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染墨

2020-09-26 13:27石红许
名家名作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平书法

石红许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正是书家李小平的座右铭。

认识李小平,源于一次未成行的书画活动。大约是甲午年(2014)秋季,上饶县某单位搞个翰墨方面的沙龙笔会,让我邀请三五个书法、美术名家出场。我想到了云翔兄,他就举荐同为“信州七闲”成员的李小平。遗憾的是,经过电话联系,李老师却告之没有空,那时他刚从横峰移师上饶,却移不掉乡情的牵挂,经常两头奔波,横峰那边有一些学习书法的学生需要他去辅导,还有多年来积累的人情世故和绵绵乡愁的呼唤。

就这样,我和李小平渐渐熟悉起来,交往也多了起来。再牵头组织文艺活动,我就会力邀李小平先生,却怕他没有空,好在每次他都应允,三清山、龙潭湖、铅山畲乡等,都留下了他谦卑的身影,飘散着他挥洒自如的墨香,荡漾着我们愉快的笑声。

身为写作者,我虽然不乏书写汉字,甚至也在纸上龙飞凤舞,但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书法門外汉,有书无法,毕竟书法与书写是两码事。对于书法,我只是停留在叶公好龙的层面上,但要我去对书法指指点点,不啻说三道四,要我“钻之弥坚”,我就更惧怕了。小平则希望我能为他的书法写些文字,他越是恳切,我就越觉得“仰之弥高”。面对一幅书法,在书家面前我就是小学生,很多字都认不出来,有的以为有把握可一读就错了,贻笑大方,这种尴尬遇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我都虚心接受。

阅读了小平多幅在全国获奖的作品,欣赏之余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更别说鉴赏,看门道与我无缘,唯有看热闹的份儿。我纳闷,那一笔一画怎么就那么神奇地在书法家的笔下生花了呢?为什么那染毫里流泻出的线条轻重缓急的变化能够呈现出书法的无穷魅力呢?我就会偷偷注视小平先生的那双手,看看有什么不一样,除了厚实、沉稳、灵动,其他我看不出来。

和小平先生交谈,才对他的书法追求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个小学生,偶尔读到历史课本上的一幅书法局部《十七帖》,居然莫名其妙地爱不释手,一个人静静地与一张在同龄人看来并不起眼甚至有点不清楚的黑白图片默默对视,陶醉其中,并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抚摸。什么叫天赋?我觉得这就是天赋。这个人就是李小平,书感很好似是天成,从小就悟出了书法讲究传承,从小就能领略书法的风采,不成为书法家才怪呢!每每回忆起少年时的那一幕,小平先生就十分感慨,往事历历在目。《十七帖》的作者王羲之以一篇《兰亭集序》而名闻天下,实现了书法和写作的完美结合,一序唱千年。“二王”书法永远是传统是潮流,是书艺的最高艺术境界。小平先生习书从唐楷入手,其后钟情“二王”,用功尤勤,日日操练。王氏父子的书法审美奥妙究竟在哪里?反复阅读《兰亭集序》,甚至去绍兴兰亭还买了一册长黑白拓片,吾属愚钝之人,终究看不出来道道。所以,愈加佩服小平先生,竟然以此为人生终极追求。何等崇高啊!唐朝诗人张祜言:“长波溢海岸,大点出嵩丘。不绝羲之法,难穷智永流。”这简直是小平先生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常听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外公告诫,字是一个人的门面,读书之人尤其要会。除了数理化,我对书法陌生得很,至今回想起来,真是辜负了外公的一片良言好心。想必小平就是勤奋加灵气,才走向成功的,书法之路越走越远。当然,他仍然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不唯奖项,不为名利,为的是对书法精髓的理解、领悟。

阅读小平的书法,我像在听一首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音乐,触摸那纸上的笔画,抑扬顿挫,浓淡相宜,一个人的性情就慢慢地透过纸背而呈现了出来。站在他的书法作品前,像他在无声地和我对话。小平的书法看不出媚俗之气,每一幅作品都和他不紧不慢的语气一样充满着节奏感,都和他总是微笑的面容一样给人淡泊、温润、平和的印象。平时,小平先生就是这样和我聊天的,聊书法聊人生。不说他拥有“国字号”名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不说他获得了多少个书法大奖,单凭他的谈吐、品格,就足以征服许多书法爱好者,以及书法圈内人士。

一般来说,一幅书法作品不外乎朱、墨、白三种颜色,不管近朱还是近墨,看多了、听多了,也会鹦鹉学舌三两句,再观小平书法,我发觉其作品里的笔墨和空白的处理老到娴熟,没有刻意造作,显得自自然然,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其所书的主题内容,情感的抒怀、思想的光芒往往就不经意摇曳在笔锋的虚实间。

是兴安文化孕育了小平的书法。兴安,古之横峰县也,隶属广信。小平先生就出生于横峰青板金鸡山麓,葛溪逶迤绕村而过,为小山村飞出一个大书家而欢快歌唱奔向信江。横峰城北的岑山上,那布满藓苔、斑斑驳驳的四个大字“古龙泉庵”,据说为怀素所书,为什么却是行书呢?狂颠圣僧难道也有小桥流水的时候?小平先生以书法专业素养胆大而心细地提出质疑。这体现出小平先生对家乡的挚爱,更体现出一个书家的文化责任。

“横溪清浅水,共说似兰亭。红红鱼翻浪,幽幽鸟下汀。流来一涧绿,照去万峰青。不断如琴响,高人彻夜听。”侧耳倾听一支兴安八景之一《横溪曲水》,小平先生却体悟出兰亭墨韵,化作笔下生命律动的线条,唱着曲水流觞的歌谣。小平的书法无不折射出音乐的韵律,他自小酷爱音乐,笛箫是拿手好戏,一曲《枉凝眉》或是《化蝶》,蘸着江南水乡的诗雨,从那竹管里流淌出的是浑厚婉转,荡气回肠,借助民族音乐的营养,小平先生的书法别有神韵,布局、强弱、节奏等把握得恰到好处。日积月累,练就一手鹰隼雄力,运笔高蹈如舞燕,中、侧、藏、露信手拈来,自由转换。

“悦雨斋”,北兰亭创始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提笔写下三个字送给小平,是鼓励、是鞭策,更是境界。悬挂简陋书室,小平以此慎行,省察自己,上下而求索书艺真谛。听听那雨滴,轻轻地漫漶开来,是小平先生在奋笔疾书吗?墨落宣纸,横撇竖捺都勾勒出仓颉的神韵,彰显着秦汉的身影,闪耀着晋唐的风骨。

小平先生将书法作为毕生的追求,还体现在他的书法教育上。小平先生以书治家,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其夫人的书法是日有见长,佳作频频亮相书界;儿子也成为书法爱好者,在大学里出类拔萃。他言传身教,染墨兴安,在老家横峰办了多年培训班,遍是门生。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小平先生乙未年举家正式迁徙上饶,怀揣一管毫锥择水南而居,比邻信江书院,紧靠娄氏理学旧第,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古老的广信府文脉正源于此,由此我相信小平先生的书法一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在信江之滨,在黄金山麓,他与夫人并肩作战,每日挑灯临池,教学相长,学生们一个个慕名而来,有成年人、有中小学生。一位家长说,看了他的字,我就相信了他,把孩子交给他很放心。

我也是在翰墨的芳香里一笔一画喂养大的,我也想成为一个书家,但是,“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不过,身边能有这样一位书法家,欣欣然也。我决心做一个虔诚的书写者、守望者,间或也捉刀叩石问雕虫。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靠一个一个城池一样的方块汉字垒筑而成的,它们以不变的情怀一次次逃过劫难,躲避兵燹、灾害、人为破坏,隐身于甲骨、竹简、碑刻、石刻、纸书、丝帛等,忠实地守护着笔画的庄严。

进入数字化时代,对书法保持敬意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啊,一个以“二王”为目标的书坛默默前行者,“何当挥洒羲之韵,胸里阴霾雨放晴”。通往书法艺术彼岸的路,已在小平先生的脚下无限延伸。

猜你喜欢
小平书法
“小平同志刚刚为深圳题词了!”
去饶城买房
诗书画苑
放风筝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小平同志为何没回家乡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