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革命,现今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开展研学旅行。采取这种方式,在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以及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组内合作交流能力、信息分析搜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文章就此进行论述,提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分层级差异;地理研学;设计教学
研学旅行即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研学课程,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真正杰出伟大的人,都是在接受终身教育。因为,唯有不断思变,不断创新,不断和新生事物同步,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教,是让孩子被动地接受;而育,是和孩子一起主动生长。教得再好,不过是复制和传递。而育得好,就是蝶变和突破。
研学的目的是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游学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增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的地大物博与人文情怀,体验国家的成长历程,体验地域风情,研判地理知识。
此次泰宁一中首次研学团队的目的地选择在西安,西安的历史,脉络清晰;西安的文化,传承完整。我们的学员走进古都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遍万年历史;在半坡博物馆,聆听远古智慧的声响;在秦始皇陵兵马俑,感受当年秦军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威;在大雁塔,感受盛世大唐的万千气象。研学团队在这9日里穿梭于古今,流连于惊叹的同时,也被这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笔所深深地震撼。同时笔者也将其间对研学课程的所感、所想、所思记录于此文当中。
一、 研学课程课程设计的艺术性
(一)课程设计与真实的场景相结合
研学第五日我们来到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而闻名的华清宫。除了《长恨歌》皇帝与妃子的故事外,华清宫还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下年的内战,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铭记革命历史、凝聚民族大义、弘扬爱国情怀,研学团队设计了观看《12·12》演艺项目这一研学任务。演艺过程中高度浓缩了史实,融戏剧、电影、舞蹈和多媒体、机械运动等于一体,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原貌。学员参与其间无比震撼,同时也真实到触碰到真实的革命历史。
(二)课程设计与真实的体验相结合
研学课程要充满娱乐性、趣味性,调动学员的真情实感去体验。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用当下最流行的东西,去吸引学员参与其间。
研学第一日学员参观建于明代,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在高大气势浩荡城墙上,了解古代城防系统的构造与功能。研学课程设计一个彩绘长安的环节,让学员在小圆扇上描画出心中的西安城。有的学员在小扇上画出西安城惟妙惟肖,有的学员描绘出城墙上的红旗飘飘。
研学第二日研学团队来到了大明宫遗址,汉文化体验课堂,体验造纸、印刷、拓片、陶艺等活动。第三日研学团队进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学员在院校专业人员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第四日研学团队来到了半坡博物馆,学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原始祖先,运用最简单、原始的木头搭建房屋,学习如何钻木取火,解读和区分五谷,同时还了解母系氏族的不同生活方式特色。
(三)课程设计要与学校课标相结合
课标是对真实世界的提纯。考虑到学校、教育局、家长的真实要求。课本也是对课标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能单练以课本为标准。相当于乐高积木,做出一个数据库。
此次研学的先导筹备策划期,研学团队要求孩子们先行做了一些资料上的准备,通过影像、刊物等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 地理位置:即将到达的城市在哪里?查一查,相距多远?将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在路上花费多少小时。
2. 查阅相关地理事件和资料:玄奘西游天竺著《大唐西域记》、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等重要历史事件。
3. 整理相关地形地貌: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物——黄土高原,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陕西最高的屏峰——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也是我国青藏高原。
除了先期准备外,研学手册当中也涉及需要学员调动已学课本知识的部分:比如西安古城各处建筑的作用、比如各大宫殿门楼的朝向等等。学员在准备的这些材料时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结合,还能结合课堂所学,与教师、同学、社会人员等充分交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研学体验。
二、 研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根据课标解读:设计方案课程以旅行为平台,以体验活动为方法,设计方案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符合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此次研学过程中,课程的分层级差异设计体现的较差,参观景点的解说和真实的体验项目中都没有具体考虑到学生研学需求上的差异。比如体验考古这一环节,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一样,都是拿着简易的工具在沙坑当中挖掘。如果能够将地层、土壤等地学信息植入其间,相信我们的研学团队会更有探究空间、更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再比如陕西所在地形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在体验这一生态问题时,研学设计利用多媒體和、简单的小游戏带过式学习。错失了极好的探究机会。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设计更多环节让他们除了直观感受外,还能深入思考,最后生成一份属于研学团队的成果。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过:“比占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抱智慧,要让孩子在体验和游玩中摆脱重复和机械,成为一个有感情有创造的人。”引导孩子,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解决,在解决中智慧,在智慧中自信,至关重要,这是教育必不可少的过程。此次研学团队的圆满出行,给我们在研学路上充分的信心,相信以后的研学会更科学、更实用、更有价值。
三、 分层级差异设置地理研学课程的措施
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在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技能和方法,以及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精神和审美情趣。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其中重要的载体是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研学活动可以社会实践调查以及自然考察等这些形式开展,使用合理的地理工具,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地图等这些空间分析工具和实物工具为支撑,分层级的展开研学旅行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地理知识和创新创造能力,关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让学生能够跳出课本上理论知识的束缚,能够重新塑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整合各个单元的知识。另外教师也要关注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这两者的融合。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给同学们逐层设计问题,打開学生的地理思维链条。比如说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多层级地对学生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考查到问题和实际情景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涵盖课本当中的相关的知识点。设计的问题要和课本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问题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设计的问题,要依托于某种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说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进行某地有关水稻种植以及鱼塘养殖的实地调查,分析某地的具体情况和课本上学到的农田的差异,让学生能够整理不同区域水稻种植的要素,然后得出结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从三个维度开展渗透活动,在具体现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比如说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协调。让学生调查水稻种植情况,可以感受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比较不同地区鱼塘养殖的过程,体会到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理环境带来了影响。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学生在充分分析和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分析和对比,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区域性差异知识和当地的区域动态变化联系起来,进而体会到要因地制宜,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和地理环境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生产活动。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比如说研学旅行结束以后,让学生做汇报答辩,这是对学生的一种结果性的评比,同时也是过程性的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考察和调查以及撰写报告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同时也要观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地理审美,地理兴趣和态度价值观。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关注结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思维水平和广度以及学习方法、合作精神、学生取得的进步等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分层级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主题,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之上,把探究性和地域性以及教育性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教师给学生设计研学的路线和问题,以及怎样处理突发事件,能够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真实的情境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四大素养展示高中地理课程核心价值: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朱翔、韦志榕[J].基础教育课程,2018(Z1):42-45.
[2]黄榕青,陈杰.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及评价方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37-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肖莉,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