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 真
青苔是一种神奇的植物。一般来说,光和水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然而这小玩意儿,偏偏在太阳照不到它的阴暗角落,兀自开出了美丽的花!我想,对弱小生命坚韧的歌颂,是袁枚先生作《苔》想要的,也是杨娟老师写《青春恰自来》想要的。
小说的力量是伟大的。记得差不多两年前,我和这本书的作者杨娟有一次深入交流,她说很想基于自己在乌蒙山的支教故事写一篇小说,后来事就这样成了!
如果你读过四年前由我们支教团队的领队梁俊、周晓丹老师编著的《乌蒙山里的桃花源》,那这本《青春恰自来》就会变得很亲切;如果没读过,你也一定会被这里的人物和故事所打动——因为他或她们不只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是一群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缩影。
为何说是一群人?当我看到主人公青苔,我第一反应是2018 年春节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梁越群;但又会想到我教书生涯中,见过为数不多的、异常自觉的学霸代金薇;抑或是那许许多多在教室刻苦努力、在后山放声高歌的孩子们……
再来看看其中的大人们。杨娟老师说这本书里有以我做原型的人物,其实我知道,不只是我。自从这个新中小学建成,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像江校长、小美老师、彭老师、甘甜老师、刘老师这样的志愿者老师们,去到这片山区默默地付出、耕耘。我不能列全他们的名字,甚至有更多的人和我素未谋过面,但我知道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有如故事中这样真实的矛盾,也依然为“青苔”和“普军”们,延续着梦想……
我说它是一个时代,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诗”的时代。我想这是一本充满着“诗性”的小说,不仅题目取自于诗歌,文中也处处充满着诗歌——而且,是孩子们自己写的诗。
杨娟 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20年8月定价:25.00元
诗歌教育,可以说是中文这种语言中的瑰宝。但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向来不太重视它:我们读的诗实在太少了,最典型的就是从小到大我们的作文要求中常见到这八个大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近年来,随着一些综艺节目盛行,好像刮起了一阵“诗歌风”。所以不得不说,当年在山里带孩子们读诗、唱诗、写诗,是一件幸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里到处可见的诗歌,不是迎合这个时代,而是回归该有的时代。2016 年暑假,我陪着《一 条视频》制作团队给孩子们的诗歌拍了一个片子,那时的经历和网友的评论,一度让我会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山里的孩子和诗歌的气质更相符。现在,“彭老师”离开那个学校已经整整五年了,可是依然在城里教诗。如果再次问我,我会说:但凡一个健全的人,我们都需要诗歌,也都该回到一个充满着“诗歌”的时代。
所以这本小说,是最美的“时代诠释”。
在我们团队支教的两年时间里,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彭老师”们还喜欢结伴去寨子里的老人家里坐坐。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石门街上一座不起眼的破旧小屋,我们称其为真正的“石门博物馆”。家主人是一位叫杨华明的老先生,他的爸爸是百年前宣教士的学生,父子俩都属于会苗文的前辈。他这些年一直默默地在把他爸爸当年的苗文日记翻译成汉文,并把这些故事讲给对苗族历史感兴趣的来访者听。我们是这位老先生的受益者,只为尽可能多留存一些历史,也希望有更多的“杨娟老师”能用文学,让更多的人,甚至孩子们,看到这个民族是怎样一直孤独地尽情开放着!
回到开头说的青苔。诗人和作家要歌颂它的品质,我却从这本小说中读到另一层深意:虽然它定意不被太阳所照耀,但其实,光,一直都在——人性之光、时代之光、历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