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菊香
(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通 226600)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其实由各类因素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继而产生各种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目前临床中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在进一步研究当中[1],并且其中很多治疗方案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包括介入治疗、抗凝治疗等等。但这些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及时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但患者在发病后极易产生失语、偏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舒适护理的具体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对我院2019年1月~2019年8月期间,神经内科治疗的55例脑梗死偏瘫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分组,每组各有29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为(63.1±1.3)岁,患者最长病程为10年,最短病程为6个月,平均病程为(7.3±1.2)年。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为83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为(63.4±1.2)岁,患者最长病程为10年,最短病程为7个月,平均病程为(7.4±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卧位管理,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翻身、体位姿势、辅助患者活动、指导其主动运动以及练习站位平衡等等。
观察组利用舒适护理进行护理:(1)心理护理:首先需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帮助,给予热精的关怀和体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糸。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诺言温柔.亲切.态度认真和蔼,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成。对患者充满同情心,体贴他们的心情,关心.安慰、鼓励患者使其精绪稳定,千方百计解除他们精神痛苦,使其精神偷快也配合治疗。(2)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当患者的巴氏指数介于20~40分时,可判定其有严重意识障碍、生理功能严重损害症状,且患者脑组织病变严重,病情变换迅速。此时需对患者日常生活提供一些帮助,指导患者进行初级偏瘫医疗体操训练以及坐位平衡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扣纽扣、穿衣服等,进行恢复性训练,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还应告知其家属具体训练办法,使其掌握恢复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技巧。为患者提供一些健康知识教育,同时像患者提供恢复器械,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上下肢力量训练等项目。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利用巴氏量表(BI)作为考核量表,评价项目共有10项,每项10 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越好。另外利用舒适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10个问题,每个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舒适度越好[3]。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取%显示,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舒适评分以及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生活质量更好,舒适度更高,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对比(±s)
?
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其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症状,病灶周围的相关组织在短时间内可发生不可逆病变,从而造成完全坏死情况。虽然采取积极治疗能够恢复患者部分神经细胞共,向其脑组织提供血液,恢复症状循环,但实际作用有限,所以很多患者在梗死后会出现偏瘫症状。在患者偏瘫之后,采取合理的卧位能提高其恢复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舒适护理最早提出于1995年,是一种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新型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给予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等多层面、全方位干预,降低患者的不愉快程度。在舒适护理中,护理人员向患者提供积极、友善的护理服务,了解患者的具体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训练其家属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舒适评分以及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生活质量更好,舒适度更高,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利用舒适护理,可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患者的舒适度,从而为患者的良好恢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