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集专业深度与大众普及于一身的“哲学小王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左边这张图片,你觉得图中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
这是一条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的裙子,网友们的意见主要有两种: “蓝色+黑色”和“金色+白色”。双方都对自己的判断十分坚定,并表示看不到另一派眼中的颜色。
这场颜色之争让不少人甚至怀疑起自我:“难道我色盲了?”“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品,我们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可能不仅是个物理或生物问题,还是个哲学问题。
首先来了解一个思想实验:
让我们假设有一个男孩叫梁瑟。他从出生开始就参与了一项实验。科学家们给他戴上了一副电子眼镜。这副眼镜的特殊功能是可以将所有外来的可见光转换为无彩色(即黑、白、灰色)。这副眼镜被固定在梁瑟的脸上,无法取下。同时,科学家确定知道梁瑟不是色盲,也就是说他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因为戴了那副眼镜,他看不到有彩色(除黑、白、灰以外的颜色)。
等到梁瑟上学的时候,科学家就让他学习自然科学。于是,他从书本上读到世界上的物品大多是彩色的,例如消防车是红色的,交通信号灯是三色的,树叶是绿色的……通过学习物理,他也明白了各种颜色其实就是不同波长的光。
梁瑟16岁生日的那一天,科学家们决定送他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他们移除了固定在他脸上的电子眼镜……
在移除电子眼镜之后,梁瑟能不能看见所有颜色?
陈禹:当然能看见,只不过和颜色的名称对不对得上就不一定了。
丁当:不能,他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袁无恙:我认为梁瑟可以看见丰富的颜色。实验中说到,科学家确定梁瑟不是色盲,即他在色彩感受方面是正常的,而他所戴的电子眼镜只是将外来可见光转换为黑白灰。那么在摘除眼镜后,可见光会在他的视网膜上产生正常的信号,使他拥有与原来的黑白灰截然不同的色彩感受,只不过由于他对颜色的认知仅限于书本,所以并不能一一辨认出各种颜色。
郁教授:移除电子眼镜后,梁瑟是可以看见所有颜色的,因为他的视觉系统是正常的,从视神经到负责视觉的大脑皮层都没有生理上的障碍。但是在摘下眼镜的最初几天时间里,梁瑟很有可能无法正确地叫出每样东西的颜色名称。因为这里涉及感觉和语词的对应关系。
假设你是梁瑟,此刻会有什么感受?
朱浩樾:哇,世界一下子五彩缤纷了!
钟紫璇:我会感到惊慌和迷惑,因为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世界,就好比把一只动物幼崽扔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使它脱离它所熟悉的世界。我想梁瑟首先会惊慌迷惑,紧接着是好奇,会尝试把见到的颜色和自己在课本上学到过的知识一一对应起来,去切身体验每一种颜色。
吴仪:“全脸呆滞”。因为我们是色感正常的人,所以难以体会到色盲的感觉。不过我想我们也可以做个小实验。现在请你把你的手机相册打开,将所有的照片都调成黑白模式,找一个小角落,面朝白壁,盯着照片一个小时。我想这样可能会让你体验到一些色盲者的感受。我没有试过盯上一个小时,但我体验过在黑白和彩色模式里横跳的感觉。当时的感觉是头脑会迟疑,会对这张照片原来的色彩表示怀疑:“真的是这样的吗,我怎么记得我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呢?”反观之,梁瑟从黑白世界反跳回彩色世界也是这种感觉,而且冲击力更大,迟疑时间更长。如果说我们了解到的彩色世界是由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构成的,那么梁瑟的世界便只有饱和度和明度。并且,由于他和我们学习彩色世界的方式不同——我们是先实践再补充理论,实践是支撑;而他是先理论再实践。我以为,他可能会短暂地因为冲击力过大而失去判断,但随即会逐渐接受并重新判断这些颜色,将其与大众给的定义进行联系。但假如他遇到了红色的叶子、蓝色的花,或许也会短暂地与世界给的定义错开。虽然我们可以看见色盲恢复色觉后欣喜若狂的报道,但这是从我们的视角来写的报道,也就是我们的主观认定。或许有些失去色觉的人并不这么认为,长时间的适应性或者内心的需求会使他们反跳出这种状态。
郁教授:我看到过一个网上的视频——有个天生色盲的孩子,父母给他戴上了一副能使他看见彩色世界的辅助眼镜。他非常开心,好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样。我想梁瑟摘下电子眼镜后,大概也是这样的感受吧。
在移除眼镜之前,梁瑟和色盲有区别吗?
钟紫璇:是有区别的。首先,从生理上说,梁瑟对颜色的感知能力是正常的,而色盲是视锥细胞功能障碍,算是生理上的基因缺陷。其次,从梁瑟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来说,全色盲只有明暗之分,无颜色差别;而梁瑟还能分辨黑白灰,应该不属于全色盲这个范畴。最后,部分色盲不是看不见颜色,而是会把不同的颜色混淆,不能正确地识别颜色,与梁瑟的情况更加不同。
王康怡:并没有区别。我认为所谓色盲,并非不能理解颜色,只是理解和看到是两回事情。梁瑟作为一个只能看到黑白灰的人,即使理解了红色和粉红色的区别,我想他不能在現实中区别红色和粉红色。
郁教授:从生理上来讲是有区别的,但是因为电子眼镜将所有的光信号都转变为黑白灰了,梁瑟其实看不到任何色彩。所以从结果上来看,梁瑟就等于一个全色盲。
了解颜色的知识与直接看到颜色有什么差别?
陈禹:就和了解过开水白菜和真正吃到开水白菜的区别一样。颜色是人对世界的感知结果,而所谓的知识,是对感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这对大脑来说本身就是两种任务,相互有联系,但本身是独立的。
徐思琦:有点类似理论与实践的差别。理论虽是实践的基础,但理论并不能直观反映实践。有时候这种情况有点像“叶公好龙”,不过故事里的龙长得和叶公想象中的龙算是很像了——即便如此,叶公还是被吓得魂飞魄散。
袁无恙:关于颜色的知识是死板的,直接看到的颜色是鲜活的。人的认知往往会先入为主。假设一个人先前只拥有关于颜色的知识,单从书上了解到“树叶是绿色的”,那么当他看到黄色的树叶时,他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把黄色错认成绿色。如果他是先直接看到黄色的树叶,再了解到这是“黄色”,这才得以有正确的认知。
郁教授: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句话用来形容梁瑟的例子再贴切不过了。现代人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从别人那里学习而来的,很少有机会获得直接的感受。知识多是好事,但是间接知识不能取代直接感受。一个没有吃过榴莲的人,可以从书本上了解它的奇特滋味,但很难想象那种滋味是什么样的。
(整理:冯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