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

2020-09-26 12:35刘晶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体育教学

刘晶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忽视对小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大部分学校按照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单一模式的体育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和教学环境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小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本文在对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代体育教育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要在传统的共性教育中,积极探索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个性;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7-0230-02

1.培养体育个性的重要性

培养和发展个性是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共性教育虽然有利于人才的批量培养,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要求具有独立体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方面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能仅仅以升学和谋生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人的发展,培养人的个性、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德国体育教法专家海克尔指出,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体育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个性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已成为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2.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个性培养的现状

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体育个性培养是其主要的特点。这一教育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体育教学课程的计划、内容和方式都采用较单一的模式来进行,學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和体育个性特长得不到自由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强求统一,压制体育个性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既不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也与现实社会对人才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要求相矛盾。就小学体育教学来讲,这种错误性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听话”的理念,体育课通常按照整齐划一的方式来进行,小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其二,小学体育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学生主动适应的锻炼也往往被忽视。其三,体育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死板单一,忽视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其实,造成小学体育教学忽视体育个性培养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2.1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采用的是苏联凯洛夫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张纪律严明、一板一眼的教学程式,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消极被动的认识。另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文化课程就好了,而对于体育学习却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常常被文化学习所占据,其体育爱好没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2.2 教材内容重复,不符合教学实际。现在小学体育教材的设计缺少创新,许多教学内容与初中的教材内容是重复的。例如小学排球的传垫球技术,在初中教材中就曾出现过。另外,从小学体育课的课时的安排来看,现有教材的内容几乎无法在规定课时内来完成,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体育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受挫严重。

2.3 体育考试制度有待改进。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现在小学体育在考核方式上主要是体育实践考试。但在实践考试标准中,有的考试项目标准定的太高,学生很难达标,因此失去信心;有的考试项目标准定的太低,学生很容易就能达标,运动兴趣不大。而有些学校却选择了另一个极端,将体育课变成了完全的训练课,在高强度的体育训练中,小学生难以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其学习体育的兴趣也逐渐降低。我们的考试标准应根据现今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今学生的体质水平总体在下降,作为一线体育工作者的我认为,我们的考试项目应丰富,学生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选择其中的几个自己的强项来参加考试,这样既达到了考试的目的,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

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个性培养的策略

3.1 尊重学生体育个性发展,提高因材施教能力。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其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成果。作为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体育个性发展,不断提高因材施教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会将共性教育与体育个性教育进行有些协调,在整体性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在面对体育弱项学生时应多多鼓励其参加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在面对体育优等生时,根据其自身特点加大加强运动量,在原有的运动技术上改进方法,提高运动水平。

(1)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在开展不同种类的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挖掘每一名学生的体育潜能,从点滴之处捕捉到学生体育个性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与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并通过有意识的指导对其进行强化;体育老师在跑步的练习中发现突出的学生应多多表扬,并鼓励其参加学校的田径队的训练,使学生的特长通过训练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来,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体育能力。成长中的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未完全成熟,他们不可能在体育课上面面俱到。当他们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时,作为体育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勉励,要引导学生通过扬长补短的方式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对体育学习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育教学是一对多的教育,受教学时间和教学能力的限制,体育教师不可能采取完全的单独教育,因此其必须要对全体学生提出某些共性要求,但是这些共性要求的出发点必须是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体育个性化发展。

3.2 创新体育教材体系,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1)要不断创新体育教材体系。传统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中心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不利于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和培养。为此必须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来对小学体育的现行教材进行革新。为了满足广大小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个性需要,体育教材的设计必须要多样化,要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将实效性强、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纳入到体育教材中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加大对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的安排。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众多项目中,可以让学生根据爱好和特长进行自主性的选择。

(2)要合理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體育教师应多安排一些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来开展教学。因为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会在行为上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听从教师和教练的正确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投入体育锻炼之中。

3.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要将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统一起来。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的要求来准确定位小学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必须具有科学性,评价办法必须具有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改革体育考核方式,并不是指取消体育考试,更不是将体育课变成“练练玩玩”的课堂。而是要从根本上革新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将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视角、多方式的综合评价机制,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等综合功能。

4.小结

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些人文性的教育结果是难以量化的,但是如果忽视了这些指标,就不能建立起全面、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必须要将体育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体育个性。

参考文献:

[1] 韩冰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20期.

[2] 金晓辉.小学体育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15期.

[3] 蒋佩秀.学生个性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09期.

[4] 范继军.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第25期.

[5] 姚明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小学体育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