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霏
“妈妈,我帮你摘菜好吗?”
“你去看书吧,其他都不用管。”
“妈妈,我衣服需要洗了。”
“你放洗衣机里吧,不用管,我去洗。”
这样的对话应该在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爱,
浇灭了孩子学习劳动的热情,也让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不经意间造成孩子不需要加入家庭劳动的错觉。
家庭中尚且如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则往往被其他课程替代,且无计划、无考核,有时还被作为“惩罚”手段;而在社会上,不劳而获,名利唾手可得,“黄粱一梦”的故事早已不再是引发家长和孩子警惕的寓言,反而变成了一些孩子对“守株待兔”的渴望。
正如本期《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一文中提到的一种现象: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多媒体特别是一些自媒体的发展,一些手机APP成就了一大批“网红”,面对这种纷繁的网络世界,加上部分“网红”的误导,使得很多孩子对劳动越来越不屑,甚至有不少孩子表示自己的理想是长大之后当一名“网红”,原因是不用那么辛苦却有名有利。
但是黄粱一梦终要醒,守株待兔也荒废了光阴,终究会一无所获。要扭转这一现状,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模仿”自己,主动学习,爱上劳动;在学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3月也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教育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让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也有了“硬指标”。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写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当孩子享受劳动带来的荣耀和幸福,并由此获得个人价值的肯定,乃至创造出社会价值时,进而养成劳动习惯,那么孩子们终将会在脚踏实地中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精彩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