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应、骨”,会写“旅”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难点: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 课时
一、由“诗”引入,开启童话之旅
1.诗文链接“蟋蟀”,创设活泼氛围。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图文。作者叶绍翁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小孩子兴致高昂地拨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蟋蟀的住宅》中写道:“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小小的蟋蟀总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也让童年生活多姿多彩。
2.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要好”。
句子:“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要好”是什么意思呢?你和谁也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呢?
3.识写“旅”字,导入并板书课题。
有一天,这对小蟋蟀正高兴地捉迷藏,一场意外却发生了,于是,蟋蟀小红头开启了一次“特殊”的旅行。(板书课题,板贴:红头图片。)
“旅”字注音并强调字音lǚ,了解“旅”的演变过程。指导书写“旅”字。
二、整体感知,明晰旅行路线
1.读通课文,掌握大体。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特殊旅行?
2.领悟字词和句子。
①整組识记“齿、嚼、吞、胃、咽”这5个生字(和吃东西有关)。
②对比识记生字“管、等、算”。
③集中认读词语:
捉迷藏:要好,咱们,草堆,作声,偷偷答应。
红头遇险表现:做梦,来得及,救命,拼命,悲哀,知觉,光亮,流下眼泪。
青头遇险表现:大吃一惊,轻轻一扫,一骨碌,消化,当然,刚才,笑眯眯。
借助分类词串分别简要概述红头和青头捉迷藏、遇险时的表现。
利用组词辨析多音字“答、应、骨”。
出示语句: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跳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经历,说说让自己大吃一惊的事情。
3.理清脉络,概述故事。
①青头和红头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小组交流: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在课文中圈出表示红头在牛肚子里位置变化的关键词句并填空。
③小组汇报:(牛嘴)→( 牛肚子 )→(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根据路线图,简要说说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主要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有条理地把故事说清楚。
4.出示“反刍”科学小知识视频。(板书:反刍。拓展其他反刍动物。)像这样将“牛反刍”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童话中,通过设计人物和情节,编成有趣的童话故事多有意思,这类童话被称为“科学童话”。(板书:科学童话。)
第二课时
一、再现路线,概述故事情节
二、关注语言,感受丰富想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7至19自然段,画出红头、青头说的话。
2.边读边想象故事场景,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学生分角色朗读“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学生表演读“我被牛吃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借助提示语展开想象,读出人物心情变化。
借助关键词“救命、拼命、大吃一惊、轻轻一扫、一骨碌、悲哀、知觉”展开想象,体会旅行惊险。
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感受真挚友情。
三、讲述故事,想象创编片段
1.依据旅行路线图、插图、关键词“拼命、救命”等和同桌讲故事。
2.请用上“旅行、草堆、眼泪、笑眯眯”等词语想象创编一个童话的开头,并概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分类指导,规范书写生字
1.指导生字“算”,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下部最宽,教师指导示范书写。
2.指导“命、胃、管、等”4个上下结构的字。
3.指导“咱、救、拼、扫、刚、流、泪”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拓展阅读,走进《羚羊木雕》
出示《羚羊木雕》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作者张之路爷爷还写过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霹雳贝贝》《第三军团》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羚羊木雕》被选入中学课本。课后让我们一起来继续阅读《羚羊木雕》吧!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