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深度,深而有度

2020-09-28 07:07黄志娟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深度词语课文

黄志娟

新一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变得灵动有趣了,方式方法也丰富多样了。但是,学生浅表化学习的现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深度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推行语文“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矫正。

关于“深度学习”专家们的定义不少,但关于“语文深度学习”的定义却不多。笔者以为,“语文深度学习”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育人为导向,即培养有语文综合素养的人,也就是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二是语文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师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对话,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三是语文深度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伴随着情感体验,伴随着高阶思维培养。

笔者以为,“深度学习”中的“度”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度”把握好了,课堂教学就在“效率”与“效益”上取得了完满。

教学目标适度

目标过高就会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低又会使语文学习失去意义与价值。

怎样做到教学目标适中,深而有度,恰到好处呢?

以课标为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年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以“阅读理解词语”为例,低年级的目标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用的是“了解”。中年级的目标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用的是“理解”和“体会”,是体会表达情意的作用。高年级的目标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用的是“推想”“辨别”。可以看出,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因学生而异。深度学习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因素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如一篇课文的朗读,对大多数学生可以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对少数学生就只能提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需要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有些学生确实无以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就有困难。深度学习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因课文而别。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阅读策略”的指导一定要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第一篇课文是《搭石》,要求“不停读,不回读”。第二篇课文《将相和》,要求“连词成句地读”。第三篇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要求“带着问题读”。第四篇课文《冀中地道战》,要求综合应用前几篇课文的阅读策略。这种阶梯性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

方法运用适度

方法是有难有易的。比如,理解词语。通过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最为容易,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境意思其次,结合写作目的理解情感意思最难。所以,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度”。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多读,确实能强化记忆与背诵,但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还是值得提倡的。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是一篇文言文。如果老师直接给出课文的意思,让学生自己背诵原文和释义,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会活跃,背诵也会伴随着痛苦。如果借助课文的注释,在教师指导下讲一讲文言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就减轻了难度,学生也会记得更牢固。

阅读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统编版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三年级是学会“预测”,四年级是学会“提问”,五年级是“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是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这四个顺序不能颠倒,且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长期有计划地训练。

迁移运用把握分寸。孔子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特别强调知识的迁移,要求学以致用。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绿》一文时,课后习题要求将这首诗与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诗歌的特点。教学中,不宜要求学生也写一首像艾青《绿》一样的诗,学生是写不出的。也不宜要求学生写一篇像宗璞《西湖漫笔》一样的散文,学生也是写不出来的。在这方面如果实在要迁移,可以模仿写一节诗或一小段文,且要求不宜高。但可以通过《绿》一课所学到的诗歌的特点,来分析后一首诗是如何体现这样的特点的。这样的迁移是值得肯定的。

评价方式拿捏合度。评价分为延时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建议性评价,对不同的情形、场合,评价方式是不一样的。对学生未经思考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以采取延时评价,提醒学生再想想。当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了问题后,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当好学生答得较为浅显时,要采取建议性评价,点明思考的方向。评价方式的合度,会促进深度学习。

情感表达适度

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学生在言语习得、产生智慧火花的同时,要关注情感的真实性和适切性,使学生产生真诚的愉悦感。但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表达往往过于泛滥,有时就是“矫情”。这是不可取的。怎么办呢?

回到关注语言本身上来。对于一些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很多老师经常会营造一种“滥情”的氛围,学生泪光闪闪,泣不成声。情感过度,不利于语文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语言文字本身上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的妥帖,这才是学语文。

追求情智共生。霍懋征老师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进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但是,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思维;仅有“审美”也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审智”。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要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情智共生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情智共生,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持续进行。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里面不全部是“情感”,还有“智慧”。眼睛发光,是有所发现;小手直举,是想表达新的见解;小嘴常开,是指向语言的运用。

语文深度学习,关键在于“度”,超过了“度”,学生达不到,反而走向“浅”,甚至因不愿学习而走向“无”。所以,笔者呼吁,深度,深度,要深而有度。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且要努力践行的重要话题。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

猜你喜欢
深度词语课文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词语积累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