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2020-09-26 14:38李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李强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初中德育的必修课,是提升初中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主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初中德育教学中要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渗透,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 德育;道德;法治

我国中学教育不设社会学科,因此,新教改初期,我国的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地位总体上比较边缘化,在课堂教学中找不到合理的渗透点,学生也不会主动挖掘它的内涵。当下初中教师应当随着新教改的深入,通过多种教法、多种教学形式渗透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意义,创新德育教学思路。

一、重新定义学校教育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

1.制定与社会接轨的德育目标

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以及合理的课堂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社会化”是促进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催化剂,对德育是极大的推动,进一步揭示了德育的时代性与发展前沿,也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初中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就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不要阻碍学生发起自觉性、主动性的求证活动,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例如,本次疫情使正常的学校教学受到影响,但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是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通过电视、网络为初中生进行网课教学实现的,成为传统德育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通过反问学生:“你为什么上网?”学生很容易意识到,知识、道德、法律等课程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网络上,这就能够促使学生将网络化学习纳入价值观念中。

2.融入社会工作视角与理念

例如,通过引进社会工作方法,针对一些贫困生、受处分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教职员工应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帮扶,改变大多数时候德育“守株待兔”的状态,主动接近学生去找出有需要的个体,将德育工作焦点集中在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上,通过观察、询问法找出学生在社交中产生的互动问题,运用德育协调法去除互动障碍,改善多方之间的沟通状态,达成德育目标。

3.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培育学生自身的尊严和人格,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德育工作之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落实德育的时候能够立足于人格平等的沟通方式,善于发掘学生的閃光点,因势利导,在纠偏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间接提高学生自律的能力。总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突出“尊重人、尊重学生、互相尊重”,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中的“自尊心”“自信心”,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完善人格、培养个性。

二、提高教师素养

1.重视德育对学生的远景作用

初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朦胧状态,处于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发展阶段。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引导者,要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间接地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厚度

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管理都趋向于规定“教师应该怎样提升德育水平”,或者将德育任务直接分解落实在各科任课教师身上,这属于德育责任与义务的认知不清。尽管德育工作不是非要依靠专业的德育教师完成,但初中教师是需要具备一定德育能力的,学校聘用青年教师时应多从该教师的教育心理学水平、专业背景方面来参考评估,要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情感教育的能力。

德育问题关系到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各任课教师对德育有一定的认识,积极建设德育专业厚度。这对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养

初中学生是有思考、能判断的独立个体,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班主任往往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我们知道,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班主任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并在此基础上用德育经验和方法指导学生为人处世,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基于此,班主任要勇于打破“教师中心”的思想束缚,创造平等的沟通氛围,发挥引路人作用,使初中学生养成一种敢于在班主任面前自由表达的习惯,使班主任能够放下身段,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完成信息互动的同时平等传播德育内容。

三、采用“角色扮演”的直观化教学

1.重视创设德育教学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将角色扮演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学习、生活、法律意识等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发现德育内容在生活中的意义,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体验,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正确性。

2.重视启发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德育内容过于抽象,教育方法缺少创新,学生很难找到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首先应纠正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偏差认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未定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逐渐走向成熟,这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德育学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德育接受水平,否则就无法及时地发现问题、教导学生。

四、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抗压的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又要关注心理健康。当代初中生成长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变革时期,对人生缺乏感悟,稍遇挫折就厌倦生活。例如,遇到家人、同学患病,反而容易给自身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心理健康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看似与道德法治无关,实则是德育的核心。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在社会压力下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解读人生,直面社会危机,修炼心理品质。

2.通过课外活动增强心理归属感

课外活动是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平台。对于一些心理存在自卑、消极情绪的学生来说,课外活动是他们心理宣泄的主要渠道,是一个心理上的“自救”契机,因此,学校组织大型课外活动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文艺晚会、竞技比赛、联谊会等,有校史馆的学校还可以组织集体参观活动,通过介绍学校的历史和取得成绩,在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阶段穿插丰富活动,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归属感。

3.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道德行为可以对目标对象施加影响,起到比较直接的示范、表率作用,如果是来自教师的教学活动,那么它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俗话说“上行下效”。如果一个教师在世界观、价值观面前严守底线,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那么学生就都会“见贤思齐”,从思想上、行动上向教师的道德行为看齊,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争相模仿,有效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五、强调公德教育,注重习惯养成

1.强化公德教育

当前,公德、文明等教育口号逐渐落后于物质社会发展的速度,使道德问题成为人文话题而非强制教育,而本次疫情中出现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的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不言而喻,这对初中生抵御社会陋习、强制性培育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有着最直接的教育意义。例如,“随地吐痰、保护动物、讲卫生”等过去认为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当前成为全人类的深刻教训,在这种舆论一边倒的风向影响下,初中生很容易意识到公德、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这种“倒逼”背景恰巧对初中生形成社会公德、养成文明习惯发挥了作用,抓住疫情契机进行公德教育,为社会文明打好基础。

2.强化公民教育

德育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在于必须强调合格公民的道德教育,这是在学生走向社会前必须强化和实践的教育。所谓“学知识先学做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吸纳体验式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德育内容方面,文化素质教育是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德育措施,综合考虑初中学生的德育发展需求,可以在实际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相关社会组织的联系,在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使学生参与到提高个人功德素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体验的影响下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如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德育素养的认识,进而确保初中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公德体验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个人人格素养和整体素质,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素养,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用灵活的教法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孟凤漂.浅谈德育故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31-333.

[2]马镇东.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浅谈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9(20):209-210.

[3]卢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育云平台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9.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