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娜
(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得到极大的丰富,呈现出供给方式多元化、供给内容多样化的良好趋势”[1]. 2018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9.58%,面对新一轮爆发式发展,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更是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进一步梳理其核心竞争力的客观发展水平,将有利于认清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比较优势和内在规律性,从根本上找到省域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重点的现实出路,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立意所在.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是指省域公共体育服务内部各系统相互协调和耦合,形成的一种持续竞争优势,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保持自身长期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 目前,我国理论界针对公共体育服务评价研究成为关注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2-10]从不同视角入手,梳理和构建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 但进一步梳理发现,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查阅公共服务竞争力的相关文献,也鲜有相关深入研究. 本文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全面构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厘清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脉络和现实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
本文主要立足华东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六省一市为研究比较对象,通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实证验证分析,进一步梳理和揭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水平. 具体测度数据均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0-201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以及各省市体育局提供的体育统计资料整理.
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公共体育服务的专著10余部、期刊100余篇、以及各种相关政策文件,厘清此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然后针对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实际,确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流程和步骤为:1)引入文献资料和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2)引入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和修正,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3)引入加权平均法确定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流程图
1.3.1 指标初步确立方法
通过对有关国内外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文献资料查阅和整理分析,归结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建立的方法,进一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评价框架,初步将华东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界定为公共体育财政服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公共体育组织服务与公共体育指导服务4类指标. 然后,运用头脑风暴法确立二级指标、以及各二级指标下设的各三级指标.
1.3.2 指标筛选方法
运用德尔菲法筛选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等15人组成专家咨询组,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教授8人,体育总局、江苏、上海、安徽、山东和浙江省等体育部门相关负责人7人. 德尔菲法共进行2轮达到效果:第一轮剔除隶属度<0.3的评价指标,第二轮剔除变异系数≥0.25的评价指标,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的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续表1
对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多项指标进行评价时,每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均不相同. 为更加客观地反映各项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需要对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各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系数是评价过程中各项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客观度量反映”[11].
本文引入加权平均法,确立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假设WJ为专家对于第J项指标重要程度所赋分值,WIJ为第I位专家对于第J项指标重要程度所赋分值,N代表专家人数,则第J项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平均值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为依据加权平均法,确立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
续表2
由于各评价指标单位并不相同,为解决评分单位一致化问题,本文对指标原始数据采用阈值法公式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对于某一个指标i,xi为该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同时对于最大值的评分为100,最小值的评分为0,对于该指标的值Xi所对应评分为:
通过上述公式得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对于其上的指标Y,假设Y下设i个子指标,其评分分别为X1,X2,…,Xi,且其相对于Y的权重分别为I1,I2,…,Ii,则Y的评分为:
依据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评价分值,具体针对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实证分析包括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和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等,分析结果如下:
2.1.1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差异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公共体育服务综合竞争力差异极为显著,六省一市的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的平均值为36.56,最大值达到72.87,最小值仅为12.51,标准差为20.09,离差系数达到0.55,表明华东地区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排在第1位的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分值达到72.87,而排在末位的江西省仅为12.51,差距较大,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区域内发展极为不平衡.
图2 华东地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比较
2.1.2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强弱分析
根据竞争力分值标准判断华东地区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水平,从而界定不同的区段. 竞争力强弱水平R设定标准为:R≥50,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处于区域强势地位;30≤R<50,公共体育服务综合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R<30,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综合核心竞争力分值达到72.87,位居华东地区首位,排在第2位的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分值为56.04,均超过50分,2地综合竞争力优势较为突出,处于强势地位;排在3~5位的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介于30~50分之间,处于优势地位;而安徽省与江西省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均低于20分,均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2.1.3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结构分析
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结构能够全面反映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内部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 从图3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与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4大要素最为协调的区域为江苏省和浙江省,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的4项一级指标均排在华东地区的第1位,浙江省的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均排在华东地区的第2位;山东省和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和4大要素协调度相对次之;福建、安徽、江西3地竞争力内部结构各项一级指标波动都较大,呈现一定的偏态发展,有待加强.
图3 华东地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结构折线图(一级指标)
公共体育财政投入竞争力、公共体育财政支出竞争力共同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上海市、福建省分列华东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综合竞争力的前3位,其中,江苏省以绝对优势位居华东地区第1位,高出第3位的福建省37.51%;浙江、山东2省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综合竞争力位列华东地区第二集团;安徽、江西2地列于华东地区第三方阵,其中江西省处于明显劣势,与华东地区其他六省市差距较大. 就华东地区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下位指标比较而言(见表3),江苏、上海2地的公共体育财政投入和支出2项二级指标竞争力分值均超过70分,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福建、浙江2地的公共体育财政支出竞争力二级指标分值均超过60分;江西省公共体育财政投入与支出2项指标分值均低于5分,竞争力明显滞后.
表3 华东地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二级指标)比较
公共体育场地数量竞争力、公共体育场地规模竞争力共同构成省域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比较接近,进一步梳理下位指标可以看出(见表4),江苏省分别在公共体育场地数量和规模竞争力2项二级指标分列第1和第2位,而浙江省恰好相反,分别在该2项指标上位列第3和第1位,呈现对争局面;山东、福建省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居于华东地区第二集团,其中山东省无论是该项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还是下位指标的公共体育服务数量和规模竞争力,都稳居福建省前头;上海、江西、安徽3省市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综合竞争力相对比较接近,其中上海市在公共体育服务数量竞争力方面明显优于其他2省.
表4 华东地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二级指标)比较
政府体育组织竞争力、体育社团竞争力、体育俱乐部竞争力和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竞争力共同构成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综合竞争力呈现较明显的阶梯式特征,江苏省独具首位,浙江、山东、安徽、上海、江西、福建依次递减. 就华东地区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下位指标比较而言(见表5),江苏的政府体育组织竞争力、上海的体育社团竞争力、安徽的体育俱乐部竞争力、浙江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竞争力分别居于华东地区的首位,显示出各具优势的特点;进一步梳理发现,江苏省、浙江省在4项二级指标中均排进华东地区前3名,优势较为明显. 前期数据竞争力展现一直不佳的江西省,在政府体育组织竞争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竞争力两项指标中均排在华东地区的第4位,上升到中游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而前期多项竞争力指标一直居于中游水平的福建省,仅在此轮体育俱乐部竞争力1项指标上排进华东地区前4位,其余3项指标均落到六名开外,劣势明显.
表5 华东地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二级指标)比较
社会体育指导员竞争力、俱乐部指导培训能力竞争力和国民体质监测能力竞争力共同构成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综合竞争力分值均超过50分,分别排在华东地区前2位;上海、山东排在华东地区的第二方阵;安徽、江西、福建的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综合竞争力分值均低于10分,实力较为接近、且不强. 就华东地区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下位指标比较而言(见表6),江苏的俱乐部培训能力竞争力和国民体质监测能力竞争力、浙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竞争力均排在华东地区的第1位,表现出强势竞争力;上海的俱乐部培训能力竞争力和国民体质监测能力竞争力、山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竞争力均排在华东地区的第2位,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福建省仅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竞争力指标上进入华东地区前4名,其余二项指标、及综合竞争力继续延续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落后的局面,排在华东地区的末位.
表6 华东地区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二级指标)比较
依据竞争力的经典理论,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华东地区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竞争力优势各不相同,明确各省市自身的竞争优势将有利于选择适合发展的战略重点,依靠优势资源突出个性和特色,提升竞争力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具体来说,江苏省的公共体育服务经费、场地设施、组织、指导四项一级指标均排在华东地区的首位,应该进一步提升其示范效应,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浙江省的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组织、指导三项一级指标、上海市的公共体育服务经费一级指标排在华东地区的第2位,福建的公共体育服务经费、上海的公共体育服务指导、山东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等一级指标均居于华东地区的前3位,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竞争力,确立“十三五”的战略发展重点,进一步发挥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影响力.
公共体育服务竞争力的全面发挥,需要均衡的发展,更需要补齐木桶的“短板”. 华东地区各省市的比较优势明显,但进一步梳理发现,均存在一定的短板,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 具体来说,福建省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安徽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竞争力”、江西的“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等一级指标均列于华东地区的末尾;江苏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指标仅列在华东地区的第6位;上海的“体育场地设施规模”、“体育俱乐部”等二级指标均列于华东地区末尾;浙江省的“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山东的“俱乐部年组织活动人数”等三级指标均列于华东地区的第6位. 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各省市均有“短腿”指标,未来发展中,应该花大工夫、下大气力补齐各自存在的短板,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各项指标的均衡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全力支持. 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全面发展,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财政部发布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也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程[12-13]. 而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的顺利落地[14-15],有赖于有效的制度建设:一是制定政策实施细则. 体育部门应该会同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围绕政策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推动政策及早落地. 二是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寻求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和支持,落实社会办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具体建议. 三是推动地方政策出台. 通过召开各级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会议,以及开展督导跟进等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四是政策绩效追踪评估制度建设. 启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在社会支持、市场主体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评估,及时检验政策的效果和稳健性.
1)根据本文研究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加权平均法等一系列方法,确定省域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三级指标共同组成.
2)通过实证分析显示:江苏、浙江2个省份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核心竞争力优势较为突出,处于强势地位;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处于优势地位;安徽省与江西省居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3)就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竞争力而言:江苏、上海、福建省居于华东地区的前3位,优势明显,浙江、山东2省紧随其后,安徽、江西2地列于华东地区第三方阵,江西省处于明显劣势,与华东地区其他六省市差距较大;从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竞争力看:江苏、浙江省实力比较接近,居于前列,山东、福建省位列华东地区第二集团,上海、江西、安徽省三省市实力相差不大,居于华东地区第三方阵;从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竞争力看:江苏省独具首位,浙江、山东、安徽、上海、江西、福建依次递减,六省一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综合竞争力呈现较明显的阶梯式特征;从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竞争力看:江苏、浙江省分别位居华东地区前2位,上海、山东排在第二方阵,安徽、江西、福建3 省竞争力较为接近,且总体实力相较于其他省份差距明显.
4)针对华东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核心竞争力存在的现实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出明确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战略重点、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整体实力、助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顺利落地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