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蔡小琴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兴 225400)
血液透析对患有肾脏疾病或者肾脏发育不健全的患者提供的代替作用,其使用具有长久性,终身性,其主要功能是代替肾脏,帮助肾脏排除体内的毒素,维持身体的正常生命体征。目前,大多数穿刺改为高位动静脉内瘘[1]。本次我院主要穿刺部位选择大臂的肱动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建立血管通路,在建立通路的同时提高持此技术以及护理方式,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内容如下:
选择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96名,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中,有54名男性患者,42名女性患者,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13岁。使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8名。对比两组患者者其他方面的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记录好患者的内瘘成熟时间、发生感染状况以及血栓、动脉瘤、生命时间等因素,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数据使用。观察组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的穿刺的技巧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如下方法:
1.2.1 穿刺(1)再进行穿刺前首先要对血管等情况进行预测评估。由于手术对面积较大,并且主要针对体内血管,这大大提高了手术难度,由于小臂的动静脉内瘘时间比大臂内瘘时间短,所有在进行穿刺两个月后,便会出现疼痛和肿胀。在穿刺前对穿刺部位进行的预测评估会对穿刺及发生内瘘产生影响,所以评估要选择经验丰富,工作时间较长的医生,这样在以后的治疗中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部分血管条件状态不佳的患者,可采用B超的方式对血管进行评估。(2)穿刺血管的选择:首先选择弹性较好且直径较大的血管,选择时应注意尽量远离关节和静脉瓣。(3)穿刺点的选择:选择的穿刺点距离内瘘瘘口的位置必须大于3cm,静脉穿刺选择向心性穿刺,静脉穿刺距离与动脉穿刺距离应大于5cm,防止发生穿刺点在同一个血管上,不利于血液透析的进行。主要穿刺方式选择绳梯式穿刺法。(4)穿刺技巧:在穿刺前选择血流量大、血管状态好的血管作为高为静脉内瘘血管,在手术前先对瘘管进行评价,主要方法是:使用食指确定血管的走向,厚度以及大小,找准穿刺点,并在点位向上约10cm扎绷带,保证穿刺点血管膨胀,提高穿刺成功率,注意扎绷带时不可过度用力,防止发生穿刺血肿。使用正常的穿刺方式对患者进行穿刺,消毒后,固定患者手臂,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患者皮肤,将血管稳定,右手持针头穿刺,穿刺针头与皮肤呈30°~35°角后扎入皮肤,发生血液回流时平移针头,将针头的2/3出放置在血管内,完成上述操作后固定针头[2]。
1.2.2 护理
(1)穿刺前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患者的信心,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2)透析中护理:每隔30min监测穿刺点,观察是否出现渗血、血肿,固定针头的胶带是否紧贴皮肤,发下管道渗血,应当使用冰袋按住穿刺点,观察血管内流量是否充足,并对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做出记录。穿刺完成后患者不可进行幅度较大的运动,防止造成穿刺失败。(3)透析后的拔针护理:治疗完成后,使用卫生棉球或者纱布轻轻按住穿刺点,快速拔出针头,拔除针头后稍微用力按压穿刺点,并在一段时间后交由患者或其家属按压,按压时间不要超过30min,最低不可短于20min。
内瘘成熟时后出现并发症的案例状况。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数学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内瘘成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在进行穿刺时,护理人员的技术一定过硬,在不断实践的同时总结经验,每次失败后寻找失败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一次成功。再不能改变穿刺次数以及穿刺针的情况下,通过维护患者的皮肤与血管,帮助患者降低治疗痛苦,并提高下次的穿刺成功率。从高位内瘘与前臂内瘘对比情况看,高位内瘘的穿刺位置更深,选择穿刺点的肌肉较为松弛,但是血流量较大,在有限的条件下,保护好穿刺点与血管,能够直接影响到穿刺和内瘘的寿命[3]。因此,采用有效的护理方式,降低内瘘的发生率,在保证血液透析质量的同时,加速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