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路上,我们呼啸而过

2020-09-26 12:00周语
莫愁·时代人物 2020年9期
关键词:定义巴黎书写

周语

在很长时间里,媒体的话语中,青春和人生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关于青春的书写,更多地进入虚拟与想象世界的探险,而以村庄、都市、生存状态存在的作者则逐渐减少。刘文的文字属于后一种,无需太多的文学定义或者身份符号的编织,她的行走、阅读、书写,本身有很完整的方向:从青春到人生的过渡。

《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中,刘文在旅行中体会到的人生,有了超出自己生活视域本身的丰富。比如在香港的辛劳,在巴黎的自在,在布拉格的浓郁文艺范儿,这些文字只能在自己的路上才能获得最独特的诠释。

刘文即是这样走在路上,思考自己的青春时光,写下来的文字便是人生丰富的一种记录。有时候,你走得越远,看到得越多,你面对生活的态度就愈加成熟。在刘文的足迹里,罗马、巴黎、布拉格等等,人生没有GPS定位,也不需要太多的涂抹,它以最清晰的本質来面对你。不必给它一个定义,属于青春文学或者旅行,它属于她自己,这部著作则是关于这些旅行和真正的人生开始之前的一些思考。

在路上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感,书中的文字即是为了这种存在感而生,它天性自由,不受世俗规则的羁绊,是属于作者自己的青春地图与人生色彩。在行走中书写,在不同的城市与人群中创造自己的存在感。

对于我而言,生命的最基础存在有三种环境:广袤无垠的乡村、摩天大楼耸入云霄的都市以及神秘的大自然。这并不是严格的划分,而是在路上的书写者所面向的最基本的内心处境,或者说是一个根本不成立的三面体。

青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问了太多太久。在各种比喻句和抒情体开始诠释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心性自由的文字来慰藉内心。人生没有三面体,在几何学、旅行中,我们也不会遇到三面体,但却无法回避其中的困惑。或者说,青春本身就是一个三面体,我们无法用感性或理性全面感知它,很难定义或者想象它的完整存在,我们也很难完全掌握和认识内心和身体里的激情和孤独。这些需要依靠书写来完成。刘文是以行走的仪式来获得这种感觉。当然,这是一种自在的仪式,属于对自己内心的真诚,而不是膜拜时间或者历史、乡愁那样的大而凝重的皈依感。青春不谈皈依感,只有存在感是最真实的。

人生在路上,从你阅读《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那一刻开始。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猜你喜欢
定义巴黎书写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巴黎之爱
定义“风格”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巴黎的每一个Moment都值得盛装
书写春天的“草”
征战巴黎之路
巴黎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