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新模式

2020-09-26 06:19李琰
新校园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公平

李琰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趋势兴起,远程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成为学术热点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远程教育既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范围延展与维护薄弱地区学生就学机会方面对教育公平有促进作用,又会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区域性差异并使教育过程充满限制因而对教育公平存在着妨碍作用。针对两者的矛盾,亟须构建一种建立在教育资源的形式化均衡之上的,优质均衡的远程教育新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在平等的自由权利原则、最不利者合理补偿原则以及机会开放和均等原则指导下,以远程教育的个性双向式、针对汇聚式和扩散普及式的结构形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公平;远程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和浪潮。其中,远程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早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至今仍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增强教育改革活力具有重大意义。[1]在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并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2018年修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五条中有“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文件中也做出要求,要着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动远程教育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与法律双重支持的发展土壤中,能否通过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广大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远程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现代远程教育视野中的教育公平是指每个适学个体均等享受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以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2]因此,远程教育的新模式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就学机会均衡分配的维度对教育公平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 远程教育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作用范围的延展

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令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合理共享。[3]远程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促进作用在人员与物资的双重维度都有重要体现。首先,远程教育简便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意义上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弊端:在物化的教育资源迫于空间与地域的限制,难以及时有效地传递至偏远与贫困地区的背景下,信息化的教育资源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远程教育为传播渠道,可以轻易解决物资在运输和传递方面的困难。其次,远程教育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迫于居住地、薪酬、个人选择等因素,导致贫困偏远地区在缺乏优质师资支持的背景下,即便得到了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和工具,也难以有效实施现代化教学模式。而借助远程教育,通过“专递课堂”,以网络同步课堂的形式为贫困偏远地区传递优秀教师的精品网课,可以解决优质师资匮乏的燃眉之急;进而通过“名师课堂”令薄弱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向名师在线学习、接受在线培训、参与在线教研,通过远程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式,完成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

2. 远程教育实现了对薄弱地区学生就学机会的维护

就学机会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底线。[4]但迫于地域、人员、教材等多种原因,贫困与偏远地区往往难以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也难以严格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因此即便是在国家使用名额分配政策援助的前提下,出身于薄弱地区能够顺利完成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下的测试,得到优秀的高考结果的学生仍旧屈指可数,造成基于地域的学生就学机会的不平等。而借助远程教育的相关手段,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薄弱地区课程质量,通过优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维护其就学机会。根据亲身参与相关项目实践工作者叙述,在通过国家资助,为几万个贫困地区教学点配备视频接收播放设备,并利用信息技术向教学点提供所需的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美术、英语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后,在合适的辅导下,无论是该地区的教师专业水平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远程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妨碍作用

虽然在教育资源、权利和机会层面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仅仅是形式上的均衡并不能成为教育公平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而有研究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在帮助薄弱地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取得更多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扩大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差距,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1. 远程教育通过数字鸿沟扩大了教育的区域性差异

“数字鸿沟”指“不同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种族、性别、家庭类型、地域的人群,利用电话、计算机和因特网的能力、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5]毫无疑问,在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投入仍存在地域性差异的情况下,即使通过互联网为所有地区配置了同样优质的物质资源,仍会存在因受制于地方传统、教育环境与网络质量等客观条件,不能有效率地利用相关资源提供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情况出现。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双重差异造成即使在形式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仍然会因为“数字鸿沟”的存在而导致教育的区域性差异进一步扩大。

2. 远程教育通过单一渠道限制了教育过程的有效化

远程教育的过程虽然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但其作为一种教育过程的本质没有变化,仍应当以在双向互动与交流中完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重点。然而实际上,由于远程教育将教育过程局限在以互联网为单一渠道的信息交流之中,缺乏主体间面对面的沟通,往往会对教育过程造成较大限制。首先,远程教育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尽管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熟练的教学技巧,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将其有效迁移至互联网授课中。其次,远程教育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控机制。根据研究,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管理的学生更倾向于产生在无人现场监考的考试中作弊、提前在网上查找答案、出现不愿与人沟通的古怪性格等现象。最后,远程教育限制了师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信息化教育资源对于先进地区可能只是日常教学的补充品,师生完全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但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便成为唯一可以信任的优秀教辅材料,是必须照本宣科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模板。这无疑造成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模板化、形式化。

三、基于优质均衡的远程教育新模式

现今有较多数研究者认为,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化配置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应当是通过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上文所述,仅仅依靠普遍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均衡无法完成真正的教育公平,这种形式上的均衡往往会受制于地域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在实践中造成新的不均衡。因此,应当在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发展更加优质的教育均衡——一种在充分考虑现实复杂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善现实的、具体的教育不公的,以提升教育主体的可行能力为基础、强调保障教育主体实质自由的教育均衡,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因此,实现优质均衡远程教育应当贯彻了真正公平的原则,借助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的相关论述,真正的公平应当满足平等的自由权利原则、最不利者合理补偿原则以及机会开放和均等原则。[6]在该三原则指导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应当如下图所示:

1. 远程教育的个性双向式——基于平等的自由权利原则

受相对固定的电子教材、教辅材料等教育资源所累,亦受“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化敏感程度低的现实所限制,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无法有效借助信息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远程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研究,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关注信息化教育资源分配的情况,但对于数字校园、电子教材、MOOC等能够切实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使用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无论多么合理的资源分配都无法弥补薄弱地区教师处于无法自主创生教育资源的不利地位,因而真正的平等不是关注资源分配的“授人以鱼”,而应当是关注能力成长的“授人以渔”。通过增强对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的专业培训和系统训练,令偏远地区的教师同样可以拥有独立制作个性化网络课程的操作能力,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远程教育的专业能力,以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造独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造能力。通过建立个性双向式的远程教育模式,令偏远地区的教师与学生在拥有更多信息化教育资源自主权的同时,也能够享有平等自由地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

2. 远程教育的针对汇聚式——基于最不利者合理补偿原则

在维护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明确偏远与贫困地区信息化教育薄弱的现实无法在朝夕之间彻底改观,因而这些地区的远程教育仍然会长期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需要建立针对薄弱地区的合理补偿机制来维护远程教育的公平。这种补偿机制必须包括“针对性”的教育资源性质与“汇聚性”的教育资源援助途徑:“针对性”要求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研究机构在创造信息化教育资源时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更多考虑薄弱地区的地缘性因素,进行适当的内容修改与对策援助,保证该教育资源在薄弱地区教育过程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汇聚性”要求负责教育资源援助的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偏远地区的不利地位,对其援助不可流于形式,而要积极地开辟多主体、多渠道、多样化的援助形式,在保证当薄弱地区远程网络设施等物质要素齐备的前提下,着力于建设该地区能够有效接受自社会各界汇聚而来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能力。

3. 远程教育的扩散普及式——基于机会开放和均等原则

远程教育的机会开放和均等原则存在两层含义。在狭义上,偏远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应当成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学生应当具备充分理解和接受多样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能力,来实现机会的均等原则;薄弱地区的教育机构具备在吸收先进地区教育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渠道与其他地区交流当地具有地缘性特色的教育模式的能力,来实现机会的开放原则。而在广义上,整个远程教育应当形成和谐有序的教育先进地区与教育薄弱地区的交流系统:在教育机构层面形成教育模式的特色化创建与平等化交流;在教师层面上形成知识的共享共创,教育经验上开放的交流与授受关系;在学生层面上形成综合素质全面培养与地缘性知识的双重重视,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就学机会公平。因此,需要建立远程教育的扩散普及模式来实现远程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开放,这种模式在本质上是建立先进地区与薄弱地区在地位平等基础上的援助与反哺关系。一方面,需要借助先进地区优秀的平台帮助薄弱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经验能够有效地扩散、优质生源能够有效地输出,同时创造更多不同地区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和机会,在交流中完成双方的共同提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更多的政策支持将先进地区与薄弱地区的交流模式合理化、合规化、制度化,通过更多经济援助使这种交流模式可行化、效率化、程序化,最终形成普及性的全新远程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12371.cn/special/sswgh/,2016-3-16.

[2]陶明. 现代远程教育视野中的教育公平[J].思想战线,2009(S1):111-113.

[3]刘仁坤.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2.

[4]王美,徐光涛,任友群.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3(2):39-49.

[5]金春枝,李伦. 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空间分异格局研究[J]. 经济地理,2016,36(8):106-112.

[6]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远程教育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策略探究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基于IPoverDVB—S单向传输模式的远程终端系统与数据维护技术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