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风去

2020-09-27 23:18韦亚芹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仙居杨梅南京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要求“学写游记”,八年级上册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于是,我们策划了历时一学年的景点打卡活动,以“远方”为主题,利用闲暇,走出书房小圈子,探自然山水,访名园建筑,用美图、美文记录足迹,留下美景,抒发情思,表达思考。后将学生成果汇编成作文集《远方》。

要求如下:

1.活动主题:走进各地景点,了解身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2.活动时间:自行安排在八年级一学年的周末、小长假或寒暑假内。

3.推荐景点:南京及周边景点为主,尤其是园林建筑。

4.打卡须知:打卡前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景点文化。以摄影、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载自己的游览足迹。

5.推荐书目:《南京掌故》《南京印象》。

6.活动成果:以“远方”为题,汇编全年级优秀作文,并推荐发表。

门东之“老”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肖阳

指导教师韦亚芹

老门东的牌坊,高大厚重。牌坊左右,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挥洒出昔日风光。这个周末,我来到老门东散心。

先到了边营。边营是条小巷,紧靠城墙。我漫不经心地走进去,恰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比起喧哗热闹的大街,边营显得幽静内敛。小巷很窄,只能容纳两人并排而行,反而显出小巷特有的韵味。小巷有一种魔力,游览者更愿意用眼睛观察,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赞美,想必不愿破坏小巷的意境吧!墙壁两侧的爬山虎疏密相间,自由生长,似乎也在享受着小巷中这份不一样的恬静。青色的绿苔铺满了这块砖,又染尽了那片瓦,煞是养眼。深吸一口气,倾听着鞋底轻叩青石板的声响,身心都变轻了,仿佛幻化成白墙黛瓦间的一缕青烟,游走在小巷中,感受着嵌在城市繁华中的质朴气息。

来到三条营。三条营与边营不同,这里的老南京味已荡然无存了。不过,你可以在美食一条街上尝尝舌尖上的南京味道。要不,来一碗鸭血粉丝汤?不吃,你就白来老门东了。关于鸭血粉丝汤,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有个南京人,杀鸭子时舍不得丢掉鸭血,就用一只碗盛着,不料粉丝掉进鸭血里,只好把鸭血和粉丝一起煮。就这样,烧出的第一碗鸭血粉丝汤芳香四溢。路人争相询问,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大家都爱上了这个味道,并一直传到现在。鸭血粉丝汤口感爽滑,鲜香味美,真是味觉盛宴。

旧时的老南京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城市发展了,老城改建了,人们总想留下些记忆,也会丢失些记忆。不过,边营、三条营这些古老街巷总是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营,还真是营房的意思。史载朱元璋定都南京,修建城墙。紧靠城墙的工地建成东西向的三条营房,解决军队和民夫的吃住问题,依次称为边营、中营、三条营。如今,城墙仍在,营房已消失在历史记忆中了。

吃完鸭血粉丝汤,我继续行走老门东,琢磨着“张家衙”这个地方。不承想那条路竟是明代抗倭将领张可大的府第所在地。堂堂府第,早没了踪影,或许这就叫沧桑吧。

老门东为什么要加“老”字呢?我想这就是金陵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吧。走在老门东,撞上了一段段有趣的历史,那是必然的。这就是门东之“老”。

教师点评

要写出老门东的味儿,不是件容易的事。小作者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营”“三条营”“张家衙”三处景点,围绕“老”字下功夫。前两处取景,一静一动,一古朴一现代,对比描写,颇有心得。更有趣的是,为了突出其“味”,文章还挖掘了三处老地名的典故,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韦亚芹)

仙居杨梅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王欣怡

指导教师韦亚芹

酸酸甜甜,红得发紫,硕大滚圆,就是这样一颗颗杨梅,每每勾起我对家乡的无限念想。

我的家乡在仙居,有“杨梅之乡”的美誉。每每有人问我老家在哪里,听说是仙居,他们就惊呼:“你们那儿的杨梅很好吃!个头儿大,水分足。”好像我们仙居只有杨梅似的。不过,听到他们的惊呼,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的确,咱家乡的杨梅果实硕大,色泽鲜艳,红中带深紫色,咬上一口,汁水入口,酸中带甜,甜如醴泉。这甜味,是其他地方产的杨梅所没有的,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滋养了仙居的杨梅。

我小时候,每年大约6月中旬,爷爷就带我去镇中心赶集。集市很热闹,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摊子在街道两旁一字摆开。“快来尝尝看,尝尝看,新鲜好吃的杨梅呀!”一阵阵吆喝声传来。正当杨梅高产的季节,许多摊子上都少不了杨梅这个主角。瞧哇,一颗颗杨梅有乒乓球那么大,在阳光下泛着水灵灵的光泽,通红的果实透着紫黑色。即使不吃,光看着心里就美滋滋的。若是赶早市,杨梅刚从树上摘下来,还挂着露水呢。果农们一边吆喝,一边不时地看着自家的杨梅,眼里漾着喜色。作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昆明的杨梅,颜色黑红黑红的,一点儿都不酸。他若尝了咱仙居的杨梅,也一定会赞叹不已。不说了,咱吃一个。嗯,肉质柔软细嫩,一口咬不到核,甘甜多汁,唇齿留香。炎热的夏天,如果能吃上一口冰镇的杨梅,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滋味就是人间绝味啦。

爷爷有时会买四五公斤的杨梅,而且专挑个儿大汁多、色泽黑红黑红的那种。用来干吗呢?奶奶要拿来制杨梅烧酒。先将杨梅去叶去梗,再在盐水中浸一会儿,沥干水分,放进敞口玻璃瓶中,添上冰糖、白酒。等上半个月就可以喝了。奶奶制作杨梅烧酒时,我就会围在她身边问这问那,抢着帮忙去叶去梗,或者帮着拿盐、拿糖。俗话说“喝仙居杨梅酒,做人间活神仙”,奶奶制作的杨梅烧酒颜色艳红,甘甜绵醇。每当我肚子不舒服时,奶奶就会从烧酒瓶中取出两颗杨梅放入碗中,再倒上一点儿酒,对我喊着:“快来丘,丘下拉就否痛啦!”我乖乖地拿起一顆杨梅,浓浓的白酒味弥漫在四周。放进嘴里,浸泡在酒中的杨梅早已变了,果肉变得更加柔软,味道有些苦和酸。再喝口杨梅烧酒,甘甜醇厚,香香甜甜的。神奇的是,喝下去不一会儿,肚子就烧起来了,肠胃像蒸了一次桑拿,舒服极了,不适感也随即消失。不过杨梅烧酒后劲很大,小时候贪杯的我总是脸颊红红的、脑袋晕晕的,被爷爷奶奶笑称:“小酒鬼。”

现在,我跟着父母住在南京。到了夏季,总是想着家乡的杨梅。街边水果店里买的,哪能与仙居杨梅相比呢?有时也会发现冠以“仙居杨梅”的果子,尝一尝,怎么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呢?妈妈说我嘴刁,就给爷爷打电话,爷爷就会寄几箱来。

唉,什么时候能再和爷爷一起到集市上买挂着露水的杨梅呢?什么时候还能与奶奶一起制作杨梅烧酒呢?

教师点评

浓郁的地方特色,往往体现在独特的自然风物上,体现在不一样的衣食住行、方言俚语上。小作者从“食”入手,选择故乡仙居特产杨梅来写。为了突出地方特色,作者着力描写了当地小集市的场景,叙述了制作杨梅烧酒的过程,穿插了两句家乡的方言俚语。透过家乡的杨梅,小作者不仅写出了一分自豪感,还表达了对儿时生活的深深怀念。(韦亚芹)

南京白局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李琳卓

指导教师韦亚芹

在我这个南京人看来,承载着南京风情的、几乎遍布南京城每个角落的、最能代表南京特色的,非白局莫属。

白局是我舅爷爷舅奶奶的最爱。2015年,南京市白局社建成,在秦淮区大四福巷里。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坐不住了,兴冲冲地第一时间跑过去。我了解的那点有关白局的知识,都是他们教的。每次到他们家,舅爷爷舅奶奶就跟我聊白局。这不,又来了。沏上一杯清茶,热气袅袅升起,舅爷爷缓缓地说:“丫头,南京人可不能忘了白局,它可是本地唯一的古老曲种啊。”舅奶奶在一旁插话道:“中国的国粹是京剧,咱们南京这儿啊,文化中的精华便是白局,我和你舅爷爷的月老哇,也是这白局。”舅爷爷呵呵地笑,眼神中闪烁着亮光,似乎年轻的岁月并未远去。舅爷爷接着说:“这白局本没有名字,是几个爱唱的织锦工人凑到一起,自编自演,搭台说唱。因其白说白唱,不要报酬,故得名白局……”就这样经常听他们聊天儿,我也渐渐爱上了白局。

最有趣的不是听二老聊白局,而是陪他們去看表演。没有华丽的妆容,也没有凤冠霞衣,三五个人三五件乐器,戏就开唱了。南京白局大概是戏曲中最简朴的模样了。百年的浮浮沉沉,让起源于云锦织机房的南京白局登堂入室,又历经沧桑,操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江南民间小调,极具特色的说唱艺术点缀着南京这座老城。白局社里老年人居多,也不乏喜爱白局的小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听《我的家在南京》这首曲子。幕布拉开,罗袖曳地,莲步轻移,手执纨扇遮面,缓缓踱到台前。一刹那,如初绽的新荷。“南京的美景真是草帽么得边儿,顶好;上鞋不用锥子,针好……”那声音如珠玉落银盘般,亲切的南京话让听者欲罢不能,诙谐幽默的语言又令人轻松快活。一颦一笑,一腔一调,一句一段,如微风吹拂起心中那爱家乡的涟漪。

最妙的是隔着墙,远远地听。琴声、快板儿、唱腔,不断从庭院深处传来,看不见却听得着。“秦淮十里风光好,白局一曲难花描,诸位雅士若有幸,金粉之地走一遭”,透出古城金陵的大气与风范。“秦淮八绝配成套……鸭油烧饼酥油烧,牛肉锅贴薄皮包,糖粥藕豌豆糕,桂花夹心小元宵……”一曲《秦淮美》唱出了南京的美景和美食,原来南京城的小吃这么多。“是呆哎,刷嘴巴子都不肯走哟。”南京小吃可不仅品种多,味儿也好。还真是一曲唱出金陵韵哪。

舅爷爷说,江南的水土,不比北方的粗犷,不比南方的甜软,但总多了一分俊秀。风景这样,乡音这样,戏也如此。我说,白局,白唱一局,不计报酬,却价值无穷啊。

教师点评

小作者叙述了几个与南京地方曲种白局有关的故事,从谈白局到听白局,侧重描写两种情境下的“听戏”,多角度描述了它的地方特色。舅爷爷舅奶奶等老一辈人痴迷白局,“我”是“00后”的新生代,也对白局非常着迷。这是不是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呢?(韦亚芹)

征服翠鸟谷

天津市南开日新国际学校七年级李元灏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报名参加了一次户外活动,目的地是北京燕山附近的翠鸟谷。听说那里空气新鲜,风景宜人,还有很多溪流,可以玩水,我兴奋得几乎彻夜未眠。

早上5点,妈妈就叫我起床了,不到6点我们就赶到集合地点坐上了大巴。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翠鸟谷。我们跟着队伍,开始了十五公里的徒步旅行。

本以为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假日郊游,可没走多远,我就发现这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探险活动:到处是悬崖峭壁,几乎没有路,只能在荒草乱石间摸索前进,有时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有时需要脱掉鞋袜赤脚蹚过溪流。我正在埋头奋力前行,突然听到队伍前面传来一阵骚动,跑过去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气: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中间只横着一根湿滑的木头。“天哪,真的要从这里走过去吗?”我的心怦怦乱跳,手心都出汗了。轮到我了,我的腿有点儿发抖,无论队友怎么鼓励、劝导,我就是不敢迈出去一步。这时,妈妈使出了激将法,说:“儿子,勇敢些,是男子汉,就不要拖大家的后腿。”我感到难为情了,心想: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大不了掉进水里,又淹不死,怕什么?于是,我把心一横,手脚并用向前爬。在众人的鼓励助威声中,我很快就爬到了对岸。

这下,我的自信心大增,脚步也轻快起来。不知不觉,半天的时间过去了,以为胜利在望了,谁知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我们呢。

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那块石头有一人多高,像一只怪兽横在必经之路上。它滑溜溜的,可以支撑手脚的只有三两个苹果大小的圆坑。身材高大的领队大叔最先爬上了那块大石头,然后把大家一个个地拉上去。妈妈和我跟在队伍最后,等我们赶到时,他们已经走远了。估计他们忘了我们母子,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了。我脚踩石窝,双手抓住石头边缘,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无济于事。妈妈在后面使劲儿推我的屁股,可我太重了,她的力气又太小,不管用。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时的我多么希望大石头上有人拉我一把呀!可四周静悄悄的,仿佛每棵树、每块石头都在看我的笑话。

我又累又渴,又急躁又绝望,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妈妈在旁边轻声说:“儿子,别着急,放松一下,再试一次,你能行!”我一想,急也不是办法呀,既然指望不上别人,还得靠自己呀!这时,我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段视频:一群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外出寻找食物,却被一段台阶挡住了去路。其他小鸭子都跟着鸭妈妈顺利爬了过去,唯独最弱小的那只,每爬一次都会摔下来。但它一直不放弃,而是不断尝试,最终成功了。我不就是那只小鸭子吗?小鸭子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为什么不行?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往后倒退几步,再猛地向前一蹿,脚踩石窝,双手使劲儿抓住大石头的棱角,妈妈在下面顺势一推,我再一用力便翻了上去!

翻过巨石,我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充满自豪,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前面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了。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学习和生活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挡在我们面前。只要勇于坚持,勇于尝试,不轻言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次游览中的“历险”经历,也是小作者在探访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过程中的一次历练。全文并没有记录自然美景、抒发情思,而是表达了自己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积极思考。(马睿)

片段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烏衣巷口,三个暗灰色的大字映入眼帘。“乌衣巷”的名称还真有来历: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灰白相映的宅院。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宅院早没了当年的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是一分内敛沉稳,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蕴含着一分饱经沧桑的韵味。脚下是暗青色的石板路,眼前是斑驳的白墙,令人恍恍惚惚地回到了那时繁华的巷口。

往前走就来到乌衣巷最著名的王谢故居。宽敞的房屋一分为三:来燕堂、听筝馆、鉴晋楼。牌匾上“鉴晋楼”三个大字饱含魏晋遗风。走进楼内,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我不禁放缓脚步慢慢欣赏。

我最感兴趣的非“曲水流觞渠”莫属。这是古时世家公子饮酒作诗的地方。将斟满酒的酒杯放在渠水里,让它随着水流漂荡,漂到谁的面前谁便饮酒赋诗,好不惬意!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曾文娟《乌衣巷口夕阳斜》指导教师岳守琳

一入园,便能见到涓涓流水从千姿百态的山石中缓缓流出,心中也多了一汪春水,浅浅流于心间。跨过一道桥,北院的假山最大,也最险。从假山中间那条窄而黑的小道中走过,便进入假山中间———那儿有一处极小的泉,泉水从山涧飞流而下,站在山石上的我们即使离得较远,也多多少少溅了些水珠。

假山前有一条小路,供行人行走。经岁月磨砺,石头表面光滑得几乎照得见人,站在石头上有滑倒入水的危险。因此,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来到一览阁前,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景色焕然一新。

深院回廊,曲径通幽;名联题刻,藏函凝香。作为整座瞻园最高的楼阁,一览阁不负“江南玉苑金风洒,扇面生辉夺彩霞”的极高赞誉。这亭台楼宇的周围仿佛也草木生辉、古树名卉蕴玉吐芳了。只可惜不能登至这座楼的最高处,同古往今来的古老建筑群们一同观赏“醉指仙峰群鹤绕,倚云笑览夕阳花”之盛景了。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张晓琪《秀水灵花瞻园里》指导教师胡瑞华

走到博爱坊下,抬头便见“博爱”二字。“博爱”笔锋鲜明,却毫无凌厉之感。据说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继续向前走,远处是铺着琉璃瓦的陵门,左右两边是饱经风霜的松树。它们默然伫立,像庄严的卫兵。若把它们和陵门看作一个整体,又像一位倾诉者,向每位来访者倾诉着孙中山先生非凡的一生。

陵门内立着一块大碑,上面是谭延闿书写的二十四个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笔锋苍劲,字里行间蕴含着淡淡的悲凉。这时的陵门似乎是一本鲜活的历史书,每位来访者都能读到它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通过陵门可以近距离感受它的故事,那高处的祭堂就只可远观,让人肃然起敬了。踏着一级级台阶,我向祭堂走去。离祭堂越近,肃穆的气息就越发浓厚,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曹维新《游中山陵》指导教师倪源

一抬头,就撞进一湖黄昏中。我在水中,遇见了黄昏。到处都漂浮着橘色的光影,到处都能感受到温暖,因为太阳在用最后的力量向我们告别。天是暖橘色的,水也是。用干净的画笔蘸一点儿水,仿佛能涂出满幅的斑斓。

黄昏走到了水里,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湖面起伏着,黄昏化成一尾尾小鱼,在水中跳着、蹦着、撞着,愣是把满湖的水搅得更绚丽了。它们在一起旋转、交织、升华,仿佛进行着一场盛大的表演。而它们的观众———岸边的一切,也都被感染了,披上霓裳,热热闹闹地笑着。树醉了似的,沙沙地摇动着叶子。草叶更激动,忽而抱成一团,忽而扭动身体……乐什么呢!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生命如此鲜活,每一秒都是快乐!

黄昏走进了玄武湖……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桂思雨《玄武湖,遇见了黄昏》指导教师翁燕飞

猜你喜欢
仙居杨梅南京
南京比邻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南京不会忘记”
清欢杨梅酸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咏地理位置考
杨梅
腊月杨梅红
杨梅
杨余龙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