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喜,黄思维
(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 吉林)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急诊科疾病,其主要指患者因外力损伤导致肝脾破裂出血,最终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时出现的休克症状。该疾病病发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等并发症,以此危及患者性命。近年,因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病发率愈来愈高,其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在该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讨,意在为该疾病有效治疗提出可行性方案。
选取我院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66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各33 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26~49岁,平均(38.4±3.2)岁,平均体重(56.4±5.8)kg,男性21 例,女性12 例。对比组患者年龄25~50 岁,平均(38.5±2.8)岁,平均体重(56.7±6.1)kg,男性21 例,女性1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接受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循环系统疾病者;(2)排除患有脏器疾病者。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接受急诊急救措施治疗,即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持续给氧,维持患者循环系统稳定以及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采用有效的止血措施等。随后研究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以2:1 的比例混合平衡液和贺斯(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95),采用静脉快速滴注的方式给药。患者平均动脉压超过50 mmHg 时,减缓输注速度,随后密切关注患者动脉压,确保其动脉压始终维持在50 mmHg 以上。对比组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治疗,采用静脉快速滴注平衡液和贺斯,详细参考研究组。在患者平均动脉压超过70 mmHg 时,减缓输注速度,密切关注患者动脉压,确保其动脉压始终维持在70 mmHg 以上。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严格参考临床资料,确保数据统计准确性。观察两组患者液体输入总量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用SPSS 19.0 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1,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液体复苏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2,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液体复苏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液体输入总量和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液体输入总量(mL) 凝血酶原时间(s)研究组 33 1316±213 10.8±1.5对比组 33 2459±311 14.9±1.4 t 17.418 11.478 P 0.001 0.001
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收治率极高的急症,该疾病病发后会在短期影响患者脏器功能,最终危及患者性命。患者病发后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冷感以及呼吸急促,而随着疾病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以及颈静脉搏动减弱等症状。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补充血容量的方式展开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能得到有效改善,及时采取针对措施治愈率较高[4-5]。
正压液体复苏治疗是针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主要的治疗措施,其通过大量输注液体,能帮助患者血压快速恢复,以此避免脏器损伤的恶性病症病发。但在大量临床治疗中发现,常规的正压液体复苏应用在该疾病治疗中,其虽能使患者血压快速恢复正常水平,但在患者出血症状没有彻底改善时给予患者正压液体复苏治疗,极易导致患者血管出现收缩反应,最终导致失血症状加重。因此,在该疾病临床治疗中需考虑更有效、安全的液体复苏治疗措施[6-7]。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是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病发早期,限制液体输注速度的液体复苏治疗措施,其不仅能快速改善患者血压指标,在输注液体过程中确保患者血压维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还能发挥保护疗效,对患者早期病症中炎症因子产生抑制效果,以此减少其病发后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使患者后期康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液体输入总量和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临床治愈率,患者接受治疗后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其后期康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11-12]。此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应用还能规避患者患病期间风险因素,以此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医患矛盾的发生,进一步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