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八句建筑师遇上“云设计”

2020-09-26 12:19陈霖
东西南北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馆世博会建筑师

陈霖

“好看的直线不一定要像尺子那样笔直,你细看,它有戏的。”不少建筑设计师常随身带着纸笔,一有灵感就拿出来画房屋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何镜堂就是如此。他两只手能平均使劲儿,右手把脑中构思描出来的同时,左手做笔记。82岁的他已经画了60多年的直线,设计出许多知名建筑。比如在广州山林间的白云山公园,置身其中仿佛“在花中走、云中游、山中行”,在今年“五一”假期,成为广东省旅游人次最多的景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深圳科学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等都展现时代特色。最近,何镜堂又站在了时代浪潮上,尝试“云设计”。

疫情也改变着建筑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给各产业带来复工难题的同时,也加速数字化转型,许多人开始“云办公”:用远程办公软件沟通、开会,线上工作。医生“云问诊”,用视频为病人看诊,在软件上开药;教师“云教学”,给学生直播上课;房企“云卖房”,通过VK全景看房线上销售。钉钉、企业微信等远程办公软件成为业界复工的重要工具。在建筑界,用软件做设计并不稀奇,但要根据多方需求不断修改方案,原本主要是面对面沟通,疫情则让更多设计师走上“云设计”。

疫情暴发后,何镜堂不必再前往工地查看进度。疫情也改变了建筑和空间的设计思路。疫情早期,一些楼房的管道排气系统不佳、导流差,病例排出的病毒经由排气扇传到其他户,导致病毒传播,这早有先例。何镜堂记得,非典期间,香港淘大花园内的卫生间排水口下防臭U形聚水器的水干涸,排气不佳,一名病例腹泻,粪便携带的病毒通过厕所的管道系统在大厦内传播,导致300多人感染。因此,这次疫情暴发后,何镜堂在设计房屋时特别注重通风系统,“设计高层建筑时要特别注意管道排污,还有通风排气,比如和空调师傅反复沟通,确保空调管道的设计能挡住室外病菌”。

此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也不能“摊大饼”。“摊大饼”是较为常见的空间设计思路,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不断扩张,可是一旦发生传染病、地震等突发事件,可能影响救援进度。“以后设计公共空间时,要适当留空,楼与楼之间最好有绿地隔开,还要提前想好哪些建筑适合改建成像方舱医院这种临时救援点。”在何镜堂看来,重要的还在于理念。“‘地球村注重人和各物种的关系。人类建造房屋、改造城市,不能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要尊重它们,否则它们可能会报复的。”

“哦!这是中国的”

何镜堂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之父”。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这是世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在主场举办世博会,建造中国馆以展示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便成了重点、难点。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何镜堂是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称华工)建筑学院院长、总设计师,参加了大赛,和他竞争的还有300多个团队。何镜堂记得,海选筛选出50个方案时,他就被淘汰了,决赛时评委却很苦恼,“因为没有特别亮眼的”。原来,海选方案太多,评委只能通过照片甄选,漏掉了一些好作品,其中就有何镜堂的“中国器”方案。

“通过一栋建筑体现中国文化,要让每个人看到后都觉得‘哦!这是中国的。”何镜堂定了8个字: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在他眼中,有两个细节最能体现这8个字:梁架和环保。“西方的建筑很多是石头,但在中国,不管哪个朝代,主要建筑都是木头做的,也就是梁架,一根一根搭出来的,所以在搭建部分,我参考了中国传统的梁架结构,形状则参考了鼎、罐,还用中国红作为‘外衣。”这便是“中国器”方案。另一方面,节能环保是时代精神。何镜堂把建筑架空,还设计了45度角,底下形成广场,通风很好,冬暖夏凉。他记得,后来中国馆建成,排长队参观的人也晒不着。

最终,国家馆以何镜堂所在的华工的“中国器”为主,地方馆以清华大学的“叠篆”为基础,两家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团队,何镜堂任总建筑师。

何镜堂记得,中国馆落成后,有人说像四川人打麻将用的桌子,有人说像重庆火锅,还有人说像粮仓,“但这些意向都没有脱离中国,就是你一看到它就觉得这是中国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器成功了”。中国馆位于世博轴东侧,后来改造为中华艺术宫,展览名贵珍品,年年迎来许多游客,何镜堂自己每年也要去看一看。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当时觉得自己重生了”

何镜堂是获奖最多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建筑师。他出生在广东东莞,“那时的东莞只是个人数不到10万的小县城”。家门口是东江支流,哥哥是广州美术学院第一届本科生,何镜堂常跟着他到江边写生,画乏了就踩水流,时而溯流而上,时而奔跑而下,与自然為伴。那时起,小镜堂萌发了对美的认知。

在东莞中学念书时,何镜堂听老师说:“建筑师既要懂艺术,又要懂技术,所以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他便报考了华南工学院(华工前身)。何镜堂入学后,和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交流,“第一次知道了抽水马桶”,开始对现代都市生活感兴趣。紧接着,国内发生了“大跃进”,流行“农田亩产万斤”,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何镜堂话不多,不爱出风头,为人低调老实,还好遇到了恩师夏昌世。

夏昌世毕业于德国蒂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当时,德国的建筑教育流行包豪斯学派,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开创现代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何镜堂常去夏昌世家画图,“夏老师叼着烟,偶尔过来瞧一眼,指导一下”。那时的建筑学教材有不少是国外的,全英文,到老师家要搭公交,他就将信纸裁成1厘米宽的纸条,写满英文单词,搭公交时就拿出来背。

猜你喜欢
中国馆世博会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部分国家馆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品会徽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