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伟,余嘉锐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与尿酸排泄减少或者生成增多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常见于老年患者[2]。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降尿酸药物,作为一种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不仅具有强效的抑制尿酸生成作用,而且还有多种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3]。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本文探讨老年患者应用非布司他与别嘌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首次诊断为原发性痛风且在本院经药物跟踪治疗时间达半年以上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治疗药物分为非布司他组与别嘌醇组。非布司他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34±5.76)岁;别嘌醇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02±5.24)岁。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和性别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此研究中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首次确诊为原发性痛风,男性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350 μmol/L[4];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对治疗药物过敏;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怀孕及哺乳期妇女[5]。
非布司他组接受非布司他(生产企业: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0058)治疗,口服,每日一次,40 mg/次,若两周后,血尿酸水平仍不低于6 mg/dL,剂量增加至80 mg,每日一次;
别嘌醇组接受别嘌醇(生产企业: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695)治疗,口服,初始剂量一次50 mg,每日一次或每日两次,每周可递增50~100 mg,至一日200~300 mg,每日两次或每日三次。每2周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 mg。
血尿酸水平: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头痛、胃肠道疾病、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并计算发生率。
应用S P S S 2 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若检验结果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血尿酸水平,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下降,疗效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非布司他组与别嘌醇组,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降尿酸水平优于别嘌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血尿酸水平比较(±s,μ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血尿酸水平比较(±s,μmol/L)
?
对比别嘌醇,非布司他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别嘌醇引起肝功能异常、胃肠道疾病、皮疹的发生率较高,非布司他引起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见表2。
痛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是属于一类晶状体关节炎,疾病特征是血尿酸水平异常上升[5]。传统治疗方案通过别嘌醇、苯溴马隆等药物治疗。但传统药物存在副作用明显,频发等缺陷,限制了临床的推广使用,甚至可能给患者造成痛苦。近年来非布司他在临床的使用,得到临床的认可[6]。
表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本研究通过对比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非布司他在老年人群中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均出现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可见在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非布司他组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别嘌醇组,且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别嘌醇组出现分别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和皮疹等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高于非布司他组的7.69%,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醇与非布司他两者引起的副作用类型有所不同,临床引用可起到互补的作用,受益患者人群增加。但应注意的是,非布司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仍较为常见,老年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用药过程应注意监测。
由此可见,针对老年患者,非布司他降低血尿酸作用明确,且副作用较少。应用于老年痛风患者,效果明确、安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