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摘 要:山东港口产城融合集团按照财务管控的要求,加快了会计核算体系的顶层架构设计,制定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方案,将新设公司纳入总部集中核算,进行先行先试,逐步将被整合单位的核算业务向总部集中,并在实施集中核算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提高了财务管控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關键词:集中核算;财务管控;报账流程
为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管控水平,笔者按照集团公司《关于集团公司新设板块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指导意见》(鲁港财[2020]7号)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产城融合集团会计集中核算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会计集中核算范围和原则
产城融合集团是经集团公司审批设立的一级二类权属单位,接受集团公司制定年度生产经营指标及考核。为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实现财务与业务管理的统一,产城融合集团建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考虑行业特点,逐步推进。集中核算人员从各核算单位抽调,核算业务接受产城融合集团总部资产财务部管理。会计集中核算范围和原则如下。
(一)会计集中核算范围
由产城融合集团控股的权属单位,直接纳入产城融合集团合并范围进行会计核算,包括产城融合集团总部、三家城市公司、两家分公司等,具体如下:(1)产城融合集团总部;(2)山东港口产城融合发展日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照公司”),包括日照港凤凰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和日照金港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3)山东港口产城融合发展烟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公司”),由烟台海港房地产开发公司更名而来;(4)山东港口产城融合发展渤海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湾公司”),由产城融合集团和渤海湾港口集团合资成立,后收购潍坊港置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5)产城融合集团项目管理分公司和工程咨询分公司。
(二)会计集中核算原则
会计集中核算原则为集中管理、分户核算。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债权、债务的权责不变,原有的经济业务处理、审批程序以及审批权限不变,财务管理责任主体不变。各单位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和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
负责。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控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控目标
坚持以“服务战略、融合业务、支持决策、管控风险”为导向,通过合理规划,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由核算事务向价值创造转变、财务管控模式由统一管理向战略管控转变、财务人才队伍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作出积极贡献。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控基础
通过实施流程/控制标准化、会计核算标准化、数据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报告标准化“五项标准化”,为实现集团战略性财务管控筑牢管理基础。
1.流程/控制标准化
实施统一的专业化分工,持续优化财务流程标准体系;搭建以“控制矩阵”为载体、以财务风险为控制对象,控制手段灵活、嵌入流程、固化于信息系统的控制标准体系。
2.会计核算标准化
执行合规、明确、统一的会计政策,体现业务特点和满足管理要求;执行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满足批量、自动化处理业务的系统要求,满足财务报告及内部管理报告的取数需求,执行统一的核算处理规则,核算分录、核算依据与流程标准一一对应;执行简单易读、信息全面的稽核规则,稽核规则紧贴流程,要点清晰、描述准确,业务单据要素完整。
3.数据标准化
执行统一规范的业务指标体系、主数据标准和代码维度;支持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平台集中批量处理数据和信息的需求;配套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办法。
4.管理制度标准化
执行统一规范的操作手册(会计手册、税务手册、资金管理手册、成本管理手册、收入手册),统一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5.管理报告标准化
执行统一的内部管理层报告及其他内部财务分析报告(报告模板、流程、汇报和反馈机制等)。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控方案
1.全面预算管理
将集中核算单位全部纳入预算管控范围,形成以财务预算、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融资预算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预算,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评价、考核进行分级授权管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整体战略执行、资源配置上的导向作用。
2.资金管理
产城融合集团总部对全部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资金存放方案和对外借款方案;审批权属单位的非保本资金存放方案;审批权属的年度外部融资预算和预算外外部融资计划;制定外部融资方案,审批权属单位的融资方案。
3.资产管理
对资产采用分类管理,对资产投资采用分类分权限审批管理。将投资流程分为立项论证、决策审批、事中监管、后评价和处置五个管理阶段。统一信息化手段,对所属资产进行全流程化的日常管理。对权属单位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
4.成本管理
在营运过程中实施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管理活动。采用分类分部门对口垂直管理模式,实行分类总额控制。
5.税务管理
对各权属单位的税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包括税务登记管理、税务核算管理、纳税申报管理、发票管理、税收政策管理、税收筹划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税收档案管理、涉税培训管理、税收的检查与考核等。
6.核算及报表管理
执行集团公司统一的会计政策和核算管理标准,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采用统一的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制定统一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采用统一的财务报表填报口径;制定统一的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对权属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进行检查和考核。
7.绩效管理
对绩效管理采用分级管理、层层分解和汇总的原则。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与预算比,与同期比,与同行业及竞争对手、标杆单位比,定期开展经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选拔
(一)岗位编制原则
一是按照“精简高效、大部协同,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聚焦业务、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岗位编制。
二是界定岗位职责,合理区分权责,明确具体分工,实现双报表管理。
(二)岗位编制基础
依据集团公司批复的整合方案,暂时按照确定的会计集中核算范围进行岗位人员编制。
(三)岗位人员设置情况
纳入会计集中核算范围的单位设置报账员岗位和收款会计岗位。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设置审核岗、出纳岗、会计核算岗、成本管理岗、资金管理岗、资产管理岗、财务管理岗、内审内控岗、总账报表岗、财务信息技术岗、财务综合岗、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等岗位。
(四)集中核算人员选聘
统筹考虑现有财务人员,优先选聘。将未能选聘的财务在岗人员充实到业务部门,弥补业务人员现场收款、单据上传等技能的不足。
(五)业务人员选拔、培训
板块中的楼盘销售收款业务具有笔数多、总额大、时间集中现场收款的特点。在开盘后的10日内,需要财务部门派出会计、出纳多人轮换,现场收款。此特点与财会人员集中在总部办公存在地域上的冲突。总部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的集中核算人员,无法再抽调到现场收款,因此需要对业务人员进行选拔、培训,使其掌握现场收款和系统上传原始单据的技能。
四、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流程
权属公司付款全部按照报账流程执行报账手续,严格按照成本费用预算和资金预算进度执行,原则上不留备用金,具体会计核算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完成。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流程如下。
(一)初审原始凭证
报账员对经办人填制的原始单据进行初审,初审内容包括:(1)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2)报销单据是否填写正确,金额是否和原始票据一致;(3)报销内容是否在报销标准内,是否超预算。
(二)整理原始凭证
报账员对经权属单位领导审批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粘贴,并核清凭证的张数。
(三)移送报销单据
报账员定期将报销单据送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四)重新审核单据
会计核算中心接收报销单据后,由审核员重新审核(1万元以上及重要事项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人实施二次审核),审核无误后移交核算员,若发现手续(或附件)不齐、不符合规定等问题,则由审核员填写提示单交给报账员,报账员签收后找经办人补齐手续,并由权属单位负责人签字后重新报账。
(五)制证
核算员收到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后填制会计凭证,填好后交给出纳员。
(六)转账付款
出纳员按照报销金额转账付款,付款后交还核算员,核算员装订会计凭证,结束报账流程。
五、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步骤
(一)以渤海湾公司、项目管理分公司、工程咨询分公司等新设公司为试点,初步实行总部会计集中核算
(二)上线会计集中核算信息系统,实现异地办公
(1)OA协同办公系统功能统一,实现线上文件传阅,合同会签,开具、审核、打印收据,发票审核;
(2)金蝶财务核算系统和销售业务系统统一;
(3)金蝶企业管理系统功能完善(网页版),单据扫描传递,实现线上报销。
(三)逐步推进日照公司、烟台公司实行总部会计集中核算
根据整合进度,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逐步实现全部子公司的会计在总部集中核算。鉴于产城融合板块权属单位地域分散、现场关联业务多的行业特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
(1)在日照公司机关实行日照市区域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同时开展楼盘收款会计人员选派和培训业务部门人员上传单据、提交收据申请等技能,为实现总部集中核算做好准备;
(2)烟台公司选拔部分财会人员在板块总部集中核算。烟台公司开发项目少,楼盘尚未进入收款阶段,建议保留出纳岗位,同时培训业务部门人员上传单据、提交收据申请等技能,协助出纳开展收款等业务。
第二阶段:
日照公司会计集中核算运行半年到1年,财会人员、业务部门人员掌握自动化办公等技能后,除樓盘收款会计岗位外,产城融合板块权属单位全部在板块总部进行集中核算。
参考文献
[1]张晨光.对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思考[A].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系.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C].厦门: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系,2005.
[2]成蓉晖,曹湘平.会计集中核算评述[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