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障碍所导致的病症,患者常伴有中耳疾患,如不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可能出现听力障碍,影响患者语言的习得。手术治疗是腭裂患者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在患者术后早期语言功能训练中,找出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语音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为临床治疗腭裂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详见下文。
截取自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腭裂患者30例,按照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5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6~16岁之间;对照组患者15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6~15岁之间;两组患者皆经由临床确诊为腭裂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无太大差距,表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兰氏法手术进行,手术方式为于患者双侧裂隙前端至腭垂切开患者患处黏膜,分离黏骨膜瓣,使其和裂隙相通,于硬腭后缘,同时将腭腱膜剪断后,使腭帆提肌后退,随后缝合切口;松弛切口部位需使用海绵填充。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语言清晰度,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语言清晰度分为清晰、较清晰、不清晰,清晰:患者治疗后吐字清楚;较清晰:患者治疗后吐字较为清楚,能够听清具体语言;不清晰:患者治疗后吐字模糊,不能听清患者具体语言;总清晰度为清晰以及较清晰总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心理情绪评分、不良发音习惯史、听力、家族遗传。
本次实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帮助分析,表示方式为(n,%),若分析后显示为P<0.05,则表示本次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语言清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根据实验数据表明,在早期语音功能训练的患者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4例、听力障碍患者4例、不良发音习惯患者6例,另外语音早期训练失败患者中,年龄较低的患儿失败率明显低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证明,同时所有患者语音功能训练失败患者皆存在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听力障碍以及不良发音习惯等。同时患者年龄差距也是一个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
表1 两组患者语言清晰度对比[n(%)]
腭裂目前确切病因以及患者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患者家庭因素以及患者母亲早期接触到的有害环境因素有关[2]。据相关文献调查显示,在患者出现腭裂后,由于面貌的美观因素,患者心理上极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因素,长期以往对患者在术后语音康复训练中十分不利[3]。另外由于患者语音时常伴有高鼻音等不良发音习惯,因此,在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语音纠正问题,同时,腭裂的发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中耳炎,进而对患者听力造成影响,患者在早期语音康复过程中无法听清护理人员说话,因此造成语音功能训练失败[4]。
本次实验针对本院收治的腭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语言清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语音功能训练失败患者皆存在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听力障碍、年龄差距以及不良发音习惯等。
综上所述,对腭裂患者术后早期语音功能训练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患者日常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听力障碍、年龄差距以及不良发音习惯。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对患者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帮助提高患者语言发音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