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厉锦轩
打卡理由:初次见面,少不了彼此介绍,互相熟悉。打卡第一站必须是校史馆!了解它的过去,参与它的现在,見证它的未来。知道自己将要度过三年青春的地方是怎样的,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莫名的力量源泉。
坐落于凤起路上,环绕于清水河旁,杭州高级中学的拱门雅致而温柔地矗立着。越过重重碧树,花园深处便是幽静的校史馆了。
门口的玻璃柜里放着一张陈旧的“中举捷报”,是用端庄的隶书写的。这里最早是江南贡院,于谦、王阳明在此考试并中举。清朝末年,凤起路边上办了养正书塾,后成为省立一中,最后和贡院的省立一师合并。
再往深处走,历史的画卷铺展到了五四时期。恍惚间,我看见三两学生匆匆走过,手里捧着一叠油印的报纸,面朝校门外的警察毫无恐惧——这是“浙潮第一声”。
老师们微笑着走过,然而背脊笔直、双目明亮。一个矮小的男人留着八字胡,他慈爱地念起年轻人的信,说起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他便是鲁迅。展厅中央放着他编写过的教材,一切亲切得像是他仍在这里铿锵迈步。
继续向前,一间不算宽敞的活动室里,几个青年高声吟诵着新写的诗,有的击节叹赏,有的批评指摘。是湖畔诗社。那诗句多么清新自由,因而成了文学史上“现代爱情诗的源头”。
走过回廊曲处,便看见另一个故事。天安门上,毛主席身边,须发花白的老者推了推黑框眼镜,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是杭高的国文教员陈叔通,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自城楼远望,看见孩子们走出校门之后扛起枪支、拿起钢笔做了战士,他们英勇的背影在校园的砖瓦草木间永远不朽。
展厅出口处,炫目的阳光重新从天泼洒。校园里熟悉的草木越过重重岁月向我走来。掌心升腾起一股力量,要我不负百廿春华秋实,顺着洪流,阔步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