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0)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3。进展迅速,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及其严重的影响[1]。临床症状表现为偏瘫、言语不清等,本研究拟分析优质护理在脑栓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选择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2例脑栓塞患者,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35±5.71岁,对照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56±6.6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年龄18~75岁,全部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脑栓塞,发病时间≤3天。(2)NIHSS评分6~21分。(3)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排除标准:(1)严重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及严重心肺功能异常患者。(2)伴有智力低下及精神病的患者。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常规评估及监测生命体征,检查意识、肌力、肌张力、瞳孔等,保障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用药护理,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进行宣传教育及康复指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1)制定护理计划,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主管医生沟通,做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2)急性期为患者予良肢位摆放[3],为早期康复打下基础。(3)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是无活动能力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配合医生定期检查、出入量记录,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积极预防VTE。(4)进行全面的疾病知识普及以及注意事项的告知。(5)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进行针对性疏导排解。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日常身心状态,家属多陪伴、多交流。(6)语言功能训练:测试语言能力,使语言训练常态化,与家属一起进行。日常为患者播放其喜欢的音乐、电视电影,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听觉;进行简单的发音训练,对其进行发音指导,从单个单词到短语、句子。(7)肢体功能训练:卧床期病情稳定,与主管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沟通,定期按摩和关节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以坐起后,帮助患者起身、翻身至独立;能够站立后,进行肢体平衡训练,尽可能帮助其恢复站立行走的能力;能够行走后,向独立行走过渡。通过系列的训练措施以协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其肢体功能。(8)日常生活训练: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到一定程度,便对患者进行简单生活能力训练,包括如厕、洗漱、穿衣、吃饭等。若患者能够独立行走一段时间,便日常安排其走出病房散步锻炼。(9)出院前:患者出院前与其进行深入交流,疏导患者对于外部世界可能产生的恐惧等负面情绪,帮助其建立生活信心。进行用药指导及注意事项告知,鼓励患者回家后继续进行语言、肢体锻炼。
对患者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进行评估。NIHSS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arthel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使用SPSS 22.0分析。
接受优质护理的观察组脑栓塞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Barthel评分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NIHSS、Barthel评分情况对比(±s)
?
脑栓塞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且可能因为神经功能缺损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需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方式,降低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有效恢复。本研究使用优质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护理内涵,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常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帮助收效甚微。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的讲解和心理疏导对自身疾病有了充分认知和接受,愿意积极配合治疗进而康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训练帮助其逐渐恢复肢体行动能力,日常生活训练基于前两项训练的成果也能更好进行。通过主动、动态评估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护士价值以及提升合作能力,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观察组脑栓塞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脑栓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