物流的高效协同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和物流设备建设。一方面,对跨国公路、铁路、港口码头、集散中心等物流基地进行专项建设和整改,使其在跨境物流建设更具特色和规范性。一些东盟国家经济落后,我国要树立“一带一路”全局发展意识,积极鼓励国内物流企业对东盟进行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帮助一些发展落后的东盟国家和地区进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国家也可以借助亚投行这一平台解决融资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跨境运输物流设备和工具、装卸搬运机械、加工设备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配套设备建设,促使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业务协同均衡发展[4]。
要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构建统一物流标准,实现跨境物流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商会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鼓励各国加强经贸合作,降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和贸易壁垒,简化海关通关手续,制定统一物流信息标准;另一方面,构建标准化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平台,保证包裹的物流信息得到全面采集和统计,对物流动态进行准确跟踪,我国也要积极支持和帮助东盟一些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在开展跨境物流业务中更加及时便利地获得信息,减少不必要环节,实现跨境物流高效率低风险低成本的管理和运行。
中国和东盟各国要改变目前采用各自物流模式的现状,根据商品特性选用适合的物流模式,保证海外仓和保税仓模式在物流业务中得到充分运用,实现运输流程模式创新和物流功能优势互补,提高物流和通关的便利性,使跨境物流、仓储管理、本地物流配送三者实现有机结合,促进物流运作效率的稳步优化和提升。中国-东盟双边投资和旅游业的兴起将双方之间的跨境支付市场打开,交通运输通道也逐步建成,双边跨境物流业也迎来更多的机遇。在此背景下,海外仓和保税仓的建设将会为双方跨境物流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利益。
中国-东盟之间跨境物流业务亟需具备通晓专业技能、贸易理论、仓储运输以及国际法规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5]。一方面,高校应从研究型、应用型、操作型等多层次、多梯度进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跨境物流的发展前景的宣传,让高校人才看自身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注重自身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保障企业技术创新和健康发展。政府也可以对创业人士提供优惠和保障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创造良好的跨境物流人才开发和就业环境。
中国和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和核心区域,双方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给跨境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双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异、物流标准不统一、物流模式单一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双边跨境物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艰难险阻。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应该认清目前所处的环境,加强自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物流标准、根据包裹特点选取不同物流模式并注重模式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以确保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业务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