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麦青青
“人的一生经历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设施的建设。我虽年过七旬,但我愿意脚踏实地与广大同行一道继续前行,不断进取,为改善我国的医疗设施面貌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是黄锡璆2012年获得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后,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那年,他72岁。
8年后,当国家紧急决定在疫情发源地和重灾区的武汉建设火神山医院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医院建筑设计师,80岁的黄锡璆再一次临危受命。
在黄锡璆带领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仅仅用了60个小时,两天两夜,火神山的施工图就顺利出炉了!
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黄锡璆率领的医疗建筑团队,在短短的7天之内就完成了小汤山医院艰巨的设计任务。
从小汤山,到汶川、玉树,再到火神山,黄锡璆总是那个在“危难之时显身手”的担当者。
2003年4月23日,北京“非典”患者劇增,在医护人员被大量感染,床位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设计任务,落在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头上。
62岁的黄锡璆当时患有眼疾,不宜长时间工作。但接到通知后,他无暇顾及疲累的双眼,带病连夜手绘设计草图。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上级领导要求他三天三夜内完成小汤山医院的设计任务。为了尽快出图,黄锡璆和他的设计团队几乎24小时接力式画图。
“设计团队30余人,现场有7000人等着我们的图,大家都很着急。”
但有过多年医院建设经验的黄锡璆却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这样短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也会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地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协调,甚至发生过激烈争吵。
黄锡璆深知,救治病人的医院不能只提供病房,它不是生死之间的中转站,更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它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是为生命托底的所在。
那段和死神抢时间的日子,他几乎每天忙碌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然而,翌日清晨,他又会早早来到小汤山设计工地。身边没有桌子,他就蹲在马路边画图纸。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七天七夜后,小汤山医院在5月1日深夜接收了第一批患者。
几天后,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医管局等地的专家前来实地考察,他们对设施布局、流程技术等赞不绝口。
洁污分区分流,医患分区分流,严格的卫生隔离,使得这所“速成”医院创造了共收治病人680名,康复672名的奇迹,而在小汤山医院日夜奋战的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在建成的两个月时间里,小汤山医院共收治了世界十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治愈率超过98.9%,为北京市有效控制“非典”疫情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为“医疗史上的奇迹”。
这份奇迹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为设计师的黄锡璆将自己毕生的钻研所学用在了“刀刃”上,这份来自心底对生命的敬畏,让他笔下绘制的医院图纸总能做到最大程度的精益求精。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17年后出现,黄锡谬不无感慨:“没想到小汤山医院的图纸还能再用一次,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再次被使用。”
以小汤山医院的设计为雏形,黄锡璆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很多改进和优化的新建议。9天后,火神山医院从他的设计图中拔地而起!4天后(2月6日),雷神LJJ医院验收移交!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说:“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做到。”
谈及医院建筑设计的初衷时,黄锡谬在多年前就说过:“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设计最大的原则。”
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个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华侨家庭为男孩儿取名“黄锡璆”,以“璆”命之,无非是希望他一生如美玉一般,平安吉祥,怀瑾握瑜。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华侨选择归国。但当时的印尼政府规定,一旦回国,必须放弃印尼国籍,并签字保证不再回原居留地。那时正读高一的黄锡谬,毅然决然地在当地政府移民局“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57年,当时只有16岁的黄锡璆和几位同学泪别父母,踏上了“芝万宜”号轮船,在海上漂流了五天五夜后抵达了香港九龙。两年后,他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开始了他的建筑学生涯。在这里,他遇见了被称为“中国建筑四杰”的四位建筑大师: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俊。
1964年8月,黄锡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分配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上岗之际,国家开始了三线建设,领导有意留他在北京参加一些工程设计。但他坚持“到艰苦的第一线”、“要下海游泳”。这一次“下海”,他的脚踏在了四川泸州自贡的土地上。这片土地上的工厂车间设计、医院设计、食堂设计等等和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的建筑物,皆起于他的才思和匠心。
后来,十年浩劫开始了,作为海外归来的华侨,他戴上了“黑九类”的帽子。在十年浩劫期间,除了日常干脏活累活,黄锡璆还自学了英语。难以想象,在那个“排外”和艰苦的年代,他是如何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因为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一流的专业水准,1984年,黄锡璆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1987年,黄锡璆获得了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博士毕业后,比利时、美国、新加坡等国曾提供优越的条件聘请他,可他丝毫没有动摇,甚至劝导同学和他一起回国。
黄锡璆带着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回国,提交了一份份出色的医院设计方案。然而当时国内的整体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他太过“前卫”的设计并没有得到器重。
屡屡受挫后,黄锡璆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设计思想“束之高阁”,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条件,他将思路转向了小医院。他带领团队辗转在金华、九江、宝鸡、临淄等地的一些小医院,那些医院大的有一万多平方米,最小的只有3300平方米。但黄锡璆努力在其中寻求突破口。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中,他渐渐将这条幽暗难行的小路变成了通衢大道。
不久,凭借金华中医院的科学设计,他获得了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的金华中医院让黄锡璆名声大震。
随后,他参与的设计项目获得过56个省部级以上的医疗建筑设计奖项,黄锡谬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医院奠基者”。
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2001年,黄锡璆退休了。退休后,他没有赋闲在家,对专业的荒废在他看来是最大的暴殄天物:“我喜欢工作,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公司需要,我愿意一直工作下去。”
迄今为止,他已经主持设计了200多项医疗工作的项目设计,带领我国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李丽荐自《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