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物理实验拥有实践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3-0073-02
物理学科作为从未涉及、从未接触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的公式原理,而伴随着这些公式原理的推导和验证,就需要借助物理实验来进行,所以,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存的课程。在物理实验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1.注重物理课程中创新兴趣的培养
多数学生对物理知识存有未知、疑惑、好奇的感觉,这时是物理教师培养学生物理兴趣的最好时机。学生要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才能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从中受益。在物理学科中,涉及很多抽象复杂的原理公式知识,像数学一样,如果教师不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可能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中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教师就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积极改进和创新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利用物理实验直观具体的展示物理原理的产生现象和物理公式的推导方法,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想要自主实践的欲望,在實践过程中了解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操作性,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满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例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提出问题,光在空气中沿什么路径传播 ?接着用激光笔照射墙壁,只看到墙上有光斑,看不到光的路径,教师追问:为什么观察不到光的路径呢?看不到就是没有光射到我们的眼睛。怎样才能有光射到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学生答漫反射。师可让大家想办法,学生提出:在光前进的方向上喷水珠,或拉一根绳、或放烟雾,老师提供激光笔,喷水壶等,让学生做实验。
在教学“物体沉浮”这一课程中,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视频,比如,小船在海上游荡,死海中漂浮在海面读报纸的人等,通过多样有趣的课题展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看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可以在水上漂浮?物体沉浮的条件有什么呢?之后可以准备三个规格大小相同的乒乓球、橡胶球和铁球,再准备一盆水,将乒乓球、橡胶球、铁球同时放入这盆水中,三个球会产生怎样的情况,让学生们细致观察。随后教师再往水中倒入盐。接着让同学们观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改变水的条件,从而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物理沉浮的条件,在实践实验中思考原理的本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谈谈自己对物体沉浮条件是怎样的认为的,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成长,最后教师在进行正确的知识讲解,牢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注重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想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物理实验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有趣开放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原理的真谛。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物理实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学生实验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提供给学生物理实验的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自主操作,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自主思考分析发现实验产生的现象及原理。同时,物理实验还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内容性,过于简单的物理实验反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略微繁琐、新奇的物理实验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课程时,可演示如图甲乙两个实验,甲图中是大气对注射器活塞往上有个压力,活塞才不被秤砣拉下,乙图中是大气压力托住了乒乓球。据甲乙两图,找出设计说明大气有压力实验的思路。学生经过谈论和思考后,知道要显示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必须造成一个封闭的低压区或一个与大气隔离的环境。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据上面的思路设计一些其他的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自主完成了整个实验,而且在此过程中团结协作,独立思考,提高了物理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物理实验中运用分组实验的方法,以此来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大多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与涉及的知识都需要专业的指导与设计,但如果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引导,那么势必会造成实验效率低下,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不能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也已经崭露头角,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其是否具备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培养的过程是否具备有效性,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则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是否能够从具体事物中对物理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或者是否能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必须要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借助分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结合自己的创新思维运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这样将物理知识进行拆分,再组合与思考,才能加强物理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真正理解学习物理的意义所在与物理这门学科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分组学习,不仅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动力。
最后教师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精心进行准备,针对以前传统的固有的物理实验进行改进与完善,在用更加有效且合理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进行替代的同时,也不能脱离物理大纲与课本的要求,让物理实验焕发新的生机,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对传统的物理实验进行改进,增加一些新型的实验器材,让同学们亲身参与到实验当中,由自己验证课本理论,在此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3.注重实验总结中创新能力的发展
要想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对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实验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只有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对学习的知识才能记忆深刻。学生只有对物理原理知识理解透彻了才能真正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如果实验失败了,可以思考失败的原因,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灵感,思考新的方法,这也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因此,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探索精神,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教师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任务以后,也要积极地将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内容进行课外拓展,更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的延伸来对物理世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解液体压强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塑料瓶钻几个小洞,观察装水后的现象,观察液体压强随着加入液体的深度的变化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注重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通过自主操作,并对实验成果进行自主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物理教师设计物理实验时要做到注重物理课程中创新兴趣的培养、注重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验总结中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对于今后学习生活是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五洲.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
[2]梁振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