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拉亭”

2020-09-27 23:16:23黄秉战
三月三 2020年4期
关键词:土地爷壮族村庄

村边有一两棵大榕树,村内有一个小亭棚。如果一个村庄因整体迁移或其他原因而消失,还能找到小亭棚的遗址,那基本可以认定这里曾经是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壮族村落。这样的标配似乎是壮家人与生俱来的集体认同。亭棚,当地人称“拉亭”,这是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村落的一道民俗文化奇观。

亭棚,从造型、材料、功用来分,有短亭、长亭、凉亭、茶亭、草亭、瓦亭、竹亭、木亭、四方亭、六角亭、休息棚、水车棚??不一而足。无论在公园的水池边,还是名山胜景的绝崖处,或是在豪华的宅第和皇宫禁苑内,到处都修建有各式风格的亭子,有的在柱子上刻写文人墨客的绝联佳句,让亲临者在休息中赏析文化,感受山水有情,感悟岁月春秋,拷问人生成败。可见,一个小小的亭子在壮族村庄以外的地方发挥着不小的文化功能,而与村庄一同成长的壮家“拉亭”,它与一个村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感不是上述亭台楼阁的单一游乐性所能比的,似乎也没有谁敢为它题写楹联,毕竟欲以上下平仄对韵的两个短句来说,书写它存在于一个古老村庄的价值与意义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壮家“拉亭”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

无论村庄大小,“拉亭”占地并不多,一般高不过3米,长宽3米×2米左右或稍大一些,滴水面积超过10平方米的几乎没有。多为穿斗式木架结构建筑,有四根柱子,其中长的两边分别用一根与柱子差不多大小的木头连接,上一面削平,既是起加固作用的下横梁,也当长凳子使用。没有护栏,同一条凳子两人或多人都可以随意背坐,爱怎么伸腰腿都行,非常方便。另外,两边相当于前后门,下边不设连杆。中间少不了安放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面通常刻有传统棋图,供人们在休息之余放松娱乐。“拉亭”虽然矮小,但柱、梁、斗、拱、椽、瓦都是少不了的。覆茅草还是树皮,或是青瓦得依村庄实力而定,四周无墙,颇有几分天然野趣。

村庄的“拉亭”一般建在村里相对中心,并且周边有一定活动空间的地方,如果把一个村庄比喻成一个人,那“拉亭”就是人的“心脏”。早年,农村没有什么专门给村民议事或休息的场所,可以说“拉亭”就是村民议事和休息的场所。村民有事无事总爱到“拉亭”坐坐聊聊,如果一个有三五百人的村庄,哪怕在最忙的时节也总有三五人因其他原因不出工劳动的,闭塞又落后的乡村没有街道,没有商场,没有书屋,没有报纸??能打发时光摆脱孤独的地方就只有这个小小的“拉亭”了。每天从日出到日落,至少几个老人坐在亭子里被几个甚至是一群幼童围着转,所以嬉闹声、呵斥声从不间断。遇到节庆的日子,聚集的人更多了。特别是春节期间,“拉亭”里还挂着一面铜鼓,“咚咚嘡嘡??咚咚嘡嘡??”的鼓声激起村民争当鼓手的热情,热闹的气氛此起彼伏。春夏秋冬,“拉亭”的生動气息一直是寂静的乡村最持久鲜活的场面。

“拉亭”作为村里的公共场所,自然也是交流生产生活、谈论农事的地方,也是外出赶集或出门办事者发布新信息的会场。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天气炎热,大家晚饭后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这里,有光着膀子的,有打着赤脚的,自由随意。小小“拉亭”能有位置坐的也就十来个,所以离“拉亭”三五米处总有几个大石块提供更多的座位,手持扇子的人会用扇子拍拍几下就算干净了,手中无物的人也用嘴巴象征性地吹几下,也给自己的屁股找到了凳子。实在找不到座位的人一般会使唤小孩子到附近的几户人家搬来几个小木凳。

如果不是集体商议重要事情,在没有网络的年代,能成话题的也就是身边的人和事了。但凡人多了就有广泛的题材,除了交流还能摆脱农活、家务带来的疲惫,有趣轻松的话题会被大家乐此不疲地多次谈起。村里人淳朴,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起,怎么说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他们关心的方式与众不同。喂养六畜、男婚女嫁的事在这儿都是公开的事,谁家的猪瘟鸡病什么的都获得全村的关心,谁家的儿女还没有对象都是全村父母辈们着急的大事。哪个妇女肚子又大了,全村人都同其家人一样高兴。就这样,大家围着“拉亭”有说有笑,慢慢地,有人时不时张开大嘴一个哈欠接一个哈欠地“啊嗯”“哈啊”。一个村庄的夜晚以最后一个人的离开才进入梦乡。

可以说壮家村落里的“拉亭”是一个村庄的百科全书,二十四个节气的交替到来,土地肥瘦,何时该种何时该收,“拉亭”是传播经验的课堂。无论谈外面的世界还是身边的家常,大家的认知都在这里表现了。在这里你别想有什么秘密,早些年大家都穷,每个人的家底有几头猪几只鸭,大家都一清二楚。不公开的事情在“拉亭”自然变公开了,所以“拉亭”也成为村民之间处理矛盾、长辈教育子女的理想场所,毕竟在这里总有身为第三方的村民在场见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所有的不快自然就化解过去了。

在这个无墙的亭棚下,村民之间无话不说,无事不聊,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所以我说“拉亭”就是全村人共同的家。多少年来它也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本身它是无墙的,在这个“大房子”里,谁都可以自由进出,谁都能够在这个“家”里获得教育和帮助。

盘阳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村落都建亭棚,它相当于现代都市里的广场,从村民需要交流活动的空间去理解,是很自然的事,也有永不过时的实际意义。但是,它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意义呢?

传说,壮族的祖先把自己的众多子民分批安排到不同的远方占山占水,围水造田,开山辟地。他们为村落选址的标准是一路巡查,当走到某个地方感觉饿了,就认为那就是上天的旨意和土地的提醒,那个地方一定能生长谷物,繁衍子孙。他们就地取材建起一个小茅棚,在里面生火做饭,吃得饱饱的,寓意以后子子孙孙不会挨饿。生火烧柴的地方就是村庄的火种,是每一个村庄的第一间房子,是大家共同建造的,也是村庄永远的房子。这是“拉亭”由来的说法之一。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拉亭”是土地爷住在村里的房子。在壮族村庄的旁边,或一棵大树下,或山岩的底边,或空旷的田野上都能看到只有一个小门而没有窗口的小房子,里边摆有一张桌子,上边摆有三个香炉(中间大个,两边小个),这就是日日夜夜率领天兵天将保佑这个村庄每家每户都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四季平安的土地爷的房子。土地爷如果要在村里边住,“拉亭”就是他的老宅。土地爷之所以搬到村外去住是为了远距离监视村庄,可以做到一览无余,利于调兵遣将。很明显,这种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说法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认知有限,而在意识形态里寻求并不存在的力量安慰自己罢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土地爷已经不再神秘。

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日益繁盛,人流车流把乡村的作息传统和习惯打破,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现在无论是盘阳河沿线还是其他地方,每个村屯的路边基本都有“拉亭”的现代版,和村里所有的房子一样,新的“拉亭”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有四角、六角、八角的,各村各屯独具造型,充满时代感。村民也由千百年来一直集中在村中那个四根柱子搭起的小亭棚,移步到国道、省道、县道的马路旁。曾经是娱乐中心的“拉亭”,现在最常坐在它瓦檐下的只有它周围那几户人家的老人了。尽管如此,“拉亭”是全屯人的“大房子”这个概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一直都有人怀揣记忆在断续伸延“拉亭”的休闲时光。

纵使“拉亭”有千年的岁月和韧性,见证一个村庄从茅草房到砖瓦房、水泥房的繁荣发展,由于它所处地段的硬伤,对它的修缮和保护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只能靠村民的自觉和热心了。在一定意义上,今天它输给了时代,但是却赢得了乡愁!

作者简介:黄秉战,壮族,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广西写作学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于多种刊物。

猜你喜欢
土地爷壮族村庄
酷爱高档香烟的“土地爷”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24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村庄在哪里
土地爷报恩怨
民间文学(2015年10期)2015-12-01 11:41:46
“土地爷”退休后“倒地”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