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教材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实践

2020-09-26 06:19毛慧丽方艳
新校园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字教材课堂教学

毛慧丽 方艳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的创新。[1]所以本文立足于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基于数字教材的资源优势及其运行平台的技术优势,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课堂实践,探讨数字教材在课堂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可行模式。

本文所述数字教材是指搭载于学海“智通云”教学平台的数字教材,即针对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需求,利用互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融教材、数字资源、学科工具、应用数据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结合数字教材资源优势与教学平台工具优势的融合互补,能够创设出一个超越传统物理课堂的超时空教学生态,其特性与功用恰恰能够满足翻转课堂实践将课程环节延伸到课外的互动需求。

二、基于数字教材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新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而且其教学活动的组织离不开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更加微观的具体教学策略的支撑。[3]这种教学模式要想成功,核心是要使得面对面和网上这两部分的学习经验保持一个良好的结构,彼此能够持续地相互支持。[4]这也是本文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指导依据。

翻轉课堂与数字教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数字教材的资源、技术双支持,另一方面数字教材也同样需要通过翻转课堂模式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基于数字教材资源及其运行平台可实现的功能,本文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其模式遵循的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架构,其中数字教材与终端平台贯穿于始终,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与目的,在电子文本、教学插图、课文音频、交互习题、动画视频以及拓展资料中选择不同的资源类型。

1. 备课环节

课前环节遵循的是目标导向逻辑。教师首先参照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导学单,选择助学资料,通过“智通云”云平台在课前推送到每一位学生的移动终端,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查阅资料并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导学单起着两个作用:导学和学情搜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导学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自主的疑惑反馈分析学生课前的学情起点,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和环节设计。除此之外,师生可借助云平台支持的师生实时交互手段,交流预习中的任何疑惑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有疑必有答”的常态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2. 授课环节

通过课前的导学,学生已经解决了字词句等基础性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多偏向于概括、思辨、观念、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课堂环节,教师的重心主要在疑惑解答,梳理知识,并通过问题以及任务的形式引导全班学生思考讨论,而学生需要做的则是思考答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以及全班探讨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力,也能培养其表现力。

3. 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教师主要是通过终端平台发布练习任务(但与课前的检测题目不同,此时的检测题目是无标准答案的、旨在促进能力迁移的综合性任务),综合分析学生体现在终端数据上的课前以及课堂表现,通过便捷的平台通讯工具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引与帮助。学生需要做的则是完成检测习题,重温课程内容,以及与教师进行在线学习交流。由于整个课程的资料都是通过平台传输与储存,即使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随时查阅课程内容,随时复习。

三、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运用案例

本文以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怀疑与思考》为例,具体阐述基于数字教材的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备课:目标导向的精准备课

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7?版)梳理并提炼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指引新的课程目标表述,其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被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根据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导,教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品析论证语言特点,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向优秀前辈学习,传承优秀的治学文化。其中重难点为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1)通过“智通云”云平台推送“导学案”与自主学习拓展资源。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在课前推送“初读课文,翻查词典,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再读课文,标注各段中心句,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注意体会议论文语言精准、严谨的特点,思考课后练习”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课文内容。同时设置给加点字注音、找出错别字、选词填空等以解决基本生字词问题的客观题目,以及一些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情况的简答题。就本课来说,教师也相应推送数字教材自带的助学音、视频以及“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等拓展资源,帮助学生熟悉本课内容。学生只需要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资料阅读任务和测试题目并提交即可。

(2)查阅并分析学生的导学任务,调整预设教学设计,实现精准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之上,会带着不同的“前结构”进入课中内化阶段,在教师很难摸清这些“前结构”的实际状态下,就容易导致翻转课堂在课中内化阶段的负功能。[5]所以,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首先在教师端查阅并分析学生提交在数字教材平台上的预习检测,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本课中,通过学生提交上来的作业反馈,在执教的过程中略微缩短了环节一“变换标题”的时间,调整结构,为重难点突破预留更多思考空间。

2. 授课:能力导向的有效教学

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了字词理解等基本问题,为课堂中教师进行问答、探究等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课堂主要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1)变换主标题,明确核心论点。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在数字教材文本中勾画选择某个短句或短语做标题,边听边找出认为可以替换主标题的句子并在平台上提交。接着统计学生选择出的认为可以替代标题的句子并使用同屏设备呈现在屏幕上,与学生一起分析、排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文章的核心论点。

(2)拆分中心句,明晰议论结构。接着,教师以“涂鸦”的形式将数字教材课文内容实时传输至学生终端,明确“找到并拆分中心句”的任务。学生在个人终端接到任务后在文中划出自己所找到的中心句并提交,这样教师就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让答案正确或者答案错误的学生阐述这么划分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有理有据地精准安排环节时间。

(3)分析关键词,领会逻辑魅力。当学生明晰了文章整体结构之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微观的词句,体会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议论文特征。比如,就文中第六段的“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提问学生,“常常”能否删去?进而使之明确“常常”是反复、持续的思考和怀疑,体会“怀疑”精神的实践路径。再问“常常”后面的四个动词是否能够任意调换顺序,明确“辩论”“评判”和“修正”关联实际的信度,遵从了一定的逻辑顺序。

(4)学以致用,内化怀疑精神。对学生来说,《怀疑与学问》是学生学到“做学问应该要有怀疑精神”的来源,是权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设置“质疑本文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怀疑的精神”重新审视文本内容。学生在用口语提出自己质疑文本的观点并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自身内化“怀疑”与“学问”的关系的真义。下课之后,立马就有学生实践了怀疑精神:有学生质疑第四段“三皇五帝”的例子,认为其是“传说”,但最后一句话是“学说”,怀疑二者是否能画等号。学生因此建议改成一个关于学说的例子,论证更严密。

3. 课后:迁移导向的课外作业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200多字的文字替换或补充课文论据,以论证课文的观点,提交在云课堂上。学生在完成作业并提交之后就可以看到其他已完成的同学作品。这种当自己刚刚思考完就可以看到同伴的作业结果的设置,可以很大程度激发思维之间的碰撞,产生“头脑风暴”的效果,这个时候即使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也能进行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是其他同学的潜在教师。教师在查阅分析学生提交的答案之后,可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或安排时间进行整体任务讲解。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一线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科特征与课堂教学,积极拥抱新技术,挖掘新技术与新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的关系。接触数字教材,可以发现其具备很多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特性,从资源上,其可以为学生提供以课文为核心的、不同于纸质静态呈现模式的富媒体资源,营造不同的情境氛围。从功能上,可以平板展示PPT授课,尤其是在讲解小说、散文过程中,需要针对人物或环境描写的赏析,使用同步功能展示课文重点段落、语句,同步进行圈点勾画,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并品读。其次是对于一些客观题的训练,如选择题、古诗文默写等题型,可以直接通过终端平台发布题目,限时作答并批改订正,大大节省了传统纸质媒介作为作业反馈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不过在具体的授课中也发现,因为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在呈现方式以及记笔记方面的差别,师生会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这需要从技术角度切入解决。相信未来教育会与技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 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8.

[2]马秀麟,吴丽娜,毛荷.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3-8.

[3]马秀麟.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及教育价值[J].教育探索,2019(4):12.

[4]李甦,白柯晨.翻轉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9(4):27-31.

[5]李西顺. 翻转课堂的理论局限及功能边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4):41-48.

(作者单位:毛慧丽 杭州市文溪中学;方 艳 浙江学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注:本文系国家出版融合重点实验室、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规划课题《移动终端环境下的数字教材应用研究——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编号:RJC0119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数字教材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答数字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