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博物院馆藏脱胎漆器看传承与发展

2020-09-28 07:03傅永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关键词:技艺传承发展

傅永和

摘 要:福州脱胎漆器是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的完美结合,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脱胎漆器;技艺;传承;发展

漆器最早产生于中国,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即发现有木胎漆碗。极负盛名的福州脱胎漆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以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多种多样、装饰典雅绚丽、色泽光亮如镜而著称。脱胎漆器是用泥土雕塑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漆干后脱去土模,髹漆加工上色而成。脱胎漆器是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的完美结合,与寿山石雕、软木画并称为福州特艺“三宝”。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郭沫若曾赋诗赞誉:“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脱胎漆器,由被尊奉为福州脱胎漆器鼻祖的福州髹漆大师沈绍安,继承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漆艺,立志创新,始创沈氏脱胎漆艺,独树一帜,祖传家承,历经几代人呕心沥血地不懈努力而发展起来的。沈绍安留下的这个“金饭碗”,在200年间充满传奇和大起大落的历史。从落魄的官僚家族到弃学从艺;从富人奢侈品到慈禧太后的宫廷玩物,既而让洋人觐觑的脱胎漆器;从家庭作坊,到神秘加工场、六个人家族企业的历史、七个分号企业组成的庞大漆器制售网络,再到从工艺美术界消逝……曾经的戏剧性变化和现今的悄无声息让这个家族充满了神奇。

沈绍安(1767—1835)和其他学艺的人一样,学徒、出师、开店,接琐碎的活,赚很少的钱,过简单拮据的生活。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沈绍安到衙门里替官员修理金字横匾,看到匾上的字迹虽已斑驳不堪,但里面裱了夏布的仍然坚韧挺固。他由此联想到脱胎漆器的制法,便邀请了泥塑艺人雕塑几尊泥神像,外裱夏布,涂上漆地,干后挖去泥土,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这样不断地反复,脱胎漆器得以完成。虽然这项最初仅仅是简单理想的工艺发现,却为沈绍安成为上层艺人做了铺垫,这门新的漆器工艺也从此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沈家在脱胎漆器的传承上接连几代都是一脉单传。沈绍安只有一个儿子沈初朱,沈初朱也只有一个儿子沈作霖。沈初朱时期是沈家手艺和生意稳定发展的阶段。当时,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中国与外国的交流空前繁盛。这一时期,沈初朱的重要作用是为家族的独门手艺拓开了国际市场。他模仿西方造型,迎合欧洲人的喜好,生产各种烟斗、咖啡具、茶具、花瓶等。

沈家的第二代传人沈作霖制造了脱胎漆器的“黄金时代”。到沈作霖这一代,沈家内部与外部的环境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这让沈作霖成了沈绍安家族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人物。最初,沈氏的脱胎漆器还只是在官场上相互馈赠,未进入皇室宫廷。1887年,许应骙派为闽浙总督,衙门设在福州。许应骙为了取悦慈禧太后,向沈家长房镐记、恂记两家买了一批脱胎漆器送给慈禧。脱胎漆器从此进入皇室宫廷,并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慈禧太后也因此赐予沈正镐、沈正恂兄弟“四品商勋,五品顶戴”。对于当时的艺人来说,最高境界莫过于作品进入宫廷,受到皇室赏识。沈家的这一愿望在沈作霖时期得以实现。

第三代传人沈正镐(1866—1928)将脱胎漆器技术的保密视若生命。当年,在沈绍安的老铺继承家业的沈正镐因为老铺的有利条件,业务易于开展,罗织了民间塑造、雕刻、锯花、漆工等各种艺人30多人,集中到自己的企业里,分门别类地开展生产,并雇用临时工和学徒。沈家特地在企业楼上设了一个秘密工厂,俨如封建时代千金小姐的闺房,不但其他技工不能上去,连茶汤供饭也不放手让学徒担任,特地从外地雇一个女佣。当时有个来自美国的商人斯密,曾试图以各种方式抢走这一技艺,甚至想用联姻的方式获取秘方,可是终究没有得逞。

1910年,清王朝垂亡,企图通过“劝工劝业”的办法挽救危局,在南京举办了一场“南洋劝业会”,广泛征集民间产品。沈绍安镐记、沈绍安恂记都将产品送去参展,并在展会上喜获一等奖。清廷褒奖沈正镐、沈正恂两人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这让沈家脱胎漆器的身价又一次倍增。

沈家第四代传人沈幼兰是家族史中一个关键性人物。沈幼兰生于1890年,是沈绍安嫡系后裔第四代沈允华的儿子,与正镐、正恂是堂兄弟,在沈家的众多继承人中,他最具商人意识,擅长另辟蹊径,拓展商机。少年时,14岁的沈幼兰因为家境不宽裕,只念完6年私塾就到沈正恂开的恂记脱胎漆器店去学艺,19岁出师后当上技工兼做经营管理,颇得正恂的器重。在“南洋劝业会”上,以恂记代表参会的沈幼兰第一次看到中国手工艺品荟萃的盛况,同时,沈家获得“一等商勋,四品顶戴”的官衔,名利双收的荣耀给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很大的刺激,他在此时暗下决心,应另起炉灶。

1915年,24岁的沈幼兰开始自立,成立了沈绍安兰记。凭借五口通商后福州仓山区的地理优势,生意很快繁盛起来。虽然本身是技工出身,但精明的沈幼兰本身不参加生产,他很清楚自己更擅长经营管理。他为兰记漆器店印制了各种精致的宣传卡,以标榜该名牌品质。客人进店就人手一册,大量散发。在这一点上,沈家其他几个店是不及的。很快,兰记名声大涨。同时,沈幼兰还在国内外遍布商业网,上海、厦门、香港、西贡设立代理机构。沈幼兰明白要追求更多的利润,除了巧做经营外,还要进行多形式的社会交际活动,因此,他以各种名目诸如婚丧喜庆,宴请洋人以及社会名流,几乎每日不断,并以他的表兄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萨镇冰为支持。

因为精于生意,这个在没有得到家族同意便私自开设分号的男人一度成为沈家在生意场上的一个符号。1933年《福州便览》记载:当年资金在1万元以上的,仅沈绍安兰记一家,且雇工30人,在沈氏嫡系中所占比重最大。

沈家第五代傳人沈忠英是沈家家族史上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子。

当年,作为长房长孙的沈正镐准备将沈家手艺传给下一代时,沈正镐的长子沈德铭并不愿意继承父业,决绝地出外读书。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沈德铭就任福州税务司局长。此时,沈正镐害怕“金饭碗”失传,便答应让小女儿沈忠英学艺。因为毕竟是女子,担心将来手艺传到外姓人家,于是便多了一则苛刻的条件——要学艺就要不嫁人。这个年少的女子接受了父亲的要求,开始常年足不出户地埋头学艺。在技艺上,沈忠英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严格、精细,史料上曾经这样描述其制造漆器的情形:事先洗过澡,包上头发,穿上绸衣,以防止头发、棉布上的纤尘飞入漆料中,为防止色变夜以继日地髹漆,肚子饿时,由别人送些馒头、蛋糕之类的食品,她用口来接,即使是下霜、下雪的寒夜,也是如此。对技艺的严谨让她成为当时脱胎漆器技术的象征。但这个单纯的艺人、并不懂得更多商道的沈家女子,无法阻挡沈氏企业在动荡的商场上将遭遇的打击,此时的镐记基本上只能靠她的技术做些零星生产维持生计,曾经风云一时的镐记已经名存实亡。

1942年,长房沈允中次子沈正增膝下的沈德彬、沈德椿开设沈绍安德记。此时,沈氏漆器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家族的各家名号像其他经历过战乱动荡的工商企业一样,颓势难挡。

在这个时期开店的沈家两兄弟早年分别在恂记、兰记学艺。兰记计划在弟侄学徒中培养一个管理人才,便对沈德椿除教授技艺外,还让出一部分时间让他学习英语,以备更好地发展贸易。沈德椿出师后,一直在兰记工作了7年,这样的经历为这个年轻男子提供了很好的经验。1942年,沈德椿从福州城内的文藻山搬到仓前山,与哥哥沈德彬在兰记漆器店对面租了一间房子,开起了沈绍安德记漆器店,成为沈氏家族中以沈绍安为冠顶的第7家分号。

沈德椿兄弟并不像沈幼兰那样具有在商场上长袖善舞的能力,他们的身份更适合定位于艺人。在开设德记之前,沈德椿已经是一个在上色方面相当出色的巧匠,他为脱胎漆器这一工艺创造了沈金漆。这样的角色定位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德记的商业史是短暂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德记的技工已经全部解散,只剩下沈德彬、沈德椿兄弟。

1952年,兰记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合营公司与其他企业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1957年,时间在这一刻停留,一个历经200多年的家族企业永远成为一段历史。

正宗的福州脱胎漆器制作要经过三大步骤,少者三四十道工序,多者上百道。工艺的完整性对整个制作流程至关重要。使用的材料必须是成本较高的传统大漆,不能使用便宜的化学漆取代大漆。艺术观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审美意识的变化而改变。以脱胎漆器作为生活日用品的社会基础已有所改变,以欣赏、装饰用途的脱胎漆器产品应当跟上时代的要求,将脱胎漆器传承、创新、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福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福州市名产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

[2]吴志跃.传承与守望: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技艺传承发展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