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申克分析法原理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09-27 01:32赵会峰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景分析法和弦

赵会峰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所有音乐学生的必修课,在被音乐学生俗称为“小三门”(包含乐理、视唱、练耳三部分)整体中占比三分之二,其对后续的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对位、配器法、即兴伴奏、总谱读法、歌曲写作等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声乐、器乐等音乐表演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实践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此课程由视唱与练耳两部分组成,一般开设三到四学期,有些学校安排课时更多。在视唱部分,不同院校和专业对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各有侧重,一般两者都会兼顾,高考入学的程度一般为一升一降,入学后继续沿此方向深入到升降记号多的调性,以及非调性音乐和部分民族调式内容,有部分院校和专业也会在入校后从最基础的无升无降开始,以适应现今招生条件下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便于打好基础,统一授课。

申克分析法通常是指以20世纪著名音乐分析学家、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申克(Heinrich Schenker)为代表,以及其一些学生和追随者,如萨尔则(Felix Salzer)、Hans Weisse、Oswald Jonas、William J. Mitchell、ernst Oster等人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种关于音乐分析的新学派。申克在幼年即显示出良好的音乐天赋,成年后曾经向德奥学派交响乐大师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学习作曲,写作的一些作品曾得到勃拉姆斯的赏识,并由勃拉姆斯推荐给出版商出版。在申克长期对于钢琴的演奏、教学过程中,其曾对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分析和编辑,并在对于共性写作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如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分析的同时,先后发表了《和声学》《新音乐理论与幻想》《自由作曲》等学术著作。

申克对于音乐分析作为工具的初衷之一是希望能促进演奏家、演唱家更好地理解作品,更有利于演奏演唱,这在其杰出的追随者,如萨尔则的《结构听觉》一书中具有良好的体现和发展,并将其扩展为一种音乐分析方法。早先多运用于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范围,具有了更广泛的可解释范围,并且申克分析法在萨尔则的后续理论研究中具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虽然已经形成了某些富有成效的训练方法,但随着20世纪以来各种新音乐的创作以及音乐分析技法的发展,无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在训练的思维和具体过程方面都逐渐显示出不足,以及何以运用申克分析法集合这些新思维、新技法进一步优化教学的空间。本人自2005年以来曾教过多届不同层级(中专、大学、业余学生)的音乐学生,特别2016年以来,又教过三轮多的普通高等综合类院校的声乐、器乐、舞蹈方向本科生,在此过程中,较为注重运用申克分析法原理辅助教学,对比2016年之前的教学,笔者明显感到申克分析法科学有效的益处,特此分析总结如下。

要善于运用多重“中景”辅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背景”“中景”“前景”是申克分析法的重要分析视角,其认为,作为基本结构的背景是音乐作为有机整体的最高级和最简约的结构形式,不同的作品前景只是对于相同“背景”的不同变奏,而“中景”却具有不同的可分别展示和观察分析层级。与此同时,作为贯通“背景”与“前景”的“中景”则通过种种“延长”的方法而实现了音乐作品结构的扩充、细节与作品文本个性的形成。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主要的训练材料还是调性音乐,所以,在音高的运动方面其实还是有着明显的轨迹可循的。如每小节的旋律音高走向基本都由潜藏的和声变化而来,而这些串起来的和声序进基本依照着功能和声的方向,特别是大小调体系的旋律在半终止及终止处常有着典型的终止式。如谱例1(法国视唱1A中的第108条前8小节)。

在此谱例中,第1-3小节为主和弦的延长形式,半终止在第4小节的属和弦,第5-7小节为属和弦的延长形式,终止在第8小节的主和弦。在课堂训练时,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可以从细节较少的“中景”开始,然后分层加入越来越多的细节,此时可以在和弦内部充分运用各种跳进,以及经过音、辅助音、延留音、先现音等装饰;如若学生基础较好,或者已经掌握了之前细节较少的“中景”结构,则可以加入细节更为复杂多样的装饰,如依附在和弦骨架音之上的变化半音而形成的增三度、增五度、减六度、减四度等众多变化音程。音乐作品“中景”的多重选择可以极大地有助于班级内部层次不等的学生各取所需,最终在熟练地掌握这一过程之后,可以抓住音乐作品的主要骨架,结合传统训练中对于动机、乐节、乐句、终止的听辨方法,形成良好有机的结合,最终写出旋律的所有细节。

在节奏与旋律的听记训练中,依附在“中景”之上,强化新的内容的训练。如循序渐进地嵌入新的节奏型、不同度数的音程,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音高骨架上,随着教师对于“中景”的减值变奏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上。而在作为类似“脚手架”“路线图”的中景辅助作用下,学生也可以加强乐段整体的结构记忆,这正是旋律记忆的诀窍和训练目的所在。

Steven G.Laitz在其《完全音乐理论教程》(第二版)中曾指出:听写记谱音乐时,不记写正在演奏的音符是明智的理念。这是因为听写的要点并非复制正确的答案,而是磨砺聆听的技巧。假如你想拼命捕捉到每一个乐音的出现(这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你的记忆力将得不到正常的开发。

先提前给定学生“中景”,然后逐层地减值变奏至旋律原型,甚至更为复杂的“花枝招展”的旋律,例如,结合有目的的节奏练习,同时加入不同的和弦外音,甚至外音的组合,加入不同的附属和弦、调式变音,等等,经过这样的听觉训练之后,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曲目学习,不论在记谱背谱还是分析演绎等方面都会具有技术上的支撑。同样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听觉习惯对于学生后续学习“为旋律配和声”“即兴伴奏”课程中怎样选择和弦音、剔除和弦外音、怎样安排和弦序进及终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和弦连接的听记训练中,运用“延长”的原理,在基本进行中逐渐增加和弦序进。这样的教学步骤可以使学生在牢记作为作品的“基本结构”的背景下,透彻理解作品的和声进行逻辑,不被作品的“前景”表象所迷惑,从而紧抓作品的“主线”,在表演中做到理性与感性的良好结合。

如在T-D-T的D之前加入DD,在DD之前加入DD/D,或者在原位和弦之间加入六和弦与七和弦的转位,如T-SD-T的S前加入T6,D之前加入S6形成T-T6-S-S6-D-T的进行,还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变和弦等。诸如此类,根据学生的程度随时调整和弦序进的复杂度,如学生程度好,可以选择稍复杂的“中景”,学生程度弱,可以选择稍清晰可辨的“中景”,还可演示给学生,反复交替,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精准训练。此练习还非常便于进一步加入各种和弦外音,从而变化为多声部的复调听觉练习。

以“申克分析法”为代表的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分析法为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带来了新的角度和途径,在申克的弟子中,萨尔则的《结构听觉》一书从标题即不难看出其对于音乐作品深层次结构诉诸听觉的倾向和有效途径,申克及其追随者们对于音乐作品结构的解析早已被许多理论家所接收和发扬。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乐科的教学,如能取其“背景、中景、前景”“减值”“延长”等原理,结合学生的不同才能和情况,选择合适的难度,随着课时进展,镶嵌入视唱练耳课程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失为传统教学模式以外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尝试。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中,此方法已明显地辅助了课程的需要,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并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中景分析法和弦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基于DEA分析法的全国公路运输效率分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