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普:让更多的人具有科学精神

2020-09-26 13:40仲颖
检察风云 2020年15期
关键词:科创科学素养科普

仲颖

疫情尚未彻底消除的夏季,中央空调能开吗?新冠疫苗何时上市?是不是人人都要接种?打开百度,有关病毒以及防疫的各种知识和新闻报道应有尽有,这些内容都涉及科学防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科普。

的确,对于未知的病毒,人们只有了解得多,才能在防疫中做到有的放矢、众志成城。除了疫情防控,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一定的科学常识和辩证思维。然而直面当下的很多社会问题,却反映出人们普遍缺乏科学素养的现实;而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也需要更多高科学素质的市民共同参与。那么,如何改进创新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呢?

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分众化科普理念

“科普之行走到哪儿,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就传播到哪儿,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社会的普遍共识。”上海市人大代表牟振英说。

谈到科普,很多人想到的是网络通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天文气象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牟振英表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上海的科普工作做得相对较好”。

据了解,2018年上海已经拥有331家市级科普场馆和基地,2017年观众量达到6000万人次,这些科普场馆和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科普的除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保健品的痴迷和疯狂、对投资理财收益与风险的片面理解、对公共安全知识的迷茫和无助,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民众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辩证思维的意识不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上海市人大代表牟振英表示。

上海市人大代表顾洁燕是一位科普工作者,她曾多次在市人代会上提出相关建议。她认为,当前科普工作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科普对象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科普服务能够更加精准化。“比如孩子的父母,可能希望针对孩子有一些高端的、精品化的内容;年轻白领在全球各地跑,当他看到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是这样提供服务的,也会希望上海的科普场馆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有适合他们的项目;还有针对老年人、社区居民的需求怎么去做,不是大众统一的做法,而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的项目或者一些服务。未来如果精准化做得更加到位,上海的科普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改变“自上而下”的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建立分众化理念是创新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顾洁燕表示,科普工作是否科学有效,最根本的在于是否把握好科普工作的本质——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抓住科普工作的真谛所在”。

顾洁燕特别提到科普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观念。“以前我们做科普是自上而下的。比如政府要普及疫情有关知识,我自上而下给你普及;农村要宣传病虫害防治,我给你普及。但是现在,科普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科学素养,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未来成为科学家”。科学家是求真、思辨、敢于否定自我,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群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都需要这样的思维和能力”。顾洁燕说以往传统的科普做法,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通过科普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未来科普工作要深入思考的方面。“这种能力要求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就是要让这个人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他愿意去学、去对话、去讨论,愿意在自己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素养才经得起推敲,这才是我们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市民真正有的素养。未来我们的科普工作还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建立科学教育机制,促进科研与科普开展更多合作

當前,上海正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整个科创中心建设最基础的工作,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市人大代表刘新宇表示,科普除了将一些优秀的科技产品进行科普化宣传,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之外,还可以提升科技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科普夯实基础,反过来,科普工作也离不开科创事业发展产生的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创造的知识我们进行转化,我们就不会做无米之炊。”顾洁燕代表说。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要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助力(图/IC photo)

“科普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是社会教育的范畴,涉及技术、工程、教育、科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顾洁燕表示,很多专业水平高的科研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要做科普却不一定能胜任,而另一方面,“我们做科普的,生产不了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转化出来,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个纽带、桥梁把科研与科普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一个科学教育共同体并没有完全建立,“科学普及的桥梁还没有非常好地建立”。

如何建立起这样一个共同体,顾洁燕建议推动科普人员与科创人员建立常态合作关系。此外,在上海市重大专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等财政资金项目中,对成果的科普转化作出要求,明确规定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科普,助力科研工作者寻求合作方,把科学成果进行相应的科普转化。同时建立评估量化标准,对该科普成果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益。

激发体制内人员活力,鼓励体制外人员参与

要做好科普工作,同样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我们现在做科普的机构主要是:国有单位,财政扶持的,其他主要是各级科协、社区科普基地,还有一些企业。这样的团队整体能力不强,要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顾洁燕坦言。

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顾洁燕建议:“可以尝试让场馆有更大的自由度,通过探索国际通用的做法,鼓励做一些创收。创收部分主要用于科普工作的开展,同时可以用于人员绩效,这样体制内的机制就活起来了”。

上海市人大代表王莲华建议,上海在各类人才项目中,单独设立面向科普专业人员的子项目。她介绍说,目前市科委负责的人才项目主要包括“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均面向不同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市人社局主要负责的“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申报对象主要是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科研人员;市委组织部负责的“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虽然没有规定对象人群,但在评审中缺乏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经济利润等成果的科普工作者,很难与其他领域的精英横向比较。为此,她提出制定符合科普领域特点的评价指标,培育一批优秀的高端科普人才,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科普事业。

顾洁燕还建议鼓励更多体制外的人参与科普工作:“一些国际大企业很有社会责任感,我们接触到不少体制外的专业人员,他们非常渴望被认可,我觉得需要多管齐下把整个生态做活”。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科创科学素养科普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