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刘亮程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灵性感悟和平实叙述,使其散文受到了新时期文坛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他在文中成功构建起来的极富魅力的乡村意象,蕴涵着他深刻的人文理想和的丰厚的哲学意蕴,表达出刘亮程对西部边疆乡土生活的理解和无限热爱。《在新疆》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无一不是刘亮程本人真实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才能让读者们流连于他所描绘的乡村世界,难以忘怀。
关键词:刘亮程 散文 乡村意象 《在新疆》
《在新疆》是刘亮程献给家乡的长歌,在这本散文集中他走出了“黄沙梁”村庄,走向了新疆的南部、北部,走到了老城库车,开始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融入到边疆地区的生活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于现代高速节奏的、既质朴又丰富的生存状态。走着走着,刘亮程就为自己遇到的村庄里的所有生物写了一本传记。他的散文既清新质朴,又富有哲理意义,通过细致的文字描绘使乡村的真实面貌和土地气息跃然纸上,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意象,描绘出一个沉淀了历史的新疆,厚重而质朴,世世代代,绵延千百年,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与多层意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生存的思考。本文笔者主要将作品中的乡村意象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动物意象——生之匆忙
强烈的生命意志和较强的生存能力在刘亮程这里十分突出,尤其表现在许多动物身上。他的散文总是以一种生命的视角看待世界,企图追求情感上的回归。在他质朴澄澈的文字里,万物似乎都放慢了生长的步伐,生命得以徐徐舒展。
1.意象表现
《在新疆》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各种动物意象,它们都是刘亮程情感的寄托,都是他眼中鲜活的灵魂:老魏家的羊、忠诚又勤劳的牛、轻慢娇气的马,还有大黑狗和聪明不安分的驴……刘亮程笔下的动物们是如此的独特迷人,不仅如此,它们还带有人的思想,会有欲望和意志,会感到孤独,有性格和智慧。特别是作者对驴和狗这两种家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塑造。散文中的驴子是一种通人语的动物。他们总是时刻注意人们的言行举止。同时,它们又是不安分的动物,好像能看透人们在想些什么。驴子也是倔强的,它会对命运的不公进行抵抗,敢与拖拉机比着鸣叫,好像在向预示着权力的警笛表达自己的态度。刘亮程在《英格堡》中写道:“驴有点三心二意,心怀鬼胎。給人干着活还不时斜眼蔑视人。”[1]几句话就使驴子的形象真实可触。在作者的笔下,狗也有着自己的生存技巧,他写阿不旦村的狗喜欢热闹,会看人打架,听人聊天,有时也会像人一样欺软怕硬。文中还有刘亮程对人与动物之间颇具深意的观察描写:“在新疆,哈萨克族人选择了马,汉族人选择了牛,维吾尔族人选择了驴。一个民族的个性和命运,或许跟他们选择的动物有直接关系。”[2]如果不是足够了解,怎么能得出如此玄妙又真实的结论呢?
2.意象建构的意义
刘亮程写神秘新奇的动物世界不仅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也反映出他对动物强烈的人文关怀。其实,与动物与人是一样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生存经历、生存原则和生存命运,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横向比较,可以让人体验到无法抗拒时间变迁的无力、感受到生存的焦虑和命运的荒诞,其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刘亮程把人类的欲望、孤独、意志、性格和智慧融入到乡村里各种动物的思维中,也凸显出他万物平等的自然观和人类意识。
二.植物意象——生之美好
刘亮程走在新疆的土地上,不断遇见,不断沉思,一花一树皆入他眼。因此,散文中存在的另一种意象就是植物意象,花草树木的存在给蒙着一层黄土的单调乡村增添了鲜艳的绿色和蓬勃的生机。用倪协克评论作家的话说:“刘亮程的文字是有根的。”有了这根,就没有必要刻意去雕刻了,从根上长出来的叶子和花自然很美。
1.意象表现
刘亮程笔下的新疆,就像荒野上的阳光,刺目但是温暖。乡村的花花草草都被他做了意象化、情景化处理,使荒凉贫瘠的土地充满童趣色彩和生命韵味。《在新疆》中村里的每一株植物在刘亮程的眼中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一草一木不再只沉默地生活在这片乡村土地上,而是变成会说话,会思考,会感受的自然存在,从中我们能理解到作者对生命灵性的执着和对自然的亲切感。《一片叶子下的生活》中的小麦会在即将被收割时以返青的方法跑掉,作者写小麦怕被砍倒,总是注意镰刀磨尖的声音。当它们听到的时候,就伪装成变绿的样子。这是多么有灵气的小麦啊!刘亮程的创作始终渗透着独特的乡土哲学,既清新又厚重,一如他所生长的地方。除了麦子,大榆树和老杨树不同的死亡方式也为刘亮程所记述。《大杨树》中的老杨树一直在体验着死亡,年幼的时候,它总担心自己会被砍掉。而随着树心的枯萎,它又逐渐看透了死亡,感到如释重负,这份感受充满哈利波特般的魔法风格。刘亮程曾说过自己喜欢用“气息”这个词,他认为作家写什么,文字就要带有什么的气息,比如写羊,文字就要沾染上羊的气息,写草木,就要带有草木的气息。
2.意象建构的意义
在刘亮程的笔下一片叶子可以成诗,一棵大树可以成文,而且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刘亮程崇尚万物有灵,作家也要有灵,正因为如此,在他眼中的新疆草木大地充满了灵气,且具有象征意义。他像一个充满童趣的小孩,一会跑到炎热的太阳底下感受温暖,一会趴在树叶上听叶子的窃窃私语,以呈现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许多人眼里被忽视了的美丽,刘亮程却能看到,正是因为他以自然的视角实现了对生命意识的感知。
三.生活意象——生之悠闲
刘亮程对新疆古城里的点滴生活十分热衷,也十分了解。他写遇到的人,写少年割礼,写巴扎生活,写不流行的托包克游戏和当代的古币商……就像是恨不得把那些落满尘土的角落与传说一股脑端到读者面前。一个人长久地在一个地方、一种气候下生活,总会感染上一个地方的习气,刘亮程就是如此。
1.意象表现
《在新疆》中刘亮程描绘了一幅边地闲散又富有哲思的乡村生活图景。他对新疆农村日常生活的碎片进行了缓慢的审视,叙述了普通村民在灵魂、时间、梦想、尊严等方面的感受与想法。一个以捡拾遗漏粮食为生的老汉能悟出“懒也是一种节俭”的道理,牲口牙子也可以在逛文物摊儿的过程中领悟到时间的真谛,“时间在这里不走了……一直在过着一种叫等待的生活,在龟兹老城达达达的驴蹄声里,尘土飘起,尘土落下。”[3]他散文中中这些人的生活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似乎有很大不同。在遥远的那边,人们几乎都过着舒适满足又趋于静止的日子,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没人为多赚点钱而用尽手段。在集市日,总会有一些老人整天坐在土墙下,带着一些注定卖不出去的东西。在库车老城,铁匠铺的声音似乎响了几十万年,驴车也好像从未停止过在路上的行走。那是一种与现代文明全然不同的处事态度,生死命运的无常似乎早已被人们接受,人们像尘土一样随意挥霍着自己的生命,直到老去,栖身在一片没有名字的麻扎。刘亮程散文中的人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慢慢沉思,自由无拘束,保持着迷幻而超脱自然的生活状态,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哲学。
2.意象构建的意义
《在新疆》不仅描写了边地村民们缓慢的生活节奏,也表现了这里传统文明的缓慢变迁。与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不同的是,这里的乡村生活纯洁、朴素、神秘和包容,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精神栖居和心灵寄居的空间,使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刘亮程以“乡村”的中心形象为统领,连接和维系着一切情感。通过对这些具有独特內涵的意象的艺术化处理,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且相互连系的乡村意象世界。作者描写的动物意象、植物意象、生活意象等意象群,开阔了乡村的意境,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也使读者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边地乡村。
四.结语
在新疆,村民慢行的生活节奏和文化发展方式,都是从一草一木、一件小事、一个普通人、一个片段化的生活场景中书写出来的。在边疆文明和传统文化中,突出了新疆乡村独特的精神生活,描绘了新疆的动物世界和草木大地,让人们在慢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哲理。故土只是刘亮程借来表达的对象,而对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向的交流才是他的深层目的。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土可能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生活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它们无穷无尽,代表着村庄本身的生存,维护着当地的文化。刘亮程像是一株强韧的野草,植根于新疆的肥沃土地,用自己最深情的笔触来描写和记录他心中那富有灵性的边疆乡村世界,当我们久居城市的时候,我们需要这种唤醒。
参考文献
[1]刘亮程.创作谈[J].朔方,2001,(01).
[2]刘亮程.刘亮程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07.
[3]李雅娟.论刘亮程散文中的乡村意象[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4]刘亮程.在新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
[5]张超.灵性·闲懒·悲悯——刘亮程《在新疆》中的边地村庄内蕴[J].名作欣赏,2016(30):142-145.
注 释
[1]刘亮程.在新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33.
[2]刘亮程.在新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75.
[3]刘亮程.在新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234.
(作者介绍:王静,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