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媒体演播室的布光与调试
——以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全媒体演播室为例

2020-09-25 05:23浩,崔
演艺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布光机位演播室

周 浩,崔 衍

(长沙广播电视集团,湖南 长沙 410116)

随着演播室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全媒体互动式全景演播室(以下简称“全媒体演播室”)逐渐成为主流,成为演播室发展的重要形态。不同于传统演播室,全媒体演播室是从多个单一演播室形态发展起来的演播室节目制作与管理模式,融入了室内装修设计、舞美灯光设计、新闻主播背景大屏、多屏拼接、全媒体内容聚合呈现、虚实结合制作技术、智能交互控制等技术手段和形态。

全媒体演播室的布光方式与传统演播室也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演播室是针对单一人物进行造型,针对单一区域进行环境营造,而全媒体演播室的布光方式需全场均匀分布和固定轨加滑轨杆控制方式进行灵活布光,更注重演播室的舞美主题表达、节目互动氛围营造等。笔者以长沙广播电视集团700 ㎡全媒体演播室为例,探讨全媒体演播室的布光与调试。

1 全媒体演播室的布光设计

1.1 三点布光法凸显人物造型

全媒体演播室的节目形式以新闻直播类节目为主。新闻直播类节目常见的是单人、双人新闻播报方式,布光主要以凸显单人、双人主播人物造型为首要目的。在前期布光准备过程中,灯光师必须与相关栏目的导演、制片人充分沟通,了解节目形式和内容;了解出镜人物的数量、位置和人物调度,以及机位和机位调度;注意主播和嘉宾的体型、发型、服饰、年龄、肤色等,掌握所需灯具种类和数量,确定好舞美布景、主播位置和摄像机位。之后,结合这些位置进行整体布光。新闻报道类节目通常是1~2人,人物布光一般采用三点布光法,按照主光、副光(又称辅助光)、逆光(又称轮廓光)等光位结构配置。

1.2 环形布光法增强节目互动形式

(1)在多机位、多人物拍摄中的应用

全媒体演播室比传统演播室具备更强的媒体融合能力,且通过功能拓展,具有更强的直播与互动能力。基于访谈类节目中主播与嘉宾之间多人互动的特点,拍摄现场存在多个拍摄对象,景区与景区之间也可能存在互动和画面衔接,或在同一场景中存在多个机位以及多个拍摄对象等情况,单一的三点布光的光线效果控制会变得复杂和困难。因此,在设计多人的静态或动态布光时,还需要在三点或四点布光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数量、位置调度和造型意图,灵活布置灯位。

图2 虚实结合的弧形坐位互动节目

图3 平光法环形布光

图4 平光法环形布光灯位图

图5 轨道机器人运动拍摄

图6 环形布光法

访谈类节目往往要针对三人或者多人进行布光,布景可能是生活化或抽象化的实景,也可能是运用虚拟植入设备制作的虚实结合的背景,被拍摄人物为了便于沟通呈弧形分布,因此,灯位设计通常呈弧形分布(图1、图2)。

在互动性强的访谈类节目中,要求人物造型柔和而均匀,需要大量采用LED柔光灯(平板灯)进行布光。针对多人在同一场景的节目拍摄,平光法环形布光可以增强互动性(图3、图4)。

新闻节目的灯光以简洁、自然为主,布光设计以三点布光为基础,力求柔和细腻,突出人物肤色和细节。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人数、布景、机位调度来增加灯具,灵活布置光位。

(2)轨道机器人结合虚拟植入的应用

节目拍摄中,要展现整个演播室的全貌及发挥全媒体演播室在互动形式上的功能优势,有限的机位有时显得捉襟见肘。摄像机轨道拍摄控制系统的加入,不仅能轻松兼顾各景区出镜,展现演播室全貌,还可以与VIZRT虚拟系统相结合,实现虚拟抠像和前景植入等三维制作效果。

演播室的Ross-Furio轨道机器人在一条弧度约120°的弯轨上运动拍摄(图5),如《政法报道》《全力以赴》《夜线》等主要栏目的开场画面就是采用轨道机器人拍摄的全景画面,再加上前景植入的虚实结合的特技效果,可以立体大气地展现演播室各个景区的整体气势。

在拍摄对象立体角度不断变换的运动画面中,运用环形布光法,在轨道机器人行进路径一侧合理布置相应灯位和光位(图6),可以保证轨道摄像机运动拍摄中被摄对象的整体光效均匀柔和。

再将拍摄好的画面加入VIZRT虚拟动画效果,进行动画设置和跟踪校准,展现绚丽大气的开场动画效果。而舞美灯带的布景设计则与动画效果相结合,一静一动,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整个拍摄画面既动感又酷炫(图7、图8)。

1.3 多景区互动节目的分区域布光设计

图7 虚实结合的特效拍摄画面1

图8 虚实结合的特效拍摄画面2

图9 《夜线》栏目开场前

图10 《夜线》栏目开场画面

图11 主播与嘉宾访谈的全景运动镜头

图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全媒体演播室的节目制作方式不是单一演播室的“单打独斗”,而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甚至室内与室外之间整体互动和媒体元素展现。那么,在节目制作中,就可能存在多个机位及大量的机位调度拍摄,而灯位以及光位的设置就要配合这些元素进行。在结合舞美布景、主播位置、摄像机位进行整体布光之后,灯位基本可以确定。但是在特定场景下,景区与景区之间有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要求时,仍需要分区域灵活布置灯位。例如,导演要求主播在节目开始的导入阶段,在一个面光全暗只有舞美灯箱亮起的场景用一个机位出境,接着切换到另一个机位入画,这两个机位的距离和角度相差比较大,就需要考虑灯位是否足够衔接起两个画面里主播的面光效果(图9、图10),且光比的控制也需要考虑。

访谈节目中,主播除口播之外,还有大量与嘉宾进行互动的内容,导演对镜头的调度会很大。有主播和嘉宾的特写镜头、全景镜头,甚至纵向或横向的全景运动镜头,同样需要分区域灵活布置灯位,考虑灯位、面光数量、光比等因素是否能让主播和嘉宾在各个不同角度的画面中保持一致,呈现优质的形象(图11)。

1.4 大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的布光思路

全媒体演播室DLP拼接大屏的应用为灯光设计带来新课题。由于DLP大屏是自发光体,对演播室环境光有影响,影像素材切换过程中,亮度和色温都在发生变化,而演播室的灯具也对大屏产生影响,光源直射大屏会产生反光和眩光的现象。特别是站播和坐播类节目,基本都要结合大屏背景进行拍摄。为了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需要避免反光、眩光的现象,同时也要控制主持人与背景之间的光比和反差。

(1)灯光师要根据站播和坐播两种方式分别进行布光。站播和坐播布光方式要求完全不同,根据主持人的站位、坐位以及位置调度来配置灯具,设置光位。某些情况可以采用一灯多用。

(2)需要考虑背景光与人物光之间互相影响的问题,兼顾画面人物与背景两者的亮度反差。灯光师可以适当调整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与视频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使用技术手段将背景大屏的照度调至与主持人面光照度形成合适的对比值。这样调出的光效在画面才能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减少阴影,更真实好看。

(3)虚拟现实技术在全媒体演播室的应用,要求灯光师对舞美基调的把握更严格。舞美的灯带、灯箱的亮度和色彩基调要和画面中虚拟建模的亮度、色彩保持一致,甚至线条形状也要尽量贴合。保证拍摄画面不会出现色调冲突、不和谐、不美观的感觉(图12)。

1.5 演播区与导播营造景深“层次”的布光

相对于传统演播室,全媒体演播室不仅有演播录制区域,还有导播间,并且导播间内还设置有日常节目编辑制作区,功能先进多样,工作流程流畅高效,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导播间和演播区虽属于两个不同区域,但又同处于一个电视画面中。灯光师要综合运用灯光语言来进行环境营造,凸出两区域的景深层次。

在嘉宾区域进行人物造型布光后,如果后景导播间只依靠办公照明和编辑电脑屏幕的自发光照明,在拍摄画面里会显得背景黑暗、压抑,没有层次,甚至在嘉宾穿着较深色衣服时,背景和人物有“融”为一体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用光要契合整体画面的舞美布景风格,在导播间和演播区的隔音玻璃上铺设一层哑光蓝膜,并用两台柔光LED平板灯在铺有蓝膜的区域打上背景光。调节人物与背景光的光比,同时通过光位和光质的调整,妥善处理人物与背景的“层次”问题(图13)。

2 全媒体演播室的灯光调试

2.1 灯位投射角度的调节及注意事项

全媒体演播室主播播报位置后方大多设置有DLP大屏、LED屏。在布光过程中,要避免光源直射大屏以及散射光源上屏,一旦出现光源直射上屏,大屏的图像在摄像机画面里会显得发灰,色彩暗淡。灯光师要考虑这些因素,适当将作为面光的灯具投射角度调低以及调整灯具遮扉,或者加设黑旗遮挡,避开大屏。

在拍摄人物时,则要根据男女主播的脸部特征(包括鼻梁高低),确定主光灯位。若两人的脸型差异较大,需分别设定主光。而灯位的高低、投射角度,则要根据人物脸型确定。在进行布光时,面光一般不能让演员或主持人脖子下有很明显的阴影,这种阴影会造成过于沉重的氛围及画面的视觉中心被转移。因此,面光宜选择较平的光位。在垂直高度上,主光的灯具投射角度宜控制在15°~45°,辅光投射角度一般控制在15°~25°,轮廓光则控制在45°~60°。如果出现因桁架高度或铰链长度所限,使灯具投射角度无法达到理想程度,造成面光比较陡的情况,可尽量通过脚光进行补光和阴影的消抵。

2.2 光比的设置

全媒体演播室光比的调节不宜过大,因为摄像机的宽容度远无法和人眼的宽容度相比,人眼可以通过大光比来获得光影视觉上的冲击感。当对摄像机镜头运用大光比进行灯光造型时,若最亮的部分曝光,则整体画面会曝光不足,暗部模糊;若以最暗的部分曝光,整个画面白花花一片,曝光过度。如果以画面中间亮度正常曝光,则暗部特别暗,高光部分曝光过度,画面光影反差极大,没有层次。演播室灯光要求人物面部光效均匀、柔和,所以光比调节要小。

在布光时,轮廓光要高于主光,光比尽量控制在2:1左右,不宜过大。侧光(辅助光)需要削弱主光投射所造成的粗糙阴影,降低面部光亮部分与阴影的反差,光比控制在2:1.5左右,且要注意侧光投射所造成的鼻影不宜过鼻梁,以免形成蝴蝶型鼻影。

特别节目基本都要结合大屏背景进行拍摄,可视为“背景光”。拍摄画面与人物面光的光比可通过技术手段调节,参考范围控制在1.5:1~1.2:1,实际比例范围还需根据拍摄画面而定(图14)。

2.3 照度的控制

调光时将照度控制在1 000 lx~1 200 lx,可以兼顾电视画面中人物、背景大屏以及舞美布景之间的亮度平衡(图15)。同样,采用低照度、大光圈的拍摄方式,画面里被拍摄主体人物更突出,景深更浅,背景更明亮。

3 摄像机参数的调试

3.1 白平衡和黑电平

图13 人物与“背景”的层次效果

图14 直播节目中主播特写镜头

图15 节目开场的全景镜头

图16 黑电平过高

图17 黑电平过低

图18 黑电平正常

在校白之前,摄像机的色温需要与灯光面光的色温保持一致。校白后,各个机位由于拍摄角度景别以及灯光照度的差别可能略有不同,需根据画面中人物的肤色、妆面、衣服等进行手动调节校正,保证画面颜色一致。

黑电平是电视画面层次体现的一项重要参数。通过调节黑电平的高低,可以控制摄像机还原画面的灰度层次(图16~图18)。

3.2 光圈和快门

结合前文所述,演播室节目基本采用1 000 lx~1 200 lx的照度,光圈基本控制在F4~F5.6。从监控画面来看,画面景深更浅,被拍摄人物主体更突出,背景LED大屏则更明亮一些。

摄像机调整光圈之前,要保证各个机位和拍摄角度人物主体的照度平和均匀。减少摄像机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光圈的调整,做到各个机位光圈相对固定且尽量保证一致,没有明显偏差。

针对《政法报道》和《夜线》两景区不同大屏设备的屏幕刷新频率特点,分别将摄像机快门设定为1/60 s及1/50 s,保证大屏在电视画面呈现的影像素材真实还原,避免屏幕闪动和出现条纹的现象。

4 光效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完成布光调试以及摄像机参数调节之后,还要对节目画面效果进行检查。查看在各机位拍摄和调度过程中,镜头内有没有出现光晕,主体人物面部细节是否有明显阴影,被拍摄人物的主光、辅光、轮廓光、脚光等光比是否合适,背景大屏是否有较为明显的灯光反射入镜,主播妆面在画面中是否有油腻高光点需要补粉、遮瑕、补加腮红,以及主播、嘉宾等人物在全景画面内照度是否保持统一和均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灯光师逐一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问题立刻解决问题。在节目播出之前,把布光调光、设备调试工作全面细致地完成。

5 结语

全媒体演播室是一种全新的直播互动解决方案。对于灯光师来说,灯光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结合全媒体演播室的特点进行,灯光的色彩、色调在切合节目主题、突出主色调的同时,要兼顾与背景色的搭配,保证拍摄画面的美感和观众的观感舒适度。如何巧妙地运用布光、调光技术为多变的节目形式服务,并展现全媒体演播室直播互动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对灯光师技术能力和艺术造诣的考验和挑战。

猜你喜欢
布光机位演播室
#你会分享爬楼机位吗?#
附着全钢升降脚手架不同步升降性能研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机位排布优化方法及应用
机位容量因其数量影响的仿真运行及量化关系研究
新闻演播室灯光及布光技巧探析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网格式布光法在电视灯光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创意布光及光绘神器
虚拟演播室的布光技巧分析