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梅玲,赵 玲,毕延强,张佳艺
(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
随着社会生产力与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增长,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促使服装生产向着小批量、短周期方向发展,新衣物的加速生产与旧衣物的减速淘汰之间形成了巨大差值。近年来,世界经济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纺织类服装的消耗速度也在与日俱增,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加不可忽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绿色消费等保护环境及回收资源的要求,而大多数年轻人对新事物的认同度较高,是开展废旧服装回收坚实的思想保障[1]。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较为开放多元的审美取向和一定金额的可控支出使其购入服装的频率更高,但尚未固定的穿衣风格也导致淘汰频率增加,加之流行快时尚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这一群体的淘汰服装数量可观;其次,受到居住条件等限制,被淘汰的服装基本无法被有效回收利用。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服装淘汰的原因以及去向展开调查,选取影响服装淘汰的客观原因,如:服装破损、沾污、变形变色等,以及被调查者的社会背景、经济消费能力、着装观念、专业背景等因素,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建立起大学生服装淘汰行为与各指标的相关关系和回归关系,得到回归方程,并结合服装淘汰去向分析和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提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方案,旨在通过有效措施在解决淘汰服装囤积的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创造服装的剩余价值。
在所处年龄段相近的情况下,不同的着装个体具有不同的服装淘汰习惯,其影响因素可分为服装客观因素、着装者主观因素2大类。
1.1.1 客观因素
影响服装寿命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物理因素,如材料的老化破损、沾污变色、变形等,其主要影响着服装的穿着耐久度、纤维特性、着装效果等。
(1)服装破损。一般指由加工或运输过程中的失误引起的破洞、剪口等明显质量问题。本文特指原本完好的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因人为或意外因素,出现影响服装穿着效果,防护功能的破洞、剪口等破损情况。
(2)服装沾污。指原本完好的服装沾染墨渍、茶渍、油漆等带有颜色的污渍后,因难以去除,在服装上留下污渍痕迹,影响服装穿着效果。
(3)服装变形。因穿着时间较长,用力拉扯或因服装纤维特性在洗涤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引起的下摆伸长,领口松弛等情况。
(4)服装起毛起球。服装在穿着过程中,手肘、下摆等易受摩擦部位的纤维互相纠缠堆积,极大影响着装者的着装体验与服装效果。
(5)服装变色。因服装色牢度较差等原因,在洗涤、晾晒、穿着过程中出现的服装染色、串色、褪色等现象。
(6)服装不合体。因洗涤方法不当造成服装缩水或着装者自身体型变化导致服装不再合体的情况。
1.1.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从服装的风格、搭配、流行及心理寿命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服装过时、服装难以搭配、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与他人撞衫和不喜欢等方面。
1.2.1 调研问题设计
基于理论分析,设计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2个方面的问题。对影响服装淘汰的主观因素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指标,以“完全不会受此影响、一般不会、不确定、比较倾向、非常倾向”这5级指标对影响着装者服装淘汰的主观因素进行分级,对数据结果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建模,运用spss软件,得出大学生服装淘汰与主观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
(1)背景因素问题。性别、就读年级、专业、每月的服装消费支出、每月服装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家庭消费观等。
(2)客观因素问题。服装破损、服装沾污、服装变形、起毛起球、服装变色、服装不合体等。
(3)主观因素问题。服装过时、难以搭配、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与他人撞衫、不喜欢等。
(4)其他。问卷还涉及到被调查者对服装回收再利用的态度与建议,包括对淘汰衣物采取的措施,对服装再利用的建议与看法等。
1.2.2 市场调查
以线上传播调查问卷为主要途径,通过大学生用户信息交流密集的微信朋友圈、QQ 空间、微博等社交软件发布调查问卷内容并邀请填写。调查范围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中心,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同时兼有海外大学生参与。
调研共发放问卷106份,有效回收86份,回收率为81.1%。
用spss软件对6项客观因素和5 项主观因素等11项因素与大学生服装(外衣)淘汰频率做相关分析,与服装淘汰率相关性比较显著的5个因素见表1。受试验样本容量和试验过程误差的影响,各指标呈现出的与服装淘汰相关性并不显著,选取相关性较显著的5项指标(服装月消费金额、撞衫、起毛起球、过时、难以搭配)做曲线回归分析。取显著水平为0.05,得出回归关系式与回归关系图。
表1 与服装淘汰率相关性比较显著的5个因素
2.2.1 撞衫对服装淘汰频率的影响
图1 外衣淘汰频率受撞衫影响趋势图
回归关系式:y=1.501+0.047x2+0.456x。
通过图1中的数据分析表明,出现撞衫的频率越高,服装淘汰频率也随之越高,但影响程度到一定数值将趋于稳定,不再继续升高。这显示当被调查者发现撞衫时,在心理上得不到独特和个性的强调,服装已经有淘汰趋势了,而当撞衫频率升高到一定程度,服装将彻底被淘汰,再升高时服装已被淘汰,撞衫不再造成重要影响。
2.2.2 月消费对服装淘汰频率的影响分析
回归关系式:y=1.317-0.063x2+0.564x。
通过图2中的数据分析表明,月服装消费金额越高,服装淘汰频率也随之升高,但当消费金额达到一定数目后,淘汰频率将不再持续升高,趋向稳定。这显示被调查者月服装消费金额越多,代表消费能力越强,因此越倾向于短期内淘汰服装,而金额高到一定程度,淘汰频率固定,不再影响服装淘汰。
图2 外衣淘汰频率受服装月消费金额影响趋势图
2.2.3 起毛起球对服装淘汰频率的影响分析
图3 外衣淘汰频率受起毛起球影响趋势图
回归关系式:y=1.842+0.032x2+0.016x。
通过图3中的数据分析表明,起毛起球越严重,服装越倾向于淘汰,且会随着严重程度上升,淘汰频率持续升高。起毛起球作为物理因素,严重影响被调查者外衣穿着体验以及美观度,且越严重影响程度越大,服装也就越会被淘汰。
2.2.4 流行过时对服装淘汰频率的影响分析
图4 外衣淘汰频率受过时影响趋势图
回归关系式:y=1.249-0.062x2+0.542x。
通过图4中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过时会导致淘汰的倾向越高,服装淘汰频率就越高。但只要人们主观意识中认为服装过时就需要淘汰,那么无论淘汰的倾向是非常倾向还是一般倾向,最终都会导致服装淘汰。原因可能是因为现在人们的服装选择较多,尤其大学生更在意个性的表达,所以即使并不确定过时是否会影响自己淘汰,在时尚潮流的推动下仍会作出更倾向淘汰的选择。
2.2.5 难以搭配对服装淘汰频率的影响分析
图5 外衣淘汰频率受难以搭配影响趋势图
回归关系式:y=1.893+0.015x2+0.059x。
通过图5中的数据分析表明,越倾向于因为难以搭配淘汰服装的被调查者其外衣淘汰频率越高。因为越难以搭配的服装可穿着使用概率越低,导致淘汰囤积的概率也就越大。
2.2.6 小结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服装月消费金额、撞衫、起毛起球、过时、难以搭配会影响大学生服装(外衣)淘汰频率。其中月消费越高的试验者,对服装的质感或潮流程度追求较高,更加倾向于认为服装是消耗品,并随着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经常更换。
撞衫、过时、难以搭配以及起毛起球等因素相较于服装破损、沾污、变形、变色、不合体、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不喜欢对大学生服装淘汰影响更大。
图6 服装淘汰去向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图6)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废旧服装都是囤积最后丢弃,废旧服装的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较多大学生不囤积服装的方式是转赠或捐赠,相当于服装二次使用进入新的循环。服装回收再利用作为新兴绿色回收方式,仅为小部分大学生所熟知使用。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今大学生的服装消费中,服装月消费金额、撞衫、起毛起球、过时、难以搭配会影响大学生服装(外衣)淘汰频率。其中月消费越高的试验者,对服装的质感或潮流程度追求较高,自然更加倾向于认为服装是消耗品,并随着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经常更换。
(1)建立健全旧衣回收体制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小区内设立旧衣回收站,在调查问卷数据中显示仍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未见过旧衣回收站。这表明旧衣回收站的宣传力度以及数量不够,建议在各地大学校园内设立旧衣回收站点,发挥大学生群体优势,扩大宣传、增设站点,完善废旧衣物的分类分拣体系[3],提高回收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线上回收旧衣物服务,使旧衣得到更快更便利的回收利用。
(2)推广建立旧衣交易市场
联合学校校医院、安保部门,通过对旧衣物的安全卫生检查后,在大学校园内定期举办跳蚤市场类二手交易活动,为大学生旧衣交易提供官方正式场所并维持商品买卖秩序。加强对“闲鱼”等大学生常用线上交易二手服装应用软件的监管制度,如要求卖方提供对衣物质量及卫生条件的证明等,保证大学生群体交易安全。
(3)推广旧衣回收再加工产品
主推旧衣回收再加工产品的工厂可向大学生提供产品参观体验等机会,在学生群体中推广回收再加工产品,重点在卫生性、美观性等大学生特别关注的方面进行宣传,呼吁大学生群体购买再加工产品,促进旧衣绿色循环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