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研究

2020-09-26 09:30刘善球刘舜玲王博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刘善球 刘舜玲 王博文

摘 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校位于前端部分,是高素质人才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道教育门槛。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青年教师,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与职后再教育、建立教研与教育协同机制、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2-0106-03

引言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的要求[1]。青年教师是承担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着紧密联系,应加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问题还未能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一直以来,高等学校在提高教师学历、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能力这些关乎学校发展的因素间并未找到平衡,特别是缺乏对处于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的教学能力的重视,致使许多教师存在着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能力弱、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因此,探讨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观念,分析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1.缺乏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分别在课程、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改革,但忽略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政策支持。即便众多高校建立了教学发展中心,然而多只见于形式,真正关于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方式方法并未明确,且稳定性一般,长效机制建设滞后,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协同,促进教学成果的更优化,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加强沟通与协作,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的组织政策支持下进行。

2.缺乏教学经验,套用教学模式。青年教师由于专业各异,缺乏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大多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制作课件、讲解形式等教学内容的呈现,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播知识,很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安排教学形式,容易忽视课堂氛围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导致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课堂上多沿用复习、讲解、鞏固加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研究发现,教师缺乏教学素养,会对高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2]。

3.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认识偏差。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主要由硕士、博士以上高素质人才构成,高校在获取高层次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诸多福利政策。因此,高校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科研工作方面,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甚至在部分高校出现了唯学历与科研能力现象,从而导致高校进入过分强调学科本身,而教学专业知识或教学能力被学科知识所替代的误区。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分散在各学科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并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即便其具有很高的学历与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但在专业的教学能力上仍有不足[3]。

4.青年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存在问题。有效保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兼顾学生需求、活跃课堂氛围、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然而,高校目前仍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不仅仅在前期招聘教师工作中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目前来看,对工作中的青年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时,高校并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认真考核,缺乏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主要将评价指标集中在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科研能力的评价上。由于此评价机制,使得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将精力主要放在申报课题、主攻科研等方面,甚至有部分高校存在以科研能力、学术成果带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想法。因此,青年教师会忽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科研能力能否带动教学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本专业本领域的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应掌握好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之间的平衡。否则,过于强调科研能力可能会导致教师忽视在教育专业知识上的提升,使得教师难以将其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有机结合,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1.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部因素。第一,专业教师缺乏教育学理论知识。高校教师是各个学术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前期的学习研究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即便他们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但由于前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其专业方向,而并没有深入学习、了解过关于教育学和教学工作的理论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青年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自身角色转换,适应其教师身份。此外,非教育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限,关于教学工作的实践、教学理论的应用,青年教师所能做的更是有限,尤其在某些课堂上出现教师竭尽所能地授课而学生却难以理解的情况,这可能就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缺乏和教学能力不足所致[4]。第二,专业教学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扩充。在课堂上将与时俱进、最前沿的学术知识教授给学生是展现高校教师青年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及时、更专业的学习。可现实情况下,诸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所用教材陈旧,甚至很多教材版本都是早期学术影响较大的经典教材。经典教材当然是要用的,但在使用经典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关于专业知识的教材要及时更新。另外,在一些高校还出现了非本专业的教师任课的情况,导致教师硬着头皮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和研究,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体现。第三,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目前,部分高校从学校到教师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在对教师的工作要求、职称评定、晋升、年度考核等方面十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对教师本职工作教学的考核评价。同样,青年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也出现不平衡,由于学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视,导致他们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可能使青年教师敷衍、应付平时的教学工作[4]。除此之外,甚至有高校教师为追求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惜铤而走险,有学术不端的现象出现,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都是高校从上到下对于教学工作的忽视,是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产物。

2.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外部因素。第一,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对于教师平时到课率、是否迟到等可量化指标进行严格考勤,但关于难以进行量化考核的教师教学能力却没有严格要求。这就可能导致教师在考勤上尽心尽力,完成学校要求,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与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激励存在失衡,看重科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因此,需要高校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可制定一些针对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二,缺少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教学科研环境是指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有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平台及制度,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5]。目前,大多高校只是在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学习机会,很少在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上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赖教材,以其习惯的固有方式进行教学工作,由于缺少教学工作的交流、探讨,很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提升。另外,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没有制定体现教学能力的指标,致使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难以得到青年教师的重视。第三,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基础,加上他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授课,一股脑地将其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得课堂氛围过于僵硬。再加上很多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薄弱,这些因素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甚至多有教室前排空置后排扎堆的现象,而教师的积极性也同样得不到激发,甚至教学热情被抑制,在教师与学生之缺乏互动,师生之间的黏合性大大降低,出现学生为上课而上课,教师为上课而上课的现象。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构建

1.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与职后再教育。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时应主动做好岗前培训与职后再教育工作,岗前与职后同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入职前,高校在心理学、教育学、职业道德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补充教师关于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对于职业责任感的认识。同时在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等课堂基本功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这是保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工作。对于入职后的青年教师,也要进行教学能力的继续培训,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总结的平台,并且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同时可引进“师傅带徒弟”的思想,即青年教师向高校中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出不足、做出指导。将岗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发展,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2.建立科研与教学协同机制,提升教学能力。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与他们的教学能力之间找好平衡,不可偏废,建立科研与教学协同机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共同发展。同时,高校要在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互补中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使得教学内容从科研成果中獲取更新,教师将本专业最及时、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其科研水平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从科研工作入手,补充教学工作,以科研能力作为教学能力的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教研一体化”体系,促进科研和教学协调进步,共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再次,要大力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比如在课堂当中要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就教学内容层面而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实用以及前沿的知识内容;尝试在课堂当中融入科研行为,在学习过程当中增强互动性,实现课堂教育体系的创新,形成更加具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课堂。

3.完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首先,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适当增加关于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具体可包括学生反馈、学生成绩、同事评审等方面,以此完善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基于评价体系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教学能力。此外,要及时对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改进,并与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教育理念,促使青年教师充分把握了解新的教学形式,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使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够得以持续改进优化,提升教学能力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的制定中,将学生一方也纳入其中,不再单独考核教师教的一方,学生作为教学成果的体现不可忽视。同时,师生建议在评价指标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实际的参与者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补共进。对于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要明确教师教学能力与职称评定的关系,将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一同作为评价指标,并且指出教学工作评价的具体形式,以及在评价体系中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促进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同步推进,使其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都得到提升[6]。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思维灵活,一旦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便会激发其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源动力。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并鼓励青年教师申请教学有关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多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教师在课题研究与论文发表中会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总结经验,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予以验证,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将申报教学课题、发表教学论文也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做出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制定中除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外,还要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激励有所倾斜,大大提高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能力[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8-01-31.

[2]  Hativa,N.Teaching for Effevtive Learning in HigherEducation[M].Holand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0,(45):113.

[3]  刘泽华,王莉芬,赵红.“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9):102-104.

[4]  彭明芳,谢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136.

[5]  向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4,(12):93.

[6]  祝文钢.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41-43.

[7]  樊小杰,吴庆宪.提升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制度创新与文化重构并举[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3.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