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超越于西方的经济理性研究

2020-09-27 23:11杜黎明
党政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性经济

〔摘要〕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从中提炼理论范畴和公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合作共赢”的实践要求,也是扬弃西方经济理性的新时代经济理性。 “以人民为中心”扬弃“经济人”追求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直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市场二元协同”扬弃政府和市场互为对方失灵弥补者的“共识”,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实践智慧;“合作共赢”超越霸权主义,扬弃“中心-外围”理论,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5-0119-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也是这一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沉着应对别有用心者的歪曲中伤、西方霸权主义者的围堵和遏制。正如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所言:“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起中介作用的活动,这种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1〕揭批别有用心者、霸权主义者立论的理性根基,既是中华民族在解决挨打、挨饿问题之后解决挨骂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之谜也就成为经济学力图破解的难题。西方中心主义者总是习惯于对中国经济成就进行西方经济学的解读,当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成就时,他们不是去反思质疑理论的缺陷,而总是试图“削足适履”,“修正”中国经济实践以适应西方经济学理论。无论是西方经济学坚持的立场和服务的对象,还是孕育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社会现实都和中国经济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决策、社会经济活动依据的并非是西方经济理性;固守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自然不能成功揭示中国经济成就之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范畴和经济理论,并用其阐释和指导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剖析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克服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不同现象体现相同本质”“相似、相同现象体现不同本质”对理论形成的干扰,透过经济社会发展的表象,揭示经济社会发展本质;这与西方经济学惯用的现象收集和现象罗列,归纳不同现象的共同表现以总结和阐释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發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中提炼经济范畴,把经过实践检验又取得广泛共识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七个坚持”①为主要内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合作共赢”〔3〕的经济决策原则、经济实践要求,正日益内化为新时代的经济理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理性

经济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理性,是对西方经济学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经济理性的扬弃和超越。“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智慧的凝结, 在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逐渐成为新时代的经济理性。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国家“十三五”规划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原则贯穿始终,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以人民为中心,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但阶级斗争现象仍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立场的生动表达,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也是揭示中国奇迹成因的理性工具。

①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个坚持”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七个坚持”是新时代经济决策、经济实践遵循的理性,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建构的理性。(一)西方市场经济理性的缺陷

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理性具有深刻的西方路径依赖。西方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使单个的生产资料占有者成为分散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是分散的市场主体在交换中形成的共识。强调个体私人利益,自然而然成为市场主体最原始的动机和共识。“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生活中追求个体私利的现实具体人的抽象;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最先给予其明确的定义,认为“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人”假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完全理性,能够列出全部备选方案并确定其中每一方案的后果,在评价这些后果后选出最优方案;二是效用最大化,“经济人”根据主观上的价值判断,追求行为或物品的效用最大化;三是完全信息,“经济人”有能力并且能够完全了解并掌握行为决策所需的信息。〔5〕为弥补“理性经济人”假设解释经济现实的不足,西方经济学又先后提出“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使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资源稀缺性假设一道,奠定西方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基石,契合西方经济学家利用数理工具对经济学的完美形式和“科学性”追求。

历史唯心主义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对现实具体人的过度抽象。经济研究离不开抽象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抽象法不是阐明所谓“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只是把不同社会的那些共同的抽象的规定当作进一步研究“具体”的前提;首先阐明这些属于生产一般的内容,只是为了后面的叙述不再重复。马克思还特别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用抽象代替具体,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偷偷塞进“生产一般”的概念之中,从而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各种关系装扮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6〕“理性经济人假设”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具体人计较个人利益的行为动机抽象为经济学原则,这种抽象一是以偏概全,没能真实反映人的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无视社会环境、制度条件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巨大影响,事实上是把特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当成人类社会的一般制度;二是以静代动,无视特定制度背景下的同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也会随着时空条件、人生发展阶段、个人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反对用固定、静止的人性假设作为理论推导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以历史的人、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

(二)西方市场经济理性的实践反思

西方市场经济理性旨在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合理性辩护。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化条件下的劳资对立、两极分化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不管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多么精美的民主外包装,都掩盖不了同为理性经济人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仅仅只有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的事实,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制度,市场机制自然驱使以资本为中心现实表现为以少数资本家为中心。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口号,“反对0.1%的人占有社会99.9%的财富”,《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财富分配历史的回顾与揭示,无不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理性实践结果的直观反映。特朗普政府试图凭借国力赤裸裸地行使霸权,无论是频繁“退群”不惜挑战二战后美国倡导和制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还是挥舞关税大棒、贸然发动“贸易战”,看似荒诞无稽,实则是西方市场经济理性内化到特朗普作为一个卓越的房地产商人的骨髓的精致体现;只不过当今世界“国家”已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范畴,具有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强大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治理需要考虑的因素、需要协调的关系远比追求个体私利的商人需要考虑的因素、需要协调的关系更为复杂多样。商人工于个体私利计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简单移植到国家治理,必然引发混乱。

西方市场经济理性在实践中过度泛滥引发严重后果。西方市场经济理性借道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一度曾在我国社会大显威力。尽管我们党始终奉行群众路线,始终重视党的建设,钱权交易、权力资本化、资本权力化等体现商品交换原则的丑恶事物一度竟然得以野蛮生长;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市场投机、贩卖低俗、恶意炒作、曲意迎合、哗众取宠等体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的丑恶现象居然也能一度成为社会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和实现形式;“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成为新时代超越西方经济理性的实践原则。

(三)“以人民为中心”对西方市场经济理性的扬弃

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关注和回应绝多大数个体民众的利益诉求,但绝不是个体利益诉求的简单汇总;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人民的总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中心,必然要摒弃理性经济人的自私自利追求,把分散的人民群众个体组织团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逻辑必然扬弃西方市场经济理性。理性经济人利润最大化公理泛滥引发两极分化的实践后果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点和路径又存在显著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扬弃西方经济理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而然形成追求个体私利的市场主体,再有市场主体的共识形成和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市场经济发展路径不同,我国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共识,市场经济发展的起点是政府制定市场规则、主动培育市场主体,在实践中丰富、壮大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秩序和规则,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维护和追求集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具有天然的联系。西方市场经济走过的先有市场主体,后有市场规则市场机制的发展道路,具有崇尚个体私利追求的天性;我国市场经济走的是先制定市场规则,后培育市场主体的发展道路,具有扬弃个体私利追求的天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扬弃西方经济理性,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使我们有能力扬弃西方经济理性,使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公理,成为新时代的经济理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市场经济理性披着新事物、先进理念的外衣進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发展进程中,旧事物总是从新事物演变而来,新事物的萌芽总是被裹挟在大量的旧事物之中,社会潮流并非一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伟大的马克思正是从上流社会所不屑和鄙弃的工人生产生活中,发现工人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使工人组织起来而焕发出推进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才发现和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多元社会思潮交织,国与国之间紧密交往,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背景中,只有不盲从、不迷失于国际潮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新事物的萌芽,紧紧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动主体。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大行其道,倡导和宣扬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理性,既是反思批判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重大成果,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重视和善于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总结提炼经济范畴,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想变成经济现实,又要把中国经验上升为经济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理性与追逐个体私利的西方市场经济理性之间的对比和反差,既有助于揭示中国经济之谜,也有助于批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无知谩骂。

坚持党的领导和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弘扬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理性。以人民为中心,既贯穿在治国理政的方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中,也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行为选择中。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党的领导,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细化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充分、深入细致地彰显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是示范、汇聚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力量的不二选择。经济发展中,当投资于机器、改进生产设备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增加利润时,依据西方市场经济理性,即使存在剩余劳动力,投资者仍然主要投资于机器而不是劳动力。劳动者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竭力为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依据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理性,尽管投资于社会的剩余劳动力会降低投资利润,投资者仍然要投资于劳动力;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相较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为释放就业需要,仍然需要有意识地维护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润而刻意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充分就业面临较大挑战,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急需发展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一方面,承认和维护非公有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地位,支持其走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对主动放弃理性经济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决策原则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决策原则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专门的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着力承担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任,为释放就业需求,主动牺牲利润而投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种有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兼顾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新时代加强国企党建,把党的建设全面融入国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领域,党小组和生产经营作业小组叠加融合,党的组织力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力量协同和集成,把国有企业锻造成为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能力的经济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才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

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内生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除与私有制相伴随的社会不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科学论断;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价值标准的根本确立。”〔7〕发展不平衡,城市农村还存在部分困难群众,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贫困村镇留下习总书记访贫问困的足迹,他深入了解各地困难群众的生活境况,鼓励困难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战贫斗困奔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和筹备脱贫攻坚战,部署指挥精准扶贫,把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书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中。

(一)共同富裕经济理性的生成逻辑

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共同富裕仅仅只是人类的一种幻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人类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最一般基础和前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规律;不同阶级社会之间的更替过程表现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性以及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以历史渐进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8〕。世界总体区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富裕也就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占有与消费两个方面的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程度的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劳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的静态结果有上下限两层含义:下限含义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拥有一定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的社会财富,生活水平都在取得社会共识的某一水平之上;上限含义是社会最富裕的成员和最不富裕成员之间的富裕程度极差不能超过某一水平。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一是指社会富裕程度下限的绝对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富裕程度更快提高、富裕程度极差不断缩小。

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富裕程度的极差控制,事实上是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实践已经证明,强调共同富裕过程的公平,注重分配上的绝对平等而忽略劳动者积极性的激发,共同富裕终究会异化为共同贫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完整地概括社會主义的本质特征,强调改革“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9〕;深刻阐释了“先富”和“后富”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和辩证关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强调共同富裕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深刻阐释经济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对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强调全面统筹的方法、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应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一是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战略设计,把实现共同富裕历史使命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构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二是把直接剑指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等现实问题,直接导向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核心要求和价值追求;三是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消除共同富裕的短板制约;四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以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把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内化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的建设活动之中。

(二)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对两极分化的超越

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直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两极分化是生产资料私有的制度条件、理性经济人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利润的行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生产资料所有者如果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必然依据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掌控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劳动过程,进而占有劳动成果,攫取和霸控劳动创造价值的分配权。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作为工于算计的理性经济人,为了避免市场竞争失败而淘汰出局的命运,必然会极力压低劳动力商品价值以实现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即便是遵循理性经济人的逻辑,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拥有者的双重身份,劳动者不仅凭借劳动力商品使用权转让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而且凭借生产资料拥有者的身份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因而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也就能够得以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用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奠定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释放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创造的多元动力,为提高共同富裕的程度和水平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激发和协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支撑共同富裕的功能,还使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公有制保障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功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多重保障。

新时代“共富”优先的政策设计体现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不强、生产力发展不足,曾是共同富裕最大的现实制约。改革开放初期创造条件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一是要通过鼓励先富拉动经济增长,尽快化解生产力发展不足对共同富裕的现实制约,二是要使先富示范带动共同富裕,经济发展政策设计与实践更多地关注了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已经摆脱了生产力普遍发展不足的制约,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使经济增长、社会生产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呈现新的特点。新时代践行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不是要用“民富优先”取代“国富优先”,而是要把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政策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11〕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程度的富裕,是存在差异、有先有后的富裕;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政策设计从“先富”优先逐步过渡到“共富”优先,是要适应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生产力发展难题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发展面临总体水平较低的现实难题,先富优先的政策设计是要适应社会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面临生产力系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共富优先的政策设计是要适应社会对公平、对协调优先的追求。

新时代的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体现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性。单纯调整社会财富分配,不可能完全化解共同富裕的现实制约;生产条件分配和社会财富分配协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既重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在收入分配环节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又重视缩小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转变为资本、物质财产转变为生产资料,凭借资产获取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在社会生产环节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利润分配改革, 国企利润给民众分红、与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关联挂钩,既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感知和认同,拓展其凭借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参与财富分配的渠道,也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监督国企生产经营、为改善国企生产经营献计献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时代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利用金融工具化解中低收入民众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门槛制约,拓展普通民众获取资产性收入的渠道,是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协同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市场二元协同”的经济理性

政府和市场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绕不开的问题。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两种机制、两类主体。政府是消耗公共资源、遵从目标导向的主体,以政治动员、行政命令的方式配置资源;市场是消耗私人资源、遵从盈利导向的主体,以自愿交換的方式配置资源。西方经济学习惯于将政府和市场看作两类不能兼容的机制,两种相互独立、作用此长彼消的主体,认为政府和市场各自存在失灵领域,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依靠市场弥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2〕,生动直观地阐释了政府-市场二元协同的经济理性。

(一)政府-市场二元协同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结晶

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我国虽然在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与功能的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始终坚持了政府和市场协调的辩证思维。从大一统的计划排斥市场,到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培育市场,逐渐释放市场活力,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我们党逐渐深化对市场的认识,积累政府和市场协同的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初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然后是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再是从制度上更好发挥,最后是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新时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是市场作用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对政府-市场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有赖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政府是否更好发挥作用由市场判断,接受和经历市场检验。

政府-市场协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政府-市场协同,重在依据发展基础及发展条件、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明确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的事项和三者共同承担的事项。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政治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内耗,就不可能实现政府、市场角色定位和职能的适时调整,也就不可能有持续有效的政府-市场协同模式。新时代政府-市场二元协同,既依据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现实要求,倒逼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又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创造和优化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各展所长、优势叠加。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成为新时代政府-市场二元协同机制建构和运行的准绳和指引。

(二)新時代政府-市场协同的途径和方式

依据辩证思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应该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短期静态关系,而是一种长期动态相互影响的关系。〔13〕新时代政府-市场协同,必须全面审视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机制与两类主体的双重属性,探寻政府和市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并实现功能再造的途径和方式。

政府-市场作为两类主体的协同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和表现。一是利益协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把政府代表的集体利益、公共利益细化落实到具体事项中,而且需要规范政府集成民众分散个体利益的程序和方式,防止政府集成分散利益发生异化,以集体利益、公共利益之名为特定主体谋取私利。二是作为方式协同。政府既要明确自身事项,也要依据法律规定,遵循非禁止即肯定的原则,实施市场负面清单管理,使市场主体能够在法律划定的市场空间内自主作为。三是诉求扩容协同。政府政策供给承载着引导市场诉求理性增长的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利用政府诉求扩容的范围、扩容的时机,引导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诉求合理发展,保障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诉求扩容的权利。〔14〕政府-市场协同是政府主导市场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协同的主导作用,既要善于用法治力量规范政府行为,增加政府行为事项及行为过程的公开透明性,又要善于运用市场力量、市场方式评估政府行为绩效。

政府-市场作为两种机制的协同集中表现为目标任务发现识别与实现落实的协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的条件下,政府管理机制运行重在把目标分解落实到不同主体,市场机制运行重在运用竞争激励、成本收益核算工具,促使各类主体以最低成本、最少资源消耗实现既定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明确的条件下,市场交换试错是探索、明晰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政府管理机制运行重在规范市场交换试错的秩序,市场机制运行重在降低交换试错的成本和代价。发展任务明确的条件下,政府管理机制运行重在运用政治动员的强制力量,保障总体任务落实、长远目标分解;市场机制运行重在为政府计算总体任务落实、长远目标分解中不同主体的利得和损失创造条件、提供依据。总体方向明确,但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尚不清晰的条件下,政府管理机制运行重在利用规划手段明确发展的总体要求,市场机制运行重在引导微观主体既遵循发展的总体要求,又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以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

四、“合作共赢”的经济理性

合作共赢是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面对以英国脱欧和美国走向“美国优先主义”为代表的反全球化逆流冲击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回应世界对中国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5〕,回应了世界对中国面临被强加的贸易战还会不会继续开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政治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16〕,回应了新时代的中国怎么开放的问题,深刻地阐释了合作共赢的经济理性的内涵和要求。

(一)合作共赢摒弃霸权主义的零和思维

经济全球化曾是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手段。先发国家习惯于用零和博弈思维审视全球化,先发方所得必然是后发方所失;只有参与国际交流的后发国家数量的增加,国际交流的范围拓展,全球化程度加深,才能使其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和获利规模。社会化大生产引发的国际分工是全球化的初始动力。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逐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获利机会是促进国际分工调整的主要手段。先发国家适应资本跨国运动的现实要求,倡导和制定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全球化红利。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作用越来越凸显,全球化发展呈现出“资本-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旨在便利资本跨国运动的既有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越来越难以满足先发国家攫取高额全球化红利的欲望,变革既有规则、选择性利用既有规则自然成为其“理性选择”。霸权国家对国际规则采用的“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自私实用态度,自然会导致逆全球化潮流滋生泛滥。全球化动力的演变和逆全球化潮流的泛起并没有改变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趋势,化解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恐怖主义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合作共赢不仅成为新时代国际经济往来的理性,也是完善全球治理亟需奉行的行为准则。合作共赢奉行正和博弈,是对零和博弈的超越;包括做大蛋糕和蛋糕分配两个环节,合作是手段、共赢是结果。优势竞争主体秉承正确义利观,把合作贯彻落实到蛋糕制作和分配全过程,才能实现共赢的目的。

(二)合作共赢需要扬弃“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耦合了霸权主义的诉求。霸权主义是自私理性经济人假设在国家治理、国际交往中的体现和实践。霸权国家必然自视为世界中心,必然依据自己实现霸权的需要,把世界划分为可以随其一道主张霸权的盟友,可以为其实现霸权提供支撑的合作伙伴,借助霸权去掠夺和剥削的交往对象,以及反对和对抗其霸权的敌人。霸权国家依据发展阶段、时空条件对盟友、合作伙伴、交往对象的动态调整和选择,对不同联系对象作出的政策调整,正是世界动荡的根源,霸权主义是与和平发展背道而驰的力量。西方经济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其实是对市场机制驱动的经济霸权主义的生动刻画,力图通过经济制度的趋同,通过单纯的经济交往对冲甚至是消除霸权主义,稳固和平的压舱石的主张不免带有过多的理想色彩。坚持合作共赢必然要扬弃“中心-外围”理论,打破依据“中心-外围”圈层选择经济交往方式的惯性,把你情我愿的交往法则和正确利益观耦合作为行为决策依据。

(三)合作共赢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舞臺上,大国崛起总会引发国际体系“中心-外围”结构的变迁,修昔底德陷阱正是对这种结构变迁的直观描述。历史表明,依靠掠夺和侵略、凭借军事扩张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然伴生霸权主义、强权思维;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曾是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手段,当今的逆全球化潮流的实质依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思维的表现,是霸权者打压新崛起大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实力要挟世界,意在将其维护霸权的意图注入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修正完善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同,中国不是依靠对外掠夺和扩张,而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过程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顺利推进并得到广泛的认同,既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的坚实基础,也用铁一般的事实见证合作共赢经济理性的国际影响力和实践价值。

总之,新时代的经济理性,是讲好中国故事、揭示中国奇迹成因的理论工具。透视新时代经济理性对西方经济理性的扬弃和超越,不仅是要揭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和中伤,也是要寻求国际治理、完善国际秩序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9.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杜黎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8,(4).

〔4〕〔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3-214,514.

〔5〕 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4.

〔6〕邱海平.再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问题——兼论“研究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

〔7〕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8〕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1-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10〕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34.

〔11〕 刘国光.是“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还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共同富裕”〔J〕.探索,2011,(4).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6.

〔13〕 冯涛.李湛.政府、市场关系的动态演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2).

〔14〕 杜黎明.效率与公平协调视域下的民生供给研究〔J〕.中州学刊,2014,(5).

【责任编辑:朱凤霞】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理性经济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经济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