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派生出的“矛盾”

2020-09-26 12:39齐吉祥
奇妙博物馆 2020年6期
关键词:长矛韩非子距今

齐吉祥

平日我们常讲到“矛盾”这个词,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时,人们会说他们产生矛盾了;当市场上某种物资短缺,供不应求时,新闻中会说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其实,“矛盾”的本意是指两种兵器,“矛”是刺杀用的兵器,“盾”是防御用的兵器,二者的作用完全相反。

战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就记述了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楚国有一个卖武器的人,先是夸耀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物品能够刺破它,后又吹嘘他的矛锐利非常,什么东西都能刺穿。于是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此人弄巧成拙,竟无言以对。从此以后,遇到言论或行为自相抵触时,人们便将其比喻为“自相矛盾”。

通过韩非子的故事,我们知道在2000多年前,矛和盾就已经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了,那么,到底是先有矛还是先有盾呢,它们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用途多样的矛

从考古学家们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矛,人们将石片或兽骨磨制出锐利的前锋,再在末端捆绑上长木柄,这就成了狩猎时的利器。考古学家在距今6000多年的遗址中发现了木矛与骨矛,在距今5000多年的遗址中发现了石矛。这些证据表明,我们的远古祖先很可能是在使用尖锐的木头刺杀野兽时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矛。

商代时有了青铜矛,这时的矛已作为兵器在战争中使用,河南安阳的一座商代王陵中曾出土了700多件青铜矛,可见当时矛的铸造量很大。这些青铜矛铸造精良,有的上面还有漂亮的纹饰。

战国时出现了铁矛,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矛逐渐取代了青铜矛。

商代至魏晉时期,矛可分为长短两种:短矛的矛头和矛柄(古时称为矜(qín)总长约1.4米,主要是步兵使用;长矛则步兵、战车上的车兵和骑兵都普遍使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长矛,用竹子做矜,长度一般在3.2-3.8米之间,最长的竟有4.36米。战车上的士兵手持长长的长矛,很容易占得先机。

骑兵用的矛,一般长一丈八尺(约合4米多),大家熟悉的蜀国大将张飞,据说就是手持丈八蛇矛呢!

从唐代起,矛被枪取代,而且依据不同用途分出了许多种类,如漆枪、白干枪、单钩枪、梭枪等,历史上抗日儿童团用的红缨枪,也是其中之一。有意思的是,枪不仅可以在战场上用于格斗,还可以在宿营时用来支撑营帐。而渡河时,还可以将每10杆枪捆成一束,然后一束一束的纵横捆扎起来,扎成筏子,这可称得上是物尽其用了吧!

结构巧妙的盾

人们在战斗中不仅要进攻,也要防守,因此就有了盾。传说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盾。有个“邢天舞干戚”的神话故事,讲的是黄帝时有一个叫刑天的巨人,他左手持干,右手执戚,异常威猛。他手中的干即是盾,戚则是斧子。由于盾是用木材、藤条、兽皮等材料制成的,不易长时间保存,因此没有远古留下来的盾实物,我们只能从甲骨文中的盾字推测,当时的盾应该是长方形或梯形的。

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盾是战国时的,以木材为主体,一面有手握的长条形木柄,另一面或蒙上兽皮、或涂上漆,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盾的样式和当时铜镜上绘制的武士手中持的盾是完全相同的。

骑兵出现以后,为了在马上能更灵活地防身,人们将盾的式样改造成圆形,长方形的盾则主要供步兵使用。

明代有一种名叫虎头火牌的盾,它的宽度相当于人的身宽,高度有1.2米左右,盾牌内有支撑杆,将盾立在地上,就可以遮蔽住人蹲下去的身体。在盾的上方有一个圆孔,人可以用它观察敌情。更妙的是,盾牌有4处地方是能够活动的,并装有火箭和销钉,当敌军前进到一定距离后,打开销钉,这4处地方便可以转90度放平,点火将火箭发射出去,可谓是能守能攻,两全其美。

随着历史的发展,矛盾在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兵器的名称,也成为哲学和逻辑学的名词,这个词和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

猜你喜欢
长矛韩非子距今
自相矛盾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鲁人徙越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宁波风物志
中华名句
自相矛盾新传
古代一年有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